奇妙的「粉紅塔」
「今天做課間操的時候,我站在了明明的右邊。」
「今天玩積木的時候,我搭了一個高高的房子,而且還在房子的前面放了三朵小花。」
「今天我看見小鳥飛的可高可高了,後來它可能是累了,就停在了樹枝的上面。」
這是我們能聽到孩子對於空間位置最多的描述了。
任何客觀物體都與周圍的其他物體存在空間上的相互位置關係,也就是物體的空間方位。
一般用上下、前後、左右來表示,屬於空間形式的問題。
我們在看空間的定向問題時,它其實額外涉及了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大小、形狀、空間區分、空間知覺、以及對各種空間關係的理解。
而空間里,物體位置的辨別需要一個基準,這樣才能夠去確定物體的空間位置。然後進一步去學習和了解,空間位置中會出現的相對性、可變性、連續性。
現在很多寶爸寶媽們都聽說過蒙氏教育,對它所使用的教具也都非常的熟悉。它除了能夠很簡單、很直觀的讓孩子對於某些概念有了解,最重要的是它的標準教具,都能夠用我們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物品進行替代,使用起來局限性很小非常的方便。
在孩子的認知裡面,對於數數她們都要經歷一個點數的過程,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計數必須在直觀可視的基礎上,孩子要一個一個指著物品出聲的數出來。
而隨著孩子對於經驗的慢慢積累,她們會過渡到能夠按群去計數,並且可以在心裡默數,不用再大聲的邊數邊說了。
在之後孩子就可以對看不見的物體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空間想像,然後對一個部分可見部分不可見的物體進行計數。
而我們在蒙氏教育中,對於計數和空間想像力的培養,最常用的就是「粉紅塔」。顧名思義把它按照大小的順序疊起來,最後會變成一座塔的形狀,它一套有十個,小正方體的邊長從10cm到1cm遞減。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比較容易的找到替代品的,比較大的「塔塊」可以用家裡的紙箱代替,比較小的「塔塊」可以用小的樂高或者積木塊代替。
之所以不選擇大小一致的小正方體,是因為如果完全覆蓋到一起的話,孩子很難一下子就想像出來下面到底有一個正方體。
當然了在進行操作的時候,我們需要先選定一個基點。在家裡的話,其實牆角,桌角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寶爸寶媽們確定好家裡的某個角落為基點,然後沿著沿著兩側牆壁的方向,擺放好六個大的「塔塊」,這樣孩子會先能看到最底層是有六個了,不管是通過點數還是默數的方式都可以。
然後以第一最靠近基點的那個「塔塊」的頂點為新的基點,在放上去三個「塔塊」,孩子對於底層「塔塊」的數量是已知的,因此在加上上面的三個,可以很容易的數出來,是九個。而且因為我們所用的「塔塊」邊長是不同的,因此下面被覆蓋的「塔塊」是會露出邊緣的,也很助於孩子進行觀察和計數。
最後就是以第二層靠近基點的「塔塊」為新的基點,放上最後一個「塔塊」,這時候孩子就非常容易的在分步操作中完成了「6+3+1=10」的計算。
經過幾次的重複操作之後,孩子已經能夠意識到,上層的小「塔塊」下面一定還有自己看不完全的大「塔塊」,這個時候她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空間想像力。
她們可以在看到一個疊落出來的物體之後,通過下一層露出來的邊緣,來推斷下面一層物體的個數,這個時候他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在孩子能夠很紮實的掌握空間想像力和推理計數的能力之後,我們可以進階嘗試更難一點「塔塊」操作,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到蒙氏教具里的「二項式」,同樣的我們也可以選擇觸手可及的替代品,就是大小一樣的小立方體。
這個階段我們還是和之前的擺放疊落方式一樣,只不過因為小方塊的大小是一樣的,所以每一層的擺放會非常的整齊,不會再露出可供點數的邊緣了,因此孩子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判斷出物體是不能夠懸空存在的,它的下面一定還有做支撐的「塔塊」。
而通過觀察發現每個「塔塊」的大小相同,她們就會由此推理出,上一層的三個「塔塊」下面一定也還放著三個「塔塊」;最上一層的一個「塔塊」下面一定還放著一個「塔塊」。這樣隱藏的「塔塊」數量是「3+1=4」,能夠看到的「塔塊」數量是「3+2+1=6」,所以這個空間幾何體就是由10個「塔塊」構成的。
這個「粉紅塔」很巧妙地運用了孩子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幫孩子對於比較複雜的空間幾何體進行簡化,從而培養了孩子的空間想像力和推理計數能力,操作起來也非常的簡單,寶爸寶媽不妨在家裡嘗試一下哦。
推薦閱讀:
※如何為孩子選擇幼兒園
※一定要告訴孩子,千萬遠離那些良心不會痛的人
※寒門博士之死:人生永遠沒有「別無選擇」
※親子教育三原則
※【父母課堂】5招根治孩子的「手機依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