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評:《朱迪斯殺死菏羅孚尼》

畫評:《朱迪斯殺死菏羅孚尼》

來自專欄想做撰稿的攝影師楊歌1 人贊了文章

阿塔米希亞·真蒂萊斯基(ArtemisiaGentileschi,1593-1653),巴洛克時期重要的藝術家,同時也是西方世界第一個為社會所接受的女性藝術家。師法人稱「卡拉瓦喬」的米開朗基羅·梅里什


阿塔米希亞的繪畫中最常見的題材為聖經中的女英雄拔示巴和朱迪斯,其最著名的畫作為其精神導師卡拉瓦喬所詮釋過的《朱迪斯殺死菏羅孚尼》。

(阿塔米希亞肖像)

此類題材往往充滿了極強的暴力和性暗示,而阿塔米希亞鍾情於此類題材的原因則是因為青年時期的不幸遭遇:她曾被自己的啟蒙老師姦汙,被告最後卻被無罪釋放。所以阿塔米希亞此類題材的作品,又被其賦予了情感上的象徵意味。

受卡拉瓦喬的影響,阿塔米希亞的《朱迪斯殺死菏羅孚尼》採用了強烈的明暗對比,光線從畫幅的左上方射入,曖昧的暖色調昭示了不可告人的事件主題。同時兩幅作品在對於人體的刻畫手法上也都拋棄了樣式主義時期修長的、不成比例的刻畫,轉而使用了一種近似於文藝復興時期人體雕塑的比例。

(《朱迪斯殺死菏羅孚尼》卡拉瓦喬,作於1598-1599年,布面油畫)

卡拉瓦喬的畫作中,呈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宗教儀式感,對於朱迪斯的面部表情顯示出了宗教一般的安寧,且整幅作品完全摒棄了運動感,這點與文藝復興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的宗教藝術相近。在構圖方面,朱迪斯、侍女和菏羅孚尼以線性的方式展開,菏羅孚尼的身體則佔據了整個畫幅百分之五十。畫面中的人物如埃及浮雕一般以3/4面向觀眾的方式成畫。

(《朱迪斯殺死菏羅孚尼》阿塔米希亞·真蒂萊斯基,約1614年-1620年,布面油畫,199.0厘米x162.6厘米。義大利弗洛倫薩烏斐茲美術館。)

阿塔米希亞因為受到了幼年凄慘遭遇的影響,在畫作中加入了大量的象徵、暗示意味。畫作不以線性、3/4面向觀眾而展開,而是用更寫實的方式描繪了這場謀殺。蜷縮在畫面左下方的菏羅孚尼不再作為整個畫面的主體。朱迪斯的面部、肢體表情,猶如鬥牛士對鬥牛的最後一擊一般,充滿了殘忍的決絕,以及反社會性。

阿塔米希亞的作品中不光對暴力進行了豐富的詮釋,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性暗示意味,畫中人物近似於生理性的伸展以及朱迪斯和菏羅孚尼大不相同,卻都富含暗示性的面部表情彷彿是現實生活中阿塔米希亞與施暴者的映射,不同的是,在畫作中,持劍者變成了女性。

(《蘇珊娜與長老》,阿塔米希亞·真蒂萊斯基,1610,布面油畫)

巴洛克美術時期的畫作通常帶有比較誇張的戲劇性和肢體語言,這一點在卡拉瓦喬和阿特米希亞對於菏羅孚尼的刻畫以及阿塔米希亞以後的作品中都有著充足的體現。

(《露迪亞》,阿塔米希亞·真蒂萊斯基,1621,布面油畫)

在卡拉瓦喬的作品中,菏羅孚尼的表情和肢體的伸展顯然是畫作的中心,絕望而又豐富的表情襯托出了菏羅孚尼死前的絕望。

阿塔米希亞則將焦點放在了朱迪斯和侍女身上,近似於生理性的肢體反應和割下菏羅孚尼頭顱時朱迪斯的表情刻畫讓其與卡拉瓦喬的作品雖然同樣代表了巴洛克美術風格,卻又有著極大的區別。

後世藝術評論家們普遍認為阿塔米希亞的版本要強於大師卡拉瓦喬的作品,主要原因是阿塔米希亞對於主題近似於反社會性的渲染,能夠讓多數觀眾感受到畫家絕望的情緒和反抗精神。而這也開始昭示著西方美術世界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所尊崇的人文主義精神為普世社會接受。


推薦閱讀:

TAG:藝術評論 | 西方藝術 | 巴洛克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