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往事】反華電影?黑澤明自殺?我的故鄉《德爾蘇?烏扎拉》

【電影往事】反華電影?黑澤明自殺?我的故鄉《德爾蘇?烏扎拉》

來自專欄電影賞析4 人贊了文章

但凡提起黑澤明,我們總是言必談《羅生門》和《七武士》。當然了,這兩部最出名,但是《用心棒》、《亂》、《影子武士》等其他作品就不牛逼嗎?只看過《羅生門》、《七武士》算真影迷嗎?我曾經抱著這種很土鱉的心態翻看黑澤明的作品年表,發現一部名字有點奇怪的電影《德爾蘇?烏扎拉》,網上關於它的介紹比較少,應該算是黑澤明比較冷門的片子。我矯情的決定觀賞一下,結果看完不單單覺得片子挺好看,還挖出許多的往事,最後不可救藥的回憶起了一個很冷的地方,那是我的故鄉。

關於《德爾蘇?烏扎拉》

1902至1910年,時任帝俄西伯利亞第29火槍團校尉的阿爾謝尼耶夫在烏蘇里地區進行了兩次考察,都是由當地的赫哲族獵人德爾蘇·烏扎拉為其充當嚮導,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阿爾謝尼耶夫將他八年的考察日記整理成遊記《沿著烏蘇裡邊疆區》和《德爾蘇·烏扎拉》公開出版。導演黑澤明於1940年代閱讀過該書,但後來黑澤明發現故事的背景在日本無法拍攝,所以就擱淺了該計劃。1971年12月,黑澤明參加莫斯科國家電影節,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第一書記庫利扎諾夫邀請黑澤明來蘇聯拍攝電影,黑澤明立即表達了拍攝《德爾蘇·烏扎拉》的願望,於是雙方達成協議。

故事的核心主要是表達了以德爾蘇?烏扎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在現代社會到來後的衰落。雖然阿爾謝尼耶夫有一個荷槍實彈的小隊,但是在烏蘇里的崇山密林中,還是經驗豐富的德爾蘇?烏扎拉幫助他們躲過了老虎的血盆大口,穿過河流,避免凍死在寒風呼號冰凍的河面上,在與自然的對抗中生存下來,並且完成了任務。而逐漸老去的德爾蘇?烏扎拉來到阿爾謝尼耶夫所在的城市卻完全不能適應那裡的生活,故事最終還以悲劇收場。

黑澤明的自殺

上圖是黑澤明電影年表的一小段截圖,重點就是《德爾蘇·烏扎拉》是黑澤明自殺未遂之後復出的第一部片子,所謂電影不能承受之重。1968年底,美日合拍《偷襲珍珠港》,擔任日方導演的黑澤明與出資方—美國福斯公司意見不和而中途分手,外界一時議論紛紛,令黑澤明壓力很大,回日本後,他於1970年拍了《電車狂》,意外慘敗的票房再次打擊了這位大導演,他對朋友說:「以後再沒有能力拍電影了。」也有人說,黑澤明自殺前一天,曾出品過他曠世力作《羅生門》的日本大映公司宣告倒閉,或許他百感交集而自殺。部分熟悉黑澤明的友人則認為,他的哥哥也死於自殺,或許他們家族有遺傳自殺(傾向的)血統(基因)。黑澤明27年前自殺時,刀片割了21處,受傷最重的頸部刀口長15厘米,深5厘米,但因刀片斜入,沒傷及動脈。這麼多刀口,卻未奪去黑澤明的生命。

1971年的自殺也成為了黑澤明事業的分水嶺,1971年自殺之前的影片與之後的影片有著氣質上的不同。自殺之前的電影非常具有娛樂性和目的性,讓人覺得無比痛快,而自殺之後的電影則有著渾然天成的作者氣質,無法複製,難以歸類,但氣象萬千,尤其是看過之後讓人沉浸在電影的世界中浮想聯翩。《德爾蘇·烏扎拉》之前,黑澤明的電影多是人與人的關係,而《德爾蘇·烏扎拉》是拍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也是改變之一。

關於黑澤明的自殺,應該不光是兩部電影的失利,可能還有整個電影的衰落,電影公司畏懼投資大製作,面對電視的衝擊躊躇不前,當然還可能與黑澤明與三船敏郎的分道揚鑣有關,二人在《紅鬍子》之後再無合作,分開之後黑澤明也歷經三部痛不欲生的作品,直至自殺事件。

反華電影

我有個習慣,就是理論和實踐並行,看完電影通常會搜搜有什麼原著或者其他相關書籍。我在常逛的孔夫子舊書網上搜索,竟然發現這麼一本和《德爾蘇?烏扎拉》有關的書,這書名很吸引人:《反華電影劇本《德爾蘇?烏扎拉》》。我有嚴重的懷舊情結,尤其是看到。這種既有年代感,又有特殊政治敏感的書。看看目錄,文革語言撲面而來,味道純正。

很明顯整個東北邊界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俄一直鬧不清楚的事,我不是歷史達人,軍事迷,咱就從文藝作品裡說,《鹿鼎記》看過吧,裡面就講了清朝和沙俄在東北地區的紛爭,裡面不是還有個沙俄公主的角色來著。關於這個地區的地名,這裡生活的人電影都有傾向於帝俄的說法,比如地名用俄語版本,主人公在原著中是俄國人殺死的,電影里則不提俄國人,暗示是中國強盜殺死的。所以,國內自改革開放一直很推崇黑澤明,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這部作品。

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黑澤明在導演自述中對於影片里對中國人的呈現是明顯不滿的,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俄國人搞的鬼了。這本內部資料摘譯了黑澤明的一部分回憶,題為:《拍攝《德爾蘇?烏扎拉》是我三十年來的夢想》

我可愛的東北

《德爾蘇?烏扎拉》這部電影能讓我想到的不只是這部電影本身,還有那個年代它必定被視為反華的命運,最主要的是它和我的故鄉有關。我爺爺是闖關東那會從山東逃到黑龍江哈爾濱的,在道外區九道街買下一個大院,臨街開了一家染坊。那時染傳統的藍印花布是染坊的主要業務,燃料配方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配方對人體有害,果不其然爺爺50多歲就得了肝病,為了治病,家裡慢慢的把大院的房子一間一間都賣掉了,爺爺去世時只留下一間房,還有六個孩子給我奶奶拉扯。那是1956年的事,我父親那年七歲。

哈爾濱和《德爾蘇?烏扎拉》又有什麼關係呢?《德爾蘇?烏扎拉》裡面的俄國軍官是奉命測量東北地區的地形地貌,標記資源,繪製精確地圖,然後以此為參考來制定侵佔東北的具體計劃。哈爾濱這座城市的由來就和這一波對東北的戰略性測繪有關。1900年前後,哈爾濱還是個漁村,幾個搞測繪畫地圖的軍人來到哈爾濱,根據他們測繪的數據,俄國決定按照遠東中心城市來打造哈爾濱,並且讓它成為水陸交通樞紐,於是1905年,哈爾濱開埠。

俄國率先在哈爾濱修了鐵路,前期的勘測任務就是很多和《德爾蘇?烏扎拉》里阿爾謝尼耶夫一樣的勘探分隊共同完成的。俄國並且利用松花江和鐵路把哈爾濱打造成了一個水陸碼頭,按照當時的規劃來看,俄國方面是要把哈爾濱打造成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當然了,要建成最大的城市就要有標誌,於是,哈爾濱有了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大教堂:聖?尼古拉大教堂。很多人知道哈爾濱有個聖?索菲亞大教堂,可是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不能和聖?尼古拉大教堂相比的,無論是建築體量,還是政治、文化的意義。可惜,聖?尼古拉大教堂毀於文革。

東北的繁榮從20世紀初開始,雖然俄國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戰敗,但是仍然在東北大量活動,於是東北的大城市成為華洋雜處的地方,後有很多國家紛紛來設立大使館,更有俄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貴族逃難到此。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獲得解放的大城市,為解放東北乃至全國做出了重要貢獻。1950年2月27日,被毛主席公開稱讚為"共和國長子"。在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裡,哈爾濱一直是東北地區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是東北解放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支援東北和全國解放戰爭的重要後方基地。同時,因為和蘇聯非常親近的關係,蘇聯援助我們的工業和科技機構也都在這裡。好景不長,隨著與蘇聯關係的緊張,不但援助前部撤回,國家也因為防禦的考量,把重要的機構都南遷到北京或者瀋陽等地,重工業不景氣的今天,整個東北四季彷彿都是冷的。

近年來,朋友圈時不時的就會有東北的蕭條刷屏,這是東北人無法迴避而又無能為力的事情,可能心情就像黑澤明晚年看到電影的衰落。《德爾蘇?烏扎拉》的自然主義會衰落,電影會衰落,可愛的東北被也會衰落,這難道不悲傷嗎?


微信公眾號:八周影記知乎專欄:八周影記新浪微博:趙周周周周周周周周同步更新

推薦閱讀:

無數次血腥剁手,只為向黑澤明表達愛意:星戰觀點特輯之二
從黑澤明到卡梅隆 細數被炒魷魚的名導
《影子武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黑澤明的《尋槍》
這些手稿值千萬!黑澤明可能是史上最會畫畫的導演

TAG:影視 | 黑澤明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