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與新生的歲月——夾縫中的德意志

曲折與新生的歲月——夾縫中的德意志

1 人贊了文章

對於我這種初等歷史愛好者來說,讀歷史最頭疼的就是讀歐洲史,歐洲千年來的分裂與戰爭導致國家林立,宗教繁多。想要了解歐洲一個國家的歷史,就不能像我們看待「明朝」一樣,除了看這短短276年外,最多只需要研究一下前後一百年就好了。歐洲歷史上幾乎沒有大統一王朝(查理曼帝國算一個),統一比老太太上炕還費勁,導致你無論看待哪個國家都要先從他們的共同祖先開始說起,再從本國的民族、宗教、聯姻、文化等多個方面進行展開。混亂的發展歷程和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統治模式使得中國人讀起歐洲史來異常的費勁——德意志算是最費勁的之一。

很難寫出歐洲版的《二十四史》

如今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可與最初的「德意志」這個名詞有很大不同。公元10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的公文中第一次出現了「德意志」這個名詞,他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人民」。而既然提到了「神聖羅馬帝國」,那我們就不能不提這個帝國的由來。這個享年近一千年的帝國起源於東法蘭克王國,而東法蘭克王國又是因為法蘭克王國的締造者查理曼大帝的逝去而成立,與之成立的還有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這哥三便是德意志、義大利、法國的原始形態。

法蘭克王國原始領土(粉色)

神聖羅馬帝國起源於他們一位偉大的皇帝——奧托一世。他本是東法蘭克王國的一位國王,在位期間多次平定叛亂,擊敗外敵,並娶了義大利的寡婦王后阿德萊德控制了義大利。在962年,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成為羅馬的繼承者和法理上的天主教世界最高統治者。從那時起,德意志人就與義大利的教廷事務纏繞在一起。

奧託大帝治下的帝國(紅線內)

奧託大帝的孫子奧托三世一生都在著力維繫著帝國的各部平衡,但他在1002年去世後帝國立刻分崩離析。在後世一位位繼承羅馬皇帝頭銜的同時,教會和教皇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其中比較著名的事件便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跪在雪中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請求原諒,教會勢力達到一個巔峰。而皇權與教權的競爭,也使得皇帝治下的領主們蠢蠢欲動。後來神聖羅馬帝國逐步演變成了千餘個自治小國。數百年來混戰不斷,也就像伏爾泰所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又不羅馬,更不像一個帝國。

帝國內的千餘獨立勢力,反正我是覺著挺噁心的

簡單來說,德意志從古以來就不一個國家,甚至連一個獨立民族都稱不上,他只是一片地區的稱謂。今天來的可能是東法蘭克人來統治,明天來的可能是斯拉夫人或者波蘭人,在這片歐洲最中心的土地上,強權就是一切。只要人民覺著日子還過的去,誰管你是姓奧托還是姓哈布斯堡。 既然所有人都做不到統一德意志,那就只能選出一個名義上的皇帝,各地區該打仗打仗,該傳教傳教,該生娃生娃,反正大家就是互相看著不順眼。只不過是地區的頭銜從神聖羅馬帝國變成了德意志聯邦。

可能歷史也看不下去了,歐洲雖大,但西邊人家英國和法國都基本成型好幾百年了,東部俄羅斯人也趕跑了蒙古人建立了自己的帝國。這幫沒心沒肺的日耳曼糙漢子光著膀子打仗時都沒辦法喊「為了德意志!」只能喊:「為了XX領主!」。於是托旁邊波蘭和立陶宛人的福,把普魯士人給擠了過來。1410年7月15日,普魯士地區的所有者條頓騎士團在著名的坦能堡大戰中慘敗於波蘭國王,此後騎士團與波蘭、立陶宛的戰爭一直處於下風。1466年結束戰爭的《托倫條約》規定,騎士團除賠款外,還要將普魯士一分為二,西普魯士併入波蘭王國,東普魯士仍由騎士團統治,要對波蘭國王稱臣,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1582年的歐洲,波蘭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1701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三世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國王稱號。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三世變一世我也不是很明白),自此,普魯士作為一個王國才正式存在,並從此展開了普魯士王國200多年的顯赫歷史。從這時起,我們所說的德意志地區近代史才真正開始。

普魯士建國於戰爭,伊始就是一個崇拜武力的國家。第三代統治者腓特烈二世(也就是腓特烈大帝)進行多項在制度、經濟、軍事上的改革。普魯士作為一隻新生力量很快展現在了歷史舞台的中央。在經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可以理解為普魯士的「朝鮮戰爭」)後國力突飛猛進,很快就控制了德意志北部大部分地區,德意志的統一初見端倪。

拿破崙戰爭之前的德意志地區

德意志沒有被統一之前,當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復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志詩人席勒的一聲感嘆:「德意志?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則乾脆地說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裡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裡是普魯士。德意志在哪裡?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顆德意志的心靈。

歷史之所以耐人尋味,也許就在於它的複雜和微妙。征服者拿破崙雖然加重了這片土地的屈辱,但是拿破崙卻成為德意志統一的推動者。他用武力掃蕩了這片土地上存在了幾百年的封建秩序,並在所到之處廣泛傳播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則。德意志人在法國大革命思想的引導下,開始尋求建立一個統一與自由的國家,至到1815年拿破崙戰敗之時,作為抗法主力之一的普魯士已經像一個中歐的巨人了。根據戰後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聯邦內德語居民佔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

拿破崙成了布呂歇爾的背景板

真正完成德意志統一大業的,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做出的一項決定: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俾斯麥在就職前向威廉一世保證,自己會使德意志終得統一。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具有眼光,他不是遊戲者,不是賭徒,而是一個有知識的人,有歷史感的人。在要求力量平衡的歐洲各國中,俾斯麥進行了一場場淋漓盡致的外交表演。他通過各種方式保證英國的袖手旁觀;他支持俄國鎮壓波蘭起義,以換取俄國的沉默;他口頭同意把盧森堡、比利時等土地併入法國,以換取法國的中立。

在外交上用足了政治智慧之後,俾斯麥終於可以實踐他的鐵血誓言了。

1864年,普魯士挑起與丹麥的戰爭,以新式武器和戰法擊敗了還在使用拿破崙時代槍械和戰術的丹麥。

1866年,在波西米亞戰場完勝於奧地利,使得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奧地利的本意是由他來統一德意志)。

1870年,在色當俘虜十萬法軍及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三世,1月18日在巴黎鏡廳威廉一世加冕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在三百年的鏡廳注視中,德意志正式宣布成立

德國姍姍來遲,結果剛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驚。因為它在人口總量、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以及鐵路線里程等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法國,在歐洲僅次於稱霸了一個世紀之久的英國。德意志從瀕臨亡國的絕境發展成一個令人矚目的強國,採取了種種的措施,這些措施當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它高度地重視對國民素質的培養,並以此作為它國家振興的基礎。戰勝法國並俘虜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就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意志,一個始終令歐洲大國擔心的德意志,在成立之時已經開始散發出令人不安的氣息,歐陸列強們很擔心軍國主義的德國會繼續擴張。而在歐洲夾縫中的德意志人民,血液中就充滿著不安全感,漸漸也演變成了專政獨裁(威廉二世),他覺著自己能成為後起之秀,在世界利益中分一杯羹。威廉二世曾說:若不發動戰爭,我們只能去天上發展殖民地。

被列強瓜分完畢的世界

至於之後德國引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在當時的歐洲大環境下完全是不可避免的。用我們都熟悉的一句話,我國之前的主要矛盾是落後的生產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造成的。而當時德國的主要矛盾,就是先進的生產力與人民無止境的需求造成的。至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人的想法就是踩上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豈有不滅亡之理。

我們在看待德意志的興衰之時,可以學習德意志民族那堅韌不拔的性格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但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審時度勢,不能為一時的利益而摒棄奮鬥百年換來的成果。德意志在哪裡?也許,近兩個世紀執著的尋找已經有了答案。在這一漫長的尋找中,所經歷的大悲大喜,不僅已成為德意志民族的集體記憶,而且也為已經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國,書寫了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喜歡普魯士崛起那段歷史的朋友們可以去看這個劇《普丹戰爭》,比較真實的還原了普丹戰爭時的戰況,我刷了好幾遍。

鏈接:pan.baidu.com/s/1Oa8JGq 密碼:i3l1


推薦閱讀:

《歷史是一台大戲》感悟歷史----永樂篇
武當七俠是一群垃圾嗎?7人聯手可以誅滅少林、明教
青黴素和四大發明
【必讀】歷史上那些「失聯」的牛人
奧運會的歷史起源

TAG:人文 | 歷史 | 普魯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