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影視劇中的同志形象

盤點影視劇中的同志形象

11 人贊了文章

文 | 歐選

隨著大眾對同性戀群體愈加的關注,影視藝術對同性戀群體愈多的刻畫,同性戀題材電影已經成為一種電影類別。在華語電影中,同性戀題材電影不佔多數,卻不可忽視。

我看的華語同志電影其實並不多,但每每觀看,總有許多好奇,影片中是否總描繪「娘娘」的同志形象?電影敘述的故事是否和真實的同志群體相像?同性戀題材的電影能否代表社會縮影?

為解決我的好奇心,我找到幾位獵片無數的好友,一起整理了35部在作品質量或熱度方面達標的華語同性戀題材影視作品。就一些我們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整合,做出表格。根據整理的數據,我想聊一聊華語同性戀題材電影。

同志並不都娘

最開始有做統計的想法,是在看婁燁的《春風沉醉的夜晚》時產生的。影片中有強烈「男同性戀就是很娘」的設定,這讓我在觀影的全程都覺得,影片中的形象離我認識的現實生活中的同志距離遙遠。於是我就好奇,同志電影中是否都有「娘」的角色?

於是我們以「影片角色在行為舉止上能讓人明確感覺到女性化特徵」為標準,整理數據。數據跟我的預判差別還是很大的,我本以為同志電影會通過「娘」來強化同性戀標籤,但並不是,這讓人倍感欣慰。

為什麼我的預設會是「娘」佔大比例呢?反觀其他非同志題材電影,出現的同性戀角色,基本都通過強調男性的「娘」與女性的「man」來塑造形象。甚至很多影片消費「娘」的男同志形象來製造賣點,穿個裙子、抹個口紅、擺出扭捏的動作,以此坐實「同性戀」人設。

性取向只是通過是否『娘』來體現實在太片面了。拿現實生活舉例就顯而易見了,蔡**是直男,張國榮是GAY。所以我認為電影作品不應該用「娘」來塑造男同性戀形象,應該表現出多元的同志形象,有不同類型,有不同狀態,這樣才能真正的刻畫出更真實立體的「人」,而非一個性別符號。

當然「娘」與「女性化」都是社會刻板印象派生出的詞語,那些生活中有所傾向的男孩,他們並不像很多影片表現的那樣艷俗,他們品味優秀待人友善,我更願意稱他們為「愛美與自信」的男孩們。

同志並不完美

一開始為了驗證「主角是否有女性化特徵」,我們做出下列數據。

結論是「女性化特徵」在同志電影的主角身上,非常的少,甚至要比現實生活中同志的比例還少的多。

但這數據將我們引向了另一個問題:男同性戀題材的主角大部分都是陽光、帥氣,或者陰鬱、俊美,形象太過完美,且風格都出現了統一化。

這些主角都是青春的、帥氣的、美麗的、讓觀眾垂涎欲滴的,《美少年之戀》的吳彥祖、馮德倫,《女朋友男朋友》的張孝全,《春光乍泄》的張國榮,他們的顏在一些影迷的心中,甚至走到了作品的前面。

電影是追求美的藝術,我不否認,但過分美化和樣板化的角色設定,讓同志題材的電影敘事不停削弱、與社會聯繫不停削弱,變成了某個滿足觀眾想像的「美好形象」個人show,但show出來的人物反而是不典型、不立體的。

這樣說來,《春風沉醉的夜晚》將男同志群體的女性化刻畫到極致,反倒綜合了同志電影主角太過理想化、統一化的整體環境。雖然極端,但表現出了另一個鮮少被影視作品注目的同志群體。所以我寧願看到這樣大刀闊斧地開闢一種極端的人物衝突,都比統一化的角色設定要有價值。

其他數據

在整理過程中我們還發現,能被找出的女同性戀題材電影,實在是少數。就像社會只聚焦男同性戀一樣,女同性戀才是在柜子更深處的群體。

這份數據我覺得是十分符合現實中同志群體的出櫃狀態的。而算在「完全公開」的兩部作品,一個是《北京西雅圖》勉強算第三主角的海外華人,一個是《三十而立》本身就沒怎麼強調社會環境的一部片子。

我認為華語影視作品完全可以試著開發「完全公開」性取向的人物設定,描繪一個完全公開性取向的華人在社會中的運作,這樣的作品將很有現實意義。

同志群體好像總被貼上比其他群體要「淫亂」的標籤,這個調查是想看看影視作品中的同志是否「淫亂」。

這個調查是聯想到「同妻」問題而做的,我們有涉及到「騙婚」、「騙情」、「劈腿同性」都認定為「辜負異性」。

等一個未來

在印象中,華語同志電影沒有一部能像國外電影一樣,有表現出社會對同志群體友好姿態的。想印證這個觀點,於是我們對影片所表現出的社會對同性戀群體的接納態度,做了數據調查。

的確,在所有影片中,「支持」的態度為0%,而「不接納」與「強烈反對」佔了半數以上。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影片表達基於社會現實,所以華語同志電影的基調總是壓抑、苦悶。

但我相信隨著平權運動不斷發展,華語電影總有一天能拍出一部同志電影,不再是壓抑、苦悶的愛情故事,而是看到主角勇敢做自己,並且正走在平權的路上。我更希望在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台灣,能在不久的將來產出一部歡樂的、陽光的、現實題材的同志電影。

我們希望有一天以同性戀為主角的電影,不用再探討同妻問題、不用再在影片里被家人驅逐、被旁人唾罵。就像異性戀一樣,同性戀只不過是主角的性取向而已,他們在古堡里探險就是冒險片,他們的青春傾訴就是愛情片,他們的生活趣事就是喜劇片。

同志電影最終的發展,

就是不再需要被歸為同志電影。

獲取最新刊物weidian.com/item.html?

推薦閱讀:

姜文:不被父母肯定的人,都不自信
《機器人瓦力》牽手好不好?
《我愛你,中國》叫好又叫座,主旋律影視如何「潤物細無聲」?
《邪不壓正》體現出來的姜文才華
《表演者言2》品格延續,對待演員這份職業他們依舊誠意滿滿

TAG:影視劇 | 影視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