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這件事,古人是認真的 其一

喝酒這件事,古人是認真的 其一

2 人贊了文章

文:愛萌

有人說,古人留下的詩作中,只有兩種液體,一種是眼淚,還有一種,就是酒。

酒自古代起,就被賦予了很多「重要身份」,譬如祭祀、宴請、慶功犒賞,會盟結社,藥劑治病、解毒補身乃至菜肴調料,而這些重要的作用也大多沿襲至今。

據《 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於遠古與神農時代;而歷史上也留下了夏朝國君杜康(又名少康)在夢中發明了酒的傳說;周朝的《酒誥》可能是我國最早的「限酒令」,要求在職人員只能在祭祀時喝酒,還不能喝醉;明朝則非常倡導健康的飲酒方式,以「升華」人們的感情,避免衝動。看起來,巍巍中華,上下五千年,似乎亦是一部關乎酒的歷史。畢竟,古人們在喝酒這件事兒上,是認真的。

首先,古人或許是「嫌棄」酒這個名字不夠別緻,為它取了不少別號:

流傳最廣的,是將高粱酒創始人杜康的名字作為酒的別稱。而出自曹操《短歌行》的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更是讓這個別稱名噪後世。

還有一個將人名化作別稱的是白墮,傳說這個白墮也是一位釀酒達人;蘇轍曾在《次韻子瞻病中大雪》一詩中寫道:「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墮」,這裡的白墮就是酒的美稱。

也有風雅的古人,將酒稱作「金波」,譬如明朝王九思的《駐馬聽·四時行樂》套曲中就有一句:「滿飲金波,琵琶一曲把閑愁彈破」;而「金波」這個詞,本來是用來形容皎潔的月光或者波光粼粼的水面的。

古人也喜歡將酒具當作酒的別稱,「杯中物」可能是酒最通俗的一個: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著而得名。除了「杯中物」,還有「壺中物」,因為飲酒的時候,「大都用壺盛著」。壺觴原本也是盛酒的器皿,後來亦用作酒的代稱, 陶潛在《歸去來辭》中曾經寫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說到酒具,古人也相當有講究。看過《笑傲江湖》的小友一定記得第十四回里,祖千秋掏出一干酒杯的那一幕,雖說是小說情節,卻也絕不是「空穴來風」:

喝汾酒當用玉杯,玉碗玉杯,能增酒色。這正是出自李白的《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關外白酒,酒味是極好的,只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氣,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之而飲,那就醇美無比,須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

古人用夜光杯飲葡萄酒,因為「葡萄美酒作艷紅之色,我輩鬚眉男兒飲之,未免豪氣不足。葡萄美酒盛入夜光杯之後,酒色便與鮮血一般無異,飲酒有如飲血。」這大概是出自唐代王績《涼州詞》中留下的豪邁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高粱酒是最古老的酒種,得用青銅酒爵,「始有古意」;而米酒要用大斗暢飲才能顯出氣概。

小說中祖千秋拍著一隻寫著「百草美酒」字樣的酒罈,說道:「這百草美酒,乃採集百草,浸入美酒,故酒氣清香,如行春郊,令人未飲先醉。飲這百草酒須用古藤杯。百年古藤雕而成杯,以飲百草酒則大增芳香之氣。」而用古藤飲酒的確也是古人的習慣,南北朝時的庾信在《奉報趙王惠酒詩》中就寫道:「野爐然樹葉,山杯捧竹根。」這裡的竹雕山杯,正是古藤杯。

除了這些,古人們還有鍾、酌、白、觶、杯杓、觚等各式酒具,只是大類,也屬眾多,足以看出古人對待飲酒的用心,暫且不一一列舉了。

除了酒具,喝酒這件事,古人還有諸多講究,也只待下回分解了。


  •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本文由卓米詩辭彙簽約作者原創,轉載請發私信

推薦閱讀:

看見
《漢虎信條》11方太監的體面
【課堂筆記】從「面朝後市」看中國古代都城的規劃
【軼事秘聞】為什麼秦太后可以在亡夫後有情人,趙姬和嫪毐卻為嬴政所不容呢?

TAG:酒文化 | 詩詞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