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老人傾其一生,只想守住這最後的傳統年味

82歲老人傾其一生,只想守住這最後的傳統年味

4 人贊了文章

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創始於宋元年間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挑選心儀的年畫

小心翼翼地貼在大門和牆上

有了年畫,家裡就有了神

從前的佛山有一條細巷,一條街都是木版年畫作坊

如今卻只剩下一家——馮氏木版年畫

1

歲月里的老字號

在佛山普君南路的一間老房子里,82歲的馮炳棠每天下午都埋頭印製年畫。

從他12歲入這行起,已經七十了。

在今天,佛山木版年畫這個行當之中,能掌握和精通全套工藝流程的工匠,就只剩馮炳棠一人。

走進馮師傅的老宅子,明顯看得出歲月的痕迹。

屋子裡點了幾盞幽暗的黃燈,牆上鋪滿了年畫。

桌子上印年畫的版子,堆積如山的瓶瓶罐罐,瞬間帶著油墨的氣息撲面而來。

2

為零花錢入門

談起自己與木版年畫的緣起,馮炳棠師傅笑得像個天真的孩童:「當初,只是為了幾個零花錢。」

原來,在馮炳棠祖父馮標時代,木版年畫製作已經在佛山普君南路的兩旁成行成市。

到了其父馮均,年畫更是質量上乘,一年甚至可以銷售10萬多對門神年畫,產品遠銷海外。

想要零花錢,正是這個簡單的要求使馮炳棠主動地走上了製作木版年畫的道路。

一開始只是給家裡幫忙,但久而久之,馮炳棠師傅對木版年畫的興趣也激發開來。

「送貨的時候,我就在一旁偷偷地學:如何描金、如何刻版……都暗暗記在心底。」

3

不褪色的中國紅

聰明又刻苦的馮炳棠學得很快,卻在學到最後一步「填丹」的時候犯了愁。

「填丹」是佛山版畫的最後一道工序,用佛山獨有的紅丹,將年畫四周染為橘紅色。

「填丹」不僅紅而不糙,而且禁得住時間與風雨的考驗,多早的作品至今都不褪色,因此得名「萬年紅」。

少年馮炳棠為此傷透了腦筋,只能一趟一趟地到填丹坊偷瞄,而後回家一次次地嘗試填丹的材料,慢慢摸索,調試。

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馮炳棠掌握了填丹,也精通了木板年畫全套工藝。

他的填丹可以說是教科書的示範,色彩鮮亮醒目,色塊均勻,即使紙張被顏料浸染,表面也沒有凹凸。

4

老街的孤獨守望

馮炳棠的技藝純熟了,但精妙絕倫的年畫行當卻落魄了。

1966年後,佛山年畫被斥為「封建迷信」而停止生產,馮均與馮炳棠父子不得不做苦力為生。

五金、水泥、拉板車、修下水道...但即便如此,馮家父子依然沒有拋卻木版年畫。

但他們也只能在自家鋪子里刷刷寫寫,並不敢大張旗鼓。直到幾年後,馮氏木板年畫才恢復生產。

一開始還不敢大門大開,只支著一個小門營業,如此一來更為落魄,門前冷落,幾近無人無津。

鋪子連年虧損,但馮炳棠一開就是8年,從沒想過放棄。因為他知道,他不堅持,它就沒了。

5

他無法倒下

堅持從業換來的不僅是愈發純熟的技藝,還有越來越廣闊的人脈與市場。

馮炳棠外出創業,功成名就,成了「萬元戶」。可就在這時,他的妻子倒下了。

妻子癱瘓卧床,一病就是五年。馮炳棠放棄如日中天的生意和木版年畫,回家照顧妻子。

富足的家庭隨著妻子離世又變得一貧如洗,而噩耗接踵而至。

九十年代,馮炳棠的父親也因病辭世。

臨終前,老人交代馮炳棠:「你一定要把木版年畫做下去,否則我無法瞑目!」

馮炳棠忽然意識到,他的肩上不僅僅有著個人的得失喜好,更是有著對木版年畫文化傳承的責任與擔當。

於是他重整息鼓,又開始了木版年畫的製作。

從富足生活到一貧如洗,從闔家歡樂到至親離世,在最艱難的時候,反而越加堅定。

他不是堅強,而是他不能倒下。

歲月變遷,時代更替,很多精美的藝術已經錯過。而留下的,是有人在用世世代代的幾輩子去守護。

那一張張作品裡,是匠人的心血,是匠心的溫度。

在如今,我們早就習慣了手機紅包,微信群發拜年

科技網路帶給我們便捷,同時也多少流失了一些情感

木版年畫終究是源於民間,紮根民間的藝術形式

只有再次得到市民的認可,回歸生活,才是真正的新生

<END>

推薦閱讀:

【拜年,新年賀詞,年三十,初一】好詞美句,精彩推薦!好好好用
釋迦牟尼佛護佑眾生新年吉祥,福慧增上,如意安康
新年主頁 (QQ空間模塊) 祝朋友們新年快樂、喜氣羊羊
散文詩——新年,你好!

TAG:新年 | 傳統文化 | 傳統手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