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璋起源芻議———兼談陝北玉器之謎

牙璋起源芻議———兼談陝北玉器之謎

一、牙璋的發現地域範圍和發源地之謎

中國青銅早期時代玉器中,牙璋是極為精緻的禮器,需要非常高的製作技術。因 此,牙 璋 在 先 民 文 化中,也應是一種帶有強大威力的令牌,乃 是 權 柄 之 象徵。然而牙璋的起源問題,迄今卻仍有許多不明之處。從出土數量來說,出土數量最多者為三星堆(近100件),還發現了青銅牙璋和兩手舉牙璋神人像(圖1:11、12),但三星堆文化早期的牙璋只發現7件,且年代皆未早於二里頭 時 期(圖1:14 - 16)①。而 在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玉器中,也出土了兩件牙璋(圖2:3-4)。此外,從青銅器初期以 來,牙璋便開始出現在長江流域和江河平原遺址中,如石家河汪家屋場(圖2:1- 2)、淅川下王崗(圖1:1 - 10)、新鄭望京樓等②。偃師二里頭的位置也屬於江河平原的北界,可歸類於同一地域範圍。牙璋的起源問題目前尚未能夠釐清,但可以肯定的 是,雖然成都平原最早的牙璋,其 時 代 並不早於二里頭③,但青銅時代的牙璋禮器,在成都平原已成為重要的文 化 主 題 之 一。石家河文化汪家屋場和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牙璋有些不同,但成都平原不但兩種牙璋都有,甚至還有其它形狀的牙璋出土④。

此外,陝北榆林神木縣又發現多件牙璋集中出土的遺址⑤(圖2:5 - 9) ,引起學者們熱烈辯論。由於二里頭、石峁、石家河等文化都發現了牙璋,岡村秀典先生據此提出神木玉器非本土製造一說,他認為當時中原的統治者即是二里頭夏王,玉器則是在禮儀中由夏王分配給南北各地域⑥。但筆者認為,即使 偃 師 二 裡頭確實為政權中心,其統治範圍也不可能囊括北到內蒙、南到長江這麼廣闊的範圍,況且當時尚存在著許多小型國家,並無統一的政權和社會。此 外,偃 師 周圍沒有玉 礦,因此偃師二里頭不可能是牙璋的發祥地,亦或是分配玉器的權威中心。

既然神木遺址的牙璋比二里頭更早,王永波先生便據此推論牙璋的器型應源自陝北齊家文化⑦。可是,除了這一批獨立石棺出土的28件之外,西周之前的西北遺址都沒有發現牙璋,神木遺址墓葬里也沒有隨葬牙璋。鄧淑萍先生認為牙璋是屬於華西地區的禮器,但沒有指出究竟是西北黃河上中游,還 是 廣 漢平原的三星堆⑧。由於西北和西南地區之間的交通很困難,生活方式及文化內容並不一致,廣 漢 地 區 是 與江漢平原關係密切的古農耕稻作區,而陝北是黃土牧業區,與北方草原來往頻繁。因此西北與西南兩個差異極大的地區,同時皆被歸納為廣泛的「華西」概念之中不甚清楚,而陝北玉器的來源與牙璋的發祥地迄今亦未獲得釐清。

二、陝北玉器來源之謎

陝北玉器遺址的情況相當特殊。黃 河 上 游 陝 北神木發現石峁和新華兩座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的遺址,其陶器與河套朱開溝遺址的陶器類型相近。神木遺址的墓葬里都沒有陪葬玉器,但石峁卻發現了一件保藏美玉的石棺⑨,新華則發現了專門的藏玉土坑⑩。戴應新先生 曾 推 論,石峁玉料來自陝西藍田和甘肅、青海的玉礦瑏瑡。可是進一步的考察證明,神 木玉料 的化學成分只是稍微與藍田、隴青玉料「相似」,但並不「相同」,石峁和新華出土的玉器製造皆非使用周邊地區可以開採的玉料瑏瑢。

神木玉器都存放在專門的石棺或玉坑裡,並未見有放在墓葬中當作隨葬品的情況,這說明玉器在神木十分稀少,是來自遠地的貴重品,而非本地可以自己製作生產的東西。新華玉坑的玉器,大多數屬長江通見的玉鉞、玉 鏟 等,部分玉鏟的玉料和形狀與凌家灘玉鏟完 全 相 同瑏瑣,另有長江流域常見的玉戈(圖2:13)、玉璜(圖4:2 -5)、玉圭,以及無疑屬石家河類型的玉柄(圖3:9)、玉筓及綠 松 石 墜 飾瑏瑤。石峁 遺址 除了長江流域通見的玉鉞、玉鏟、玉刀之外,另出土了石家河文化鷹形筓(圖3:1、2)、虎頭飾(圖4:10)、綠松石制的小裝飾品,以及28件牙璋(圖2:5 - 9)。

以筆者淺見,神木發現石峁和新華兩座遺址的情況,顯示其先民將所獲得的珍貴物品當作地下寶藏。青銅時期,北方族群南下掠奪,帶走寶貴的銅器和玉器後,也是存放在地下坑裡。神木族群是以掠奪為生的族群,不能過穩定的農耕生活。這也代表在氣候冷化、乾燥化時期,黃河上游原有的農地變成草原,不利於農耕,反成游牧和掠奪族群的生活區。從青銅初期以來,掠奪族群開始時常順著黃河經過三門峽而下,掠奪當時江河地區的農耕文明,他們所搶奪而來的玉器、綠松石器都被專門保存在地下當作戰利品,神 木遺址的美玉棺和玉器坑應亦如此。這些玉器只是戰利品,沒有被當作祭品或隨葬品,也沒有進入神木先民的精神生活里。延安蘆山峁埋葬玉器年代可能較晚,但大部分玉器相類似,來源應亦相同瑏瑥。

三、青銅早期南北來往和珍貴玉器的流動

在西北地區青銅早期遺址中,經常出土長江流域的物品,包括稻穀、精緻的陶器和玉器。例如,汾河流域陶寺遺址發掘出的玉器和綠松石器,明顯是從南方獲得的寶貴物品。陶寺附近沒有玉礦,出土的部分玉器,如鉞、環屬於常見的器物,難以確知其來源。但從幾件形狀特 殊 的 玉 器,可以發現其源自石家河文明。其中最突顯的是玉琮和玉獸面飾

新石器晚期至青銅初期,中國境內有幾種玉琮出現。數量最龐大的是東南良渚玉琮文化,但其玉料來源至今學界 仍 無 法 確 定,因為良渚玉器的數量很多,玉料的來源以南陽、東北以及蘇北花玉三種可能性最高。良渚玉琮 高 矮 不 一,皆 分 成 雙 數 節,每 兩 節 或 每一節會刻上良渚文化所崇拜之大神的各種變型圖案(圖5:4、5)。良渚的玉琮文化隨著其文化影響力的擴展,亦沿著長江、淮河、沿海路線傳到其它周邊地區,因此其它地方的玉琮應是受到良渚禮器的影響。第二種是西北齊家文化的玉琮,玉料應來自本土玉礦,包括甘肅馬銜山玉、武山鴛鴦玉、祁連山岫玉、青海玉等。齊家 玉 琮 高 矮 不 一,但都是不分節的磨光壁琮(圖5:6)。第三種則是石家河文化用本土漢江流域的玉料製造而成的玉琮。石家河類型的玉琮,可能受到良渚影響,而保留了玉琮分節的形貌,但 只 是 簡 略 地在琮壁上刻幾條橫線,也沒有良渚的崇拜神造型或其它刻紋(圖5:1、3)瑏瑦。陶寺發掘的兩件玉琮皆屬於石家河類型(圖5:2)。

陶寺玉圭也屬於石家河的禮器,長江中游各大溪時期以來的 遺 址,均可見這類禮器的出土(圖6:1)。玉、骨、綠松石的組合發筓可能是本地的製造物,但其零件如半圓穿孔玉片、穿孔玉勾、玉墜、綠 松 石,都 常見於石家河遺址中瑏瑧。尤其是綠松石礦就位於石家河文化所在 的 地 區。此 外,陶寺還出土了一件獸面飾,即最具代表性的石家河禮器(圖4:6 - 8)。同一時期,附近的芮城清涼寺四期墓中,出土了典型的石家河文化玉虎頭瑏瑨。這都是西北人從江河平原取得的寶貴禮器。

何駑先生詳細研究陶寺考古後發現,除了玉器和綠松石是從石家河運輸之外,彩陶和精緻陶制禮器也源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影響瑏瑩。孟原召先生則發現石家河文化的影響到達了晉南地區瑐瑠。由 此可見,黃河中游、汾河流域地區與豫南、漢水、長江流域的文明有一些來往。筆者認為這種來往,可能並非和平的交易,而是北方族群對江河平原族群的掠奪。

當時江河平原乃是以石家河文化為主流的地域,北方族群應該尚未南下至江漢平原,而是從豫中地區奪取稻穀和異地珍寶。顯然,陶寺貴族未必非得直接從石家河獲得這些寶貴禮器和稻米不可,更有可能是他們從鄭偃地區的族群處掠奪或交換而來,由 此 可見,黃河南側實為當時南方文化北傳的中間站。無論華北先民是從何處具體地獲得了這些器物,但其來自南方的事實乃是毋庸置疑的。

歷史地理專家注意到,4000年後黃河北側族群的整體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當時氣候趨向冷化及乾燥 化,導 致 農 耕 衰 退,人們只能改變生活方式或向南移動,開始侵佔南方族群的生活區域瑐瑡。與此同時,原本以狩獵為生的族群,則開 始 改 變 其「獵取」的對象:從野獸改換為文明社會的資產,並愈來愈頻繁地掠奪豐腴的文明區,從以狩獵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族群,逐步「改行」成為以戰爭為生的族群。我們從陶寺遺址 可 以 看 出,黃河中游的狩獵族群的影響很大,陶寺早期的統治者可能也有這種背景,但 是 到 了毀滅古國之後陶寺上層的冢墓,其墓主應該就是毀滅陶寺古國 族 群 的 族 長 身 分,無疑就是掠奪族群的酋長,南方玉器恰好發現在他們的墓里瑐瑢。

有關中國青銅文明的發祥地,原本學界以為中國的青銅技術皆來自西北。但是近幾十年的考古研究,則在湖北地區發現二十餘個古城址,儘是高水平且豐富的屈家嶺、石家河文明之遺迹,並且發現該文明從距今5000年 以 來,便已開始採集銅礦石,到 了 距 今4500年,更已經掌握青銅合金技術瑐瑣。屈家嶺、石家河文明範圍涵蓋江河平原,北傳到黃河南側。因此對華北這些流動 的 族 群 來 說,豐饒的江河平原,無 疑 是 他們最佳的掠奪目標。黃河北側的族團經常南下掠奪,大肆搜刮稻穀和美玉。例如,汾河下游的芮城清涼寺遺址,在大約距今4200至3900年間,發現了近似陶寺和齊家文 化 的 文 物,但此遺址卻沒有農耕生產的跡象。清涼寺遺址墓葬中帶有隨葬品的地層,其時代也與陶寺大致相同。隨葬的玉器有兩種,部分是典型的齊家文化玉 器,另一部分則是南方的類型,其 中 還 有石家河文化的玉制虎頭等瑐瑤。這是掠奪族群的典型遺址。四、青銅早期幾種典型玉器的發祥地問題

偃師二里頭 遺 址 的 石 器、玉 器,也可以顯示出其族群與長江 中 游、漢 江 流 域、廣 漢 平 原 的 關 系。二 裡頭遺址中的 玉 器 不 多,都出土自後期的墓葬里,其 中有玉戈、璧戚,還 有 玉 柄、玉 圭、玉 鏟、牙 璋、多 孔 刀瑐瑥。二里頭的 玉 柄、玉 鏟、牙 璋,都早已見於石家河遺址中瑐瑦,而殷墟也出土了數件完全同樣的玉柄瑐瑧,顯示石家河文化玉器在殷墟時期依然持續被使用。大 溪 文化、石家河文化也出土了小玉圭,此外日照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圭,很多學者也認為其來源與石家河文化有關瑐瑨。玉圭和牙璋多見於廣漢成都平原地區的三星堆文化遺址中,成為三星堆代表性物品瑐瑩。西 北族群南下江河地區進行掠奪,未必直接能到達漢江流域這麼遠的 地 方,但偃師二里頭遺址位於江漢平原北界,也是黃河南側的遺址,在某程度上,能作為南方文化北傳的中繼站。無論黃河北側族群具體上是從哪裡得到這些藏在神木遺址中的美玉,至少我們可知其中大部分的玉器,與江漢流域的玉器是相同的。

如從玉柄形器和玉鷹形筓來說,同樣的玉筓最早是在石家河文化遺址中發現過,黃 陂 盤 龍 城、河 南 禹州瓦店遺址也都出土了這種玉筓(圖3:3 - 6),皆屬石家河文化的遺物。玉柄形器無疑也是源自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原本石家河文化和盤龍城文化的玉柄形器都有一個特 點:下面用圓塊綠松石作鑲嵌,這 屬 於 最典型的漢水流域貴族用的玉柄形制(圖3:7 - 11)。階級稍微低一點的人物,其隨葬的玉柄便已沒有綠松石鑲嵌。類似這種源自石家河文化的玉柄形器,在當時成了頗為流 行 的 玉 器,因此現今我們仍可在二里崗、殷墟遺址中見到這類玉器出土(圖3:7 - 11)。石家河文化玉器類型既被保留在本土青銅文化中(以盤龍城為例),同時又往北、西、東方向傳播,且在西方被長期使用,成為三星堆文化的標誌物。商都殷墟也有很多從石家河文化傳入的玉器,最有名的例子是石家河文化的鳳與殷墟婦好墓出土鳳的比較,其形制設計皆為一致。其它殷墟最精緻的玉器的玉刻技術和藝術,也都源自石家 河 文 化,兩周玉刻亦承襲之,如 河 南 信 陽光山縣的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所出土的人頭像等玉器瑑瑠。同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學界也早 已 有 許 多相關論述。黃君孟夫婦墓的位置屬於原來石家河文化的範圍,可見在春秋時期,本地也傳承了青銅器時代之前的精神文化與玉刻藝術風格。

神木出土的玉戈在新石器玉器中相當少見,到了青銅時代最大的幾件玉戈在盤龍城遺址中出土,此外有兩件出現 在 二 里 頭,而目前所見最早的,是 較 短 的玉戈,出土於江淮含山 凌 家 灘 墓 中(圖2:12 - 14)瑑瑡。稍晚,這種玉戈便大量出現在盤龍城和三星堆遺址中。雖然二里頭的兩件玉戈時代皆比三星堆早,但目前卻僅發現兩件,且在二里崗時期也見不到。假設凌家灘玉戈可以視為最早而被其它地區傳承的器型,則玉戈便有可能也是源自長江中游的禮器,只是目前還尚未在更早的地層中發現瑑瑢。不過,因為早 期 玉 戈 發現不多,所以我們亦不能排除玉戈其實是源於秦隴齊家文化的可能性。如果想要確切得到這方面的答案,那麼便只有在專家真正確定銅戈形狀來源,及其與玉戈的關係之後,才能有討論根據。

至於神木遺址大量出現的多孔長刀器型(圖6:4、5),雖然分別可見於不同的地區(甚至東北紅山)瑑瑣,但這也是源自新石器晚期、金石並用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北岸文化。這種形狀的多孔長刀以及石鏟、玉 鏟,大量出土在距今6000 ~ 5000年前的江蘇北陰陽營(圖6:3)、安徽潛山縣薛家崗文化二、三期遺址中瑑瑤(圖6:6 - 8)。而這些禮器也循著長江傳到江西、湖北地區,如湖北黃石屈家嶺文化遺址中的出土遺存(圖6:2)瑑瑥。而在偃師二里頭也發現過一件(圖6:9)。河南境內的淮河流域曾發現有薛家崗文化的遺物。從 蘇皖平原到中 原 的 交 通 線,除了繞行湖北之外,還 有 另一條經過黃淮平原的路線。淮 河、漢 水 流 域 兩 條 水路,從 新 石 器 以 來,即為江河平原主要的交流、傳 播線。不過淮河線在中游與上游間的聯繫並不強;而漢水流域的寬闊平原形成更密切的關連。多 孔 長 刀 當時早已傳入長江流域,或許也是經過漢水到達黃河南遊,並經由北方族群的掠奪行為,而傳入黃河上遊河套地區。

從新石器中晚期以來,長江各聚落開始有職司專業化傾向,北陰陽營、薛家崗、大溪都發現了幾座石工坊和玉工坊瑑瑦。除了本土特殊的禮器之外,大 量生產廣泛通用的石器和玉器:如 鉞、斧、鏟、刀、環、璜 等。是故,這些形狀皆屬南方器物。神 木 出 土 的 玉 璜,與石家河和凌家灘都一致(圖4:1 - 5) ,更不用說虎頭像是石家河的玉器獨特造型(圖4:6 - 10)。

雖然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長江中上游形成的玉器文化比中下游可能稍晚,但是少數玉器的發現卻相當早。大溪、屈家嶺文化地層中發現的玉器形狀不甚多,大部分是小型的玉玦、璜、栓等,如荊門 龍 王 山 大溪晚期的墓中發現的幾件玉璜,其形狀皆屬於典型的崧澤玉璜瑑瑧;三峽地區的數種璜、玦、小型動物,都從大溪時代以來被普遍發現瑑瑨。可見當時的長 江 中、下 游地區,大量製造了一些具有共同形狀的玉器。雖然我們習慣將這些器型視為崧澤文化的創作,但既然崧澤本土沒有玉 料,而 大 溪 卻 有,所以這些玉器真正的來源地,還需要學界做更進一步的研究。我 們 不 妨 假設,屈家嶺人或許利用長江下游族群對玉的欣賞,而將鄂西、豫西南山地玉料和玉器作為外銷物資東傳。至於石家河階段,長江流域通用的鉞、鏟、錛、斧、刀等大型的 玉 制 令 牌,已常見於石家河文化墓葬中。其中部分器 型 與 崧 澤、良 渚 相 同,但石家河文化帶邊齒的玉璜(圖4:1 - 5) ,與凌家灘的大致相同。遠從大溪時代已有 這 些 形 狀,但是在凌家灘時代,才 成 為 常見的代表性遺存。因此長江中、下游玉器的關係比較複雜,互相影響的特徵也較為明顯。大溪時期的長江中游居民 已 能 使 用 陶 制 耳 栓,但後來卻開始製造玉栓,應該也是受到凌家灘的影響。通 過 凌 家 灘,石 家河文化亦吸收了原屬於東北族群的玦龍形狀。石 家河玉墜形狀與良渚玉墜相似,但 刻 紋 卻 不 同,江 漢 先民有自己的信仰脈絡,不會在自己的禮器上刻出良渚或其它文化 的 崇 拜 對 象;同 理,石家河的琮壁也不會刻上良渚神像。

換言之,長江中游地區早期遺址發現的玉器,某程度上可能與良渚及凌家灘玉器文化的影響有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石家河玉器的獨特面貌。據荊州博物館的化學 檢 驗,石家河玉器使用的是南陽的玉料,因此我們可 知,石家河文明有本土的南陽獨山玉料。這讓石家河成為製造玉器的中心,玉器則成了石家河對外交易的重要物品之一。

五、牙璋來源芻議

因為玉料的分析已經確認,神木玉器的原產地並非本土,或許源自許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很難推測明確的來源。從製造牙璋技術以及牙璋形狀來看,與其最近的器物 是 長 刀,而製造長刀的原產地,乃 是 蘇 皖平原的北陰 陽 營、潛山薛家崗文化,並由此傳到良渚文化區。青銅早期的文化傳播,又使得長刀成為山東龍山的禮器瑑瑩。不過,如今我們在一些龍山出土的長刀上,還可以看到與石家河文化有關的神面圖瑒瑠,這可能是因為安徽與山東之間的水道路線十分通暢,並可通到江漢平原的石家河文化地區,所以從長江中上游到山東文化之間的交往相當普遍,石 器、陶 器 的 同 化趨勢也相當明顯。雖然潛山遺址中並沒有發現牙璋,但學界基 本 上 的 共 識,皆認為牙璋與長刀的器型有關瑒瑡,或許就是周圍的文化受到薛家崗長刀的啟發,進而創造出牙璋的形狀。又因當時長江交通便利之故,這種「周圍」未必一定距離皖南很近,甚至可能遠及山東或廣漢地區。

從牙璋的形 制 來 看,屈 家 嶺、石家河遺址常見的斜刃微弧璋,就很像牙璋的雛形,這種形狀的斜刃石璋,最早出現在大溪晚期松滋桂花樹遺址中(圖1:13)。廣漢地區的石家河至二里頭的地層,也 曾 發 現同類的璋形器(圖1:14)。鄂西與廣漢之間藉由長江來往,在大溪時期已相當密切。青銅時期牙璋在廣漢地區的興盛,可能就是因為其形成於離南陽玉礦很近的鄂西地區。

與石家河牙璋同時期的山東臨沂大范庄、海陽司馬台,都是屬於龍山類型的遺址。大范庄的牙璋與石家河的斜刃璋同樣沒有闌下柄部(圖2:10),而司馬台與石家河汪家屋場牙璋的形狀、比 例、闌 柄 的 造 型 都很相似(圖1:6;二:1、2)。應該是時代相同、產地相近的牙璋。河南淅川下王崗出土的牙璋殘缺柄部(圖1:4),也與汪家屋場的相同。從廣漢到魯東南,牙 璋 的形狀基本上 都 相 同,這或許可以代表其向東、西 傳 播的路線,及其在長江中游的製造中心。在 這 一 路 線中,或許還包括有在黃陂盤龍城、鍾分衛灣的青銅早期地層(圖1:7),因為此地也出土了幾件牙璋。而湖南石門桅崗牙璋的年代也不晚於盤龍城二期,可能屬於更早的石家河時代遺物。

從新石器、青 銅 器 一 直 到 商 周 時 代,牙 璋 零 散 在廣東、福建、香港,甚至越南等各地遺址中被發現。廣東曲江樟拱橋嶺遺址出土的殘缺牙璋(圖1:9)屬於石硤文化類型(距今3700 ~ 5000年 間),與 石 家 河 年 代相近。石硤文化遺址發現很多良渚陶、玉,顯 然 當 時從江浙到廣東之間有沿海交通。在這條路線上,廣東樂昌圓嶺山發現了殘缺的牙璋,時代為石硤晚期。廣東紅花林遺址發現疑為青銅時期的牙璋(圖1:10);屬於良渚馬橋文化傳播區的福建漳浦眉力,也出土了青銅早期牙璋(圖1:5)瑒瑢。透過這些 發 掘,可 推 論 長 江中游的文物或許也經由江浙沿海傳到粵閩。此 外 還有兩件殷商時期的牙璋在香港出土瑒瑣。在越南則出土了四件牙璋,其中兩件似為石家河時代的牙璋,出 土遺址的年代為距今3400 ~ 3800年間;另外兩件則是典型的三星堆牙璋瑒瑤。或許是從四川經過雲南或貴州而來,這與三星堆可能採用雲南的金屬料有關。

考古發掘之外,國內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也收藏了不少牙 璋,因 不 知 其 來 源,故 本 文 不 予 討 論。但其中確有幾件十分引人注目,如有雙頭鳥的刻紋的牙璋之流。雙頭鳥常見於長江中下游的禮器上,最早可溯至錢塘江的河姆渡文化,但這種圖形卻也出現在貴州苗族的傳統刺繡上瑒瑥,皆屬江南文化的脈絡。可 惜這件文物來源不明,所以證據力不足。

目前零散出土的牙璋都出現在華南地區,與長江流域有地理 上 的 關 聯。長 江 流 域、華 南 之 外,牙 璋 則多見於豫中二里頭、二里崗遺址中。偃師二里頭與新鄭望京樓共發現五件二里頭三、四期的牙璋(圖2:3、4)。鄭州和許昌發現兩件二里崗時期的牙璋瑒瑦。中原地區與石家河漢水流域是一個大平原,本文已從各方面闡述過漢水文化北傳的狀況。因此豫中出土的牙璋最可能便是源自石家河。

六、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第一,出土在江漢及成都地區的屈家嶺、石家河斜刃璋形狀,有可能是牙 璋 的 雛 形;第 二,最流行的牙璋文化是廣漢地區的青銅文明,與鄂西石家河有傳承關係;第三,新石器晚期的牙璋以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為基礎,長江流域和中原則是牙璋出土數量第二多的地區;第四,出土牙璋地區之間的關係,以江漢為中心環節。

依此,我們可以推斷,鄂西、川東及石家河是牙璋禮器的起源地。陝北神木石峁的玉器是西北族群在江河地區掠奪而來的窖藏珍寶。所以神木玉器的出土,並不代表西北族群製造玉器的高技術水平,而 是反映了青銅早期江河平原農耕文明面對來自西北「先戎」掠奪的風險。除了神木遺 址 之 外,西 北 地 區 零 散發現很多從江河地區奪取的寶貴戰利品,包 括 食 物、青銅器、陶器、玉器等瑒瑧。

石家河有本土出產的玉料,雖然江漢地區製造玉器業發展比長江下游稍晚,但直至石家河時代,便 已有了幾處龐大的玉石作坊,且 技 術 極 高,玉 石 加 工 頗為精 致,超越長江流域其它地區著名的玉器文化瑒瑨。石家河晚期 的 肖 家 屋 脊、煤 山、羅家柏嶺等龐大玉坊的年代,都早於二里頭的玉器瑒瑩。因此筆者認為,石峁遺址的牙璋與其它陝北玉藏,都是從外地掠奪而來的寶貴物品,且皆掠奪自南方。

注釋:①鄧淑萍《也談華西系統的玉器(二)》,《故宮文物月刊》1993年第6期,第66、68頁。②王永波《耜形端刃器的分類與分期》,《考古學報》1996年第1期,第1 - 61頁。③鄧淑萍《也談華西系統的玉器(二)》,《故宮文物月刊》1993年第6期,第62 - 71頁。④李忠義主編《三星堆傳奇》,台 北:太平洋文化基金會,1999年,第133 - 147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朱章義、王方、張擎《成都金沙遺址I區「梅苑」地點發掘一期簡報》,《文物》2004年第4期,第33、34、37頁,圖八四、八五、八七、八八、八九、一0二;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光山縣文管會、歐潭生《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1984年第4期;圖板伍:林繼來《論春秋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玉器》,《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6期,第71 - 74 + 57頁。⑤岡村秀典《公元前兩千年前後中國玉器之擴張》,鄧 聰 編《東 亞 玉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8年,第79 - 85頁,圖9. 1;王 煒 林、孫周勇,《石峁玉器的年代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4期,第40 - 49頁,圖一。⑥岡村秀典《公元前兩千年前後中國玉器之擴張》,第79 - 85頁。⑦王永波《耜形端刃器的分類與分期》,《考古學報》1996年第1期。⑧鄧淑萍《也談華西系統的玉器(二)》,《故宮文物月刊》1993年第6期,第60 - 71頁。⑨戴應新《神木石岇龍山文化玉器探索》,《故宮文物月刊》1993年第5期;鄧淑萍《也談華西系統的玉器》,《故宮文物月刊》1993年第6期;王煒林、孫周勇《石峁玉器的年代及相關問題》,第40 - 49頁。⑩陝西省 考 古 研 究 所、邢 福 來、李 明、孫 周 勇《陜西神木新華遺址1999年發掘簡報》,《考 古 與 文 物》2002年 第1期,第3 - 12 + 97頁。瑏瑡戴應新《神木石岇龍山文化玉器探索(一)》,《故宮文物月刊》1993年第5期,第46 - 55頁。瑏瑢孫周勇《神木新華遺址出土玉器的幾個問題》,《中原文物》2002年第5期,第37 - 42頁。瑏瑣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神木新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彩版十至二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9 - 28頁,圖10 - 22。瑏瑤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神 木 新 華》,彩 版 二五、二八。瑏瑥姬乃軍《延安市蘆山峁出土玉器有關問題探討》,《考 古 與 文 物》1995年第1期,第23 - 29頁。瑏瑦荊州博物館《石家河文化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165 -166頁,圖138、139。瑏瑧高煒《陶 寺 玉 器 及 相 關 問 題》,鄧 聰 編《東 亞 玉 器》,第192 - 200頁、彩版55 - 62。瑏瑨荊州博物館編著《石家 河 文 化 玉器》,第50 - 95頁,圖78 - 63;李建忠《龍現中 國:陶 寺 考 古 與 華 夏 文 明 之 根》,山 西 人 民 出 版 社,2006年,第99、92頁。瑏瑩何駑《陶寺文化譜系研究總 論》,解 希 恭 主 編《襄汾陶寺遺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408 - 435頁。瑐瑠孟原《召屈家嶺文化的北漸》,《華夏考古》2011年第3期,第51 -63頁。瑐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硏究所、鄂爾多斯博物館編《朱開溝:靑銅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韓茂莉《論中國北方畜牧業 產生 與 環境 的 互 動 關 系》,《地 理 研 究》2003年 第1期,第89 - 95頁;韓 茂 莉《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與氣候變遷》,《考古》2005年第10期,第57 - 67 + 2頁。瑐瑢參侯毅《從陶寺城址的考古新發現看我國古代文明的形成》,《中原文物》2004年第5期,第13 - 19頁;高天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農業發展狀況初探》,《農業考古》1993年第3期,第64 - 71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嚴志斌、何駑《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 發 掘 報告》,《考 古》2005年第3期,第307 - 346 + 381 - 387 + 390頁。瑐瑣屈家嶺、石家河研究只有最近十年幾纔開始,但已有的成果推翻了原來對青銅文化來源的看法。如參鄧家灣、肖 家 屋 脊、煤 山、羅 家柏嶺、盤龍城、大冶等遺址的發掘報告和相關的學術文章。瑐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雲城市文物局、芮城縣博物館、薛新明《山西芮城清涼寺史前墓地》,《考古學報》2011年第4期,第3 - 6 + 97頁;陳靚、薛新明《山西芮城清涼寺新石器時代墓地人口構成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第37 - 40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雲城市文物局、芮城縣博物館、薛新明《山西芮城清涼寺新石器時代墓地》,《文物》2006年第3期,第4 - 16頁。瑐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三、八區發掘簡報》,《考 古》1975年 第5期,第302 - 309 + 294 + 328 -329頁;偃師縣文物 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器和玉器》,《考 古》1978年第4期,頁27;楊國忠、劉忠伏《1980年秋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第3期,第199 - 205 + 219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著《偃師 二 里 頭:1959年~ 1978年 考古發掘報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第249 - 251頁,圖161 - 163;第168頁,圖257;第342頁,圖238;圖 板118、119、112、125;許宏《二里頭遺址文化分期再檢討──以出土銅、玉禮器的墓葬為中心》,《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第44 - 52頁。瑐瑦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石家河考古隊、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編著《肖家屋脊──天門石家河考古發掘報告之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331頁,圖二六一;荊州博物館編著《石家河文化玉器》,第110 - 122、167、168頁,圖74 - 86、140、141;戴應新《神木石岇龍山文化玉器探索(二)》,《故宮文物月刊》,1993年第6期,第46 - 61頁。顧問、張松林《二里頭遺址所出玉器「扉牙」內涵研究──並新論圭、璋之別問題》,《殷都學刊》2003年第3期,第22 - 32頁。瑐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出土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1 - 31頁。瑐瑨荊州博物館編著《石家河文化玉器》,頁19;王勁《石家河文化玉器與江漢文明》,何介鈞主編《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曁第二屆亞洲文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鄧淑萍《也談華西系統的玉器(六)──飾有弦紋的玉器》,《故宮文物月刊》,1994年第10期,第82 - 91頁;(日)林巳奈夫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第232 - 243頁。瑐瑩高大倫《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玉石器的初步考察》,《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2期,第82 - 86頁;敖天照《三星堆玉石器再研究》,《四川文物》2003年第2期,第39 - 45頁。瑑瑠荊州博物館編著《石家河文化玉器》,第6 - 8、16 - 18、35、42、97 -100頁,圖8、15、65 - 67。瑑瑡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田野考古發掘報告之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彩版二〇八:3、4。瑑瑢湖北省文物考古 硏 究 所 編 著《盤 龍 城:1963 - 1994年考古發 掘 報告》,北京文物出 版 社,2001年,彩 圖 一九、二 七、四 一、四 二、圖 版五三、六一、六五:5、九八等;高大倫《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玉石器的初步考察》,第83頁,圖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朱章 義、王方、張擎《成都金沙遺址I區「梅苑」地點發掘一期 簡 報》,《文 物》2004年第4期,第26、27、29、30頁,圖六四、六五、六八至七二。瑑瑣柳冬青《紅山文化》。瀋陽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99頁。瑑瑤楊 德 標《潛山薛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考 古 學 報》1982年第3期;楊美莉《多孔石、玉 刀 的 研 究》,《故 宮 學 術 季 刊》,1997年第3期,第17 - 74 + 2 - 3頁。瑑瑥黃石市考古所發掘,展出於黃石市博物館。瑑瑦張弛《大溪、北陰陽營 和薛 家 崗 的 石、玉 器 工業》,《考古學 研 究(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55 - 76頁。瑑瑧荊門博物館發掘資料。瑑瑨四川省博物館、范桂傑、胡 昌 鈺《巫山大溪遺址第三次發掘》,《考古》1981年第4期,第461 - 490 + 551 - 558頁;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馬繼賢、盧爾德佩《宜昌線清水灘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國家文物局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領導小組湖北工作站編《三峽考古之發現》,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第184 -201頁;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陳任賢、謝達遠《宜昌中堡島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7年第1期,第45- 97 + 132 - 139頁;國家文物局三峽考古隊、王曉田《湖北宜昌縣下岸遺址發掘簡報》;國家文物局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領導小組湖北工作站編《三峽考古之發現(二)》,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第439 - 448頁,圖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權喜《長江三峽工程壩區白獅灣遺址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99年第1期,圖1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昌放鷹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頁64,圖四 二,圖 版 三 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京 山 屈 家嶺》,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第20 - 21、37 - 38、67 - 69頁,圖十五、二七、五四;王善才主編、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隊、湖北 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清江考古掠影及出土文物圖錄》,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70、75頁。瑑瑩楊美莉《多孔石、玉刀的研究》。瑒瑠鄧淑萍《也談華西系統的玉器(三)──玉 刀》,《故 宮文 物月刊》1993年第7期,第86 - 93頁。瑒瑡林巳奈夫(日)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第286 - 349頁。瑒瑢宋建《馬橋文化的分區和類型》,《東南文化》1999年第6期,第6 -14頁;焦天龍《論馬 橋 文 化的 起 源》,《南 方 文 物》2010年第1期,第70 - 75 + 58 + 59頁。瑒瑣彭適凡《禮器「牙璋」的類型學研究──兼論香港大灣新出牙璋的年代》,《故宮學術季刊》1996年第3期,第105 - 123頁。瑒瑤王永波《耜形端刃器的分類與分期》,第9、26、37頁。瑒瑥宋兆麟《河姆渡骨匕對鳥圖案試析》,中 國 歷 史 博 物 館 館 刊,1997年第1期,第25 - 31頁。瑒瑦王永波《耜形端刃器的分類與分期》,第4 - 5、25、28、33、38頁。瑒瑧李水城《西北與中原早期冶銅業的區城特徵及交互作用》,《考 古學報》2005年第3期,第239 - 275 + 278頁,圖一七:5。瑒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張雲鵬、王勁《湖北石家河羅家柏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郭 立 新《長江中 游 地區初期社會複雜化研究(4300B. C. - 2000B. C)》,第100 - 108頁;荊州博物館編著《石家河文化玉器》。瑒瑩荊州博物館編著《石家河文化玉器》,第1 - 18頁。[責任編輯:劉自兵]

文章來源:郭靜雲,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年05期 , 期刊

推薦閱讀:

你知道哪些和玉相關的「神秘」故事?
玉器入門知識大匯總3(圖文版)
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展
徐州漢墓鳳鳥紋玉器賞
中國國寶玉器詳解(之二)

TAG:玉器 | 人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