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之外文創:熄滅的榮光-南海火柴廠回憶錄

之外文創:熄滅的榮光-南海火柴廠回憶錄

1 人贊了文章

找到南海火柴廠並不容易。

從常德城區出發,沿207國道東北向前行15公里,路的兩側並無標識,必須跟隨導航及時駛入輔道,如果錯過了這個路口,就要直行數公里後調頭再調頭,將同樣的路再走一次。

這幾乎是南海火柴廠當下困境的寫照:賣家找不到出口,買家也很難找到入口。

南海火柴廠位於常德鼎城區石板灘鎮毛栗崗村,這是華南最後一家火柴廠,也是目前全國僅存規模最大的一家火柴廠。即使在去年年底接過了「鼎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它的最後一刻,似乎也在不可避免地到來。

到達南海火柴廠的時間是周末,下著雨。大門銹跡斑駁,不見招牌,直到聽到車間里機器轟鳴,我們才放下心:還好,不算太晚。

此前聯繫到廠長凌顯海,他在電話中說,火柴廠已經停產,復工時間,不確定。

火種,起於南海之濱

常德沒有海,南海是廠長凌顯海斥巨資購買來的商標,當地人並不知道,來自廣東的老闆為什麼要盤下這樣一個瀕臨倒閉的廠子,更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把官方大氣的常德火柴廠,更名為略顯文藝的南海火柴廠。

事實上,即使已經更名18年,他們仍然習慣於用前者來稱呼這家幾經翻新仍然看上去很舊的工廠。

凌顯海顯然自有盤算。

南海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連廣州,接近港澳,水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境內有南粵名山西樵,是廣東有名的魚米之鄉,手工業也有悠久的歷史,火柴工業即是其中之一。

1879年,旅日華僑衛省軒在此創辦巧明火柴廠,這是中國首家火柴廠,南海火柴業也由此發軔。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南海火柴業已現蓬勃之勢,設在大瀝大范的公益明記火柴廠尤具規模,有工人500多名。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從業者已達千人以上,年產火柴31萬箱,40%銷往省外。

抗戰期間,全國火柴工業遭受了第一次重創,南海也未能倖免。佛山巧明廠被日軍炸毀,大范公益廠被強佔並改作「慰安所」 ,絕大部分工廠停工,行業一片蕭條景象。

好在餘燼之下,仍有火種。

解放後百廢俱興,南海一下冒出十多家火柴廠,與火柴生產配套的美東南枝片廠、南中枝片廠也相繼成立。製作火柴枝、糊盒、插板等家庭副業,遍布佛山墟鎮及鄉村,南海一帶自此成為名符其實的火柴之鄉。至1951年,南海有火柴廠23家,枝盒片廠13家,生產盛況依然。

此後的十餘年間,這些工廠不斷重組改造,逐漸合併成為不僅可以生產火柴,還能完成系列配套的全能工廠,這家工廠叫地方國營公益火柴廠,於1966年更名為地方國營南海火柴廠。

凌顯海接過的,正是南海火柴廠的這面大旗。在全國人均工資只有780元的2000年,他花了100萬,買下了「南海火柴」這個商標。

彼時打火機已經開始盛行,火柴市場每況愈下,全國範圍內多家火柴廠倒閉,即使強大如南海火柴廠,也早已是搖搖欲墜之勢。

作為一個廣東人,他明白南海火柴的意義。而對於火柴行業,他還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中興,挽狂瀾於既倒

1990年,凌顯海退伍轉業,回到太太所在的高州火柴廠開始賣火柴。高州火柴廠倒閉,他又前往湖南洪江火柴廠,輾轉多地,一直沒離開火柴這一行。

買下南海火柴商標當年,他在千里之外的湖南,接下瀕臨倒閉的常德火柴廠,並將其更名為「南海火柴廠」。

廠房爛,就重新修整廠房,設備破,就從廣東連州火柴廠、廣西梧州火柴廠購買,這些曾經赫赫有名的國有火柴廠都成了南海火柴廠設備的來源。

除了設備,廠里的技術骨幹也來自天南海北。梧州的工程師、洪江的機修師、高州的質控師,以及瀋陽的、河南的、江西的技工人員。起家當年,凌顯海幾乎把能找的廠子技術員都招攬了個遍。

萬事俱備,古老的火柴廠車間又開始運轉起來,轟隆隆的機器聲從早響到晚。長桿火柴、短桿火柴,走下煥然一新的流水線。

在凌顯海的努力下,南海火柴廠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2003年至2005年,南海火柴廠鼎盛的時候有200多個工人,有時為了趕工,工人們吃住都在廠里。最紅火的時候,一年銷售量可達到30萬件,按照每件1000盒計算,這裡每年賣出3億盒火柴。

這樣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很久。在更經濟、更便捷的打火機面前,火柴早已不具備競爭優勢,價格自然無法與時俱進,成本卻又水漲船高。凌顯海透露,火柴的利潤已經微薄到超乎想像,100盒甚至不到5毛錢。

榮光,於無聲處衰微

眼下,雖然工廠已經復工,但流水線上,只有十幾名工人。

像過去的十幾年一樣,他們熟練地將一段段木材切斷、削皮,被削得圓圓的木材,刨片機里走一遭,就成了一捆捆薄木片。將它們攤平了碼齊、烘烤、定型,然後分切成一根根小細棒。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工序,火柴頭蘸料。先打上蠟,再塗上彩色的「藥水」——用硫化二銻,氧化劑,二氧化錳、樹膠等材料調成的漿糊,之後烘烤,逐級分選,再分類裝盒,質檢,貼商標,打包裝箱,入庫,才算完成了銷售前的所有準備工作。

目前,南海火柴廠出品的火柴,基本承包了大半個中國的供應。

主要銷路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人們祭祖、燒香、拜佛時還會使用火柴,以此寄託「財」的吉利寓意;而在四川、貴州、雲南等西部農村,因為火柴相對廉價,也有少量家庭仍在使用。

但整體市場的萎縮已不可逆轉,目前,南海火柴廠的產量已經不到從前的1/4,訂單也極不穩定,越來越多的火柴停留在庫房。

即使是這樣,凌顯海仍然在努力,與這個時代達成和解。他曾試圖嫁接時下流行的元素做產品創新,也曾嘗試開拓細分市場,為了保留火柴最後的榮光,「鼎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招牌,也是他多番奔走得來。

「廠里的機器已經老了,不是不想換,而是國內已經不再生產製作火柴的機器。我今年60歲了,廠里的工人都是50歲以上的老夥計,年輕人是不會回來接盤這個廠了,它怎麼辦呢?」

這個手持火苗的人,火光照亮了他的臉,卻很難再照見腳下的路。

(部分配圖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hiwai2018」


推薦閱讀:

「小火柴聊天」攜「叔叔不約」,發起一場匿名聊天革命
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什麼要賣火柴?
老火柴盒上的十二生肖(圖)

TAG:軍事 | 火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