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3%的18歲成年人,一年一本書也沒讀過!
來自專欄閱讀不孤讀52 人贊了文章
知乎上有過一個很火的話題,討論的是讓孩子背誦他們根本不懂的古詩詞到底有何意義,得票第一的答案是由一位理科生提供的:4、5歲的時候父母讓他背唐詩,只覺得「粒粒皆辛苦」和「上山打老虎」並無區別。長大後,當他偶然間看到盛開的桃花時,卻突然明白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意義。一本書也許沒有辦法幫你解開一道難做的幾何題,也沒有辦法換來一頓美味的大餐,但它是我們在不斷追求實用主義的生活里的一點詩意。我想,這便是書的意義。
書單君上周看新聞時,看到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主持的一項綜合社會調查(CGSS)。據2017年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國年滿18歲的成年人中有63%一本書也沒讀過(包括紙本書和電子書)。
這個數據讓人震驚的同時,也開始讓書單君陷入一種思考。在工作節奏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時代,我們究竟該以一種怎樣的方式來重新對待閱讀這種行為。
為什麼要多讀書
關於讀書,最多的一種討論就是「讀書無用論」。市場經濟環境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彷彿已經一去不復返,money is everything。
在之前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的決賽現場,雷海為的奪冠曾引起無數熱議。這位來自湖南邵陽的外賣小哥,擊敗了一眾北大清華的高材生,而他抓住的,是每次送外賣間隙的一點點時間。
書的「有用」從來不在於解出一道數學題的成就感,而在於它能讓我們擁有一個更加詩意的人生。
王小波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我想這才是對讀書無用論最好的辯駁。
好書不止「四大名著」
這組調查還提供了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在00後的閱讀書目中,四大名著的提名率均超過1%,有82.4%的受訪者表示讀過《西遊記》,而在四大名著中閱讀量較低的《紅樓夢》,其閱讀率也高達60.7%。巧合的是,在一項針對90後的閱讀調查中,四大名著同樣成為大家讀書的首選。
不可否認,四大名著作為經典流傳下來自然有其價值,可我們明明有那麼多的好書,為什麼一提到讀書,腦海里第一時間冒出來的卻還是這幾本?
季羨林先生晚年曾在他的自傳中回憶道,「那時候在我們家,小說被稱為『閑書』,是絕對禁止看的。但是,我和秋妹都酷愛看閑書......光是一部《彭公案》,我就看了四十幾遍。但這有什麼害處呢?」
書單君覺得,閱讀本身就是一個自己和世界對話的過程,我們應該在不斷的閱讀中去尋找自己的興趣點,而不是一味地局限在經典書目的條條框框中。
季老的那句,「我痛感今天的青年閑書看得不夠」。我想,大抵也就是這個意思了。
女生更愛閱讀
第三個很有意思的數據,來自男女閱讀量對比。數據分析顯示,男女生在閱讀量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男生在2017年全年平均閱讀量為12本書,女生則平均15本書,比男生的閱讀量高25%。難道這意味著女生比男生更愛讀書嗎?
我想有一部分原因也是源自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自幼時起就有了明顯的性別區分。男孩應該敢闖敢拼,女孩就應該文靜柔軟。我們應該鼓勵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的社會。男生可以安安靜靜地看書做手工,女孩也可以風風火火地四處闖蕩。
因為決定我們未來走到哪裡的,不是大人眼中固化的性格模式,而是你曾經看過的書,和走過的路。
書非推薦不能讀
冰心在《憶讀書》中曾有一段寄語,希望大家明白「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道理。但何為好書?
在這項調查中,有87.3%的受訪者表示,同學朋友和老師的推薦是他們平時選擇閱讀書目的重要原因。這也很好理解,畢竟書海蕪雜,曾有一個數據顯示:我們一生中買到或讀到爛書的比例高達87.6%。所以,經過朋友老師閱讀過再推薦的書,必然已是去蕪存菁的好書。這也是喜歡閱讀的書單君開設公號「黑白書單」給大家推薦好書的初衷。
所以,如果你平時想讀點書又不知道該看什麼書,可以時不時來我公號轉轉。
結語
書單君覺得,閱讀其實就是一個和自己對話的過程。你看的每一本書,和你走過的路、遇過的人,都在一點點地塑造你,豐富你。它是你探索未知世界的鑰匙,是你面對hard模式的生活時依然能保持外掛心態的超強後盾。
看完之後,告訴我,在2018已經過去的半年裡,你有真正讀完一本書嗎?
送一本余華的《活著》,
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號:
黑白書單(hishudan)
查看這篇文章的文末送書規則。
我在每次推送都會送一本書。
推薦閱讀:
※掌握真正的讀書技巧,只需這三招!
※讀書方法(2)
※如何真正的精讀一本書,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點石成金》讀書筆記
※別騙自己了,你那不是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