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春雨漫評晚唐歷史 第二十三節封常清之死(下)
208 人贊了文章
當我說,高仙芝、封常清死的並不冤枉時,肯定有許多人會說。既然他們死的不冤枉,他們手下的將士,為什麼都替他們哭天搶地的喊冤呢?[注1]
這個太簡單了,因為高仙芝、封常清之所以犯下死罪,就是因為他們讓自己的軍隊遠離了當炮灰的命運。
換而言之,高仙芝、封常清的選擇,基於皇帝的角度,也許是失職、甚至是犯罪。但是基於他們軍隊的角度,顯然是另一回事。
皇帝把一支軍隊置於了必死的位置後,前敵統帥擅自作主,讓這支軍隊遠離了必死的位置。這支軍隊的將士,會怎麼看自己的統帥?會認為他該死嗎?肯定不會,相反還會認為他就是大英雄。總而言之,為了全軍將士的利益,他不惜違抗昏君的命令,更不惜犧牲自己。
問題是,基於皇帝的角度,肯定會認為他該死。因為下面的將領都這樣玩,皇帝還玩個屁啊?
戰爭開始後,註定會有不計其數的人,是要當炮灰的。如果讓誰當炮灰,誰也會找理由拒絕,而且還能成功拒絕,那坐在總指揮部的人再會打仗,肯定也會叫苦不迭的。
後來老蔣坐在總指揮部大罵娘希皮,主要原因就在這裡。
基於老蔣的角度,只要能取得戰爭的勝利,誰當炮灰不是個當炮灰。
問題是,處於下面統帥的角度,誰當炮灰,也不能讓他當炮灰啊!所以,大家一聽老蔣想讓自己當炮灰,當時就能找出一百個理由去拒絕,而且理由都高大上到了極點。
總而言之,老蔣,你軍人的不是,戰術的不懂,你就坐在那瞎指揮吧。
再總而言之,我們應該這樣玩、我們應該那樣玩。說來說去,其實都是想讓自己遠離當炮灰的位置。
問題是,你不當炮灰,我不當炮灰,他也不想當炮灰,看來大家是想打一場零傷亡的戰爭啊!
從理論上,兵家最高境界就是追求零傷亡的戰爭。問題是,在實際操作中,只要雙方的軍事實力,沒有天差地別的距離,想追求這種目標的軍隊,通常都會死的很難看!因為這種軍隊,肯定槍聲一響,就會想著如何逃命,等待他們的,通常就是大屠殺一樣的結局。
皇帝殺封常清、高仙芝時,他們手下的將士,都為他們喊冤,這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
許多年以後,張學良一槍不放的退出東北,依然還是東北軍愛戴的張少帥。東北軍為什麼在此時此刻,依然讓張學良坐在東北軍頭把交椅上呢?
簡單的看,這是因為東北軍吃了張家的三屍神丹,或是都腦袋讓驢踢了。所以才會在九一八事變後,依然把一個狗屁不是紈絝子弟當大哥看。
問題是,東北軍都知道,張學良不抵抗,並不是簡單的為了自己的利益。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張學良一心驅趕東北軍當炮灰,而且東北軍真願意聽他這種命令,死上十萬東北軍將士,甚至死上二十萬東北軍將士,能輪得著張學良死嗎?肯定是不能的!
事實上,當時就有人勸張學良。你犧牲上三五萬東北軍,挽救一下自己的名譽吧!
張學良說了,你是不是以為這是下棋呀?犧牲三五萬追隨我的好兄弟,就為了讓大家高看我一眼,這種事,我張某人可真做不出來。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事實,大約可以知道,為什麼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在全國人民心中臭得如同大糞,而東北軍依然願意讓他坐在東北軍的頭把交椅上。
更主要的是,張學良真下令這樣玩的時候,東北軍會怎麼看他呢?從大道理上講,東北軍自然會更加愛戴張學良,而實際上呢,這個難說的很!
因為身為東北軍老大,為了自己面子,就不惜犧牲大批無辜兄弟,你是什麼東西啊?只要東北軍這樣想,張學良當時就狗屁都不是了。在那個年代,不要說少帥了,就是大帥突然失去手下小弟的支持,當時也會翻船的。對此,只要看袁大頭在眾叛親離中死去;馮老大讓小弟弄得連北也找不到,蔣中正接連下野,就可以知道了。
同樣的事,處於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結論常常是驚人的不同。
如果完全基於軍人集團的視角去看,後來的藩鎮割據,也是很合理的。
最簡單而言,太監到軍區惹得天怒人怨時,有人振臂一呼,把這個太監滅掉;基於三軍將士的角度,這種行為有毛病嗎?肯定沒毛病。
再簡單而言,文職官員到軍區惹得天怒人怨,有人振臂一呼,就把這個文職官員幹掉;並希望皇帝任命他們喜歡的將領主管軍區;基於三軍將士的角度,這種行為有毛病嗎?肯定沒有毛病。
類似的事件發生後,中央政府肯定是異常震驚。問題是,下面的軍人通常總是一片歡呼;不是這個軍區的將士會為此歡呼,其它軍區的將士,也會情不自禁想為此歡呼。
問題是,軍區演變到了這種無法無無天的境界,那就是標準的軍閥化了。
事實上,藩鎮之亂後來無法平息,主要原因就在這裡。
簡單的看,藩鎮割據是一撮壞人弄出來的,其實呢,扯虎皮拉大旗的說,它是代表了三軍將士的根本利益。
因為處于軍人集團的角度,他們折騰來折騰去,無非就是不希望皇帝、太監、文職官員處處制約、欺負軍人集團啊!
所以,一心追求這種目標的軍區,並不只限於河朔等少數地區;事實上,所有的軍區都想實現這個目標。僅僅是因為各種原因,大部分軍區敢追求這種目標,都會受到中央政府無情的打擊。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歷史進入唐玄宗時代,在上層建築上,開始出現個明顯的巨變。
在此前,中國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通常都是諸王、外戚、豪門;而從現在開始,歷史舞台上的主角,開始都是軍人了。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巨變?前面對此已有過分析,這裡就不多說了。
在這裡,我們只要知道,安祿山敢造反;封常清、高仙芝敢擅自轉進;哥舒翰敢用武力兼并中央政府直屬的軍隊;它絕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它是軍人勢力崛起的必然結果。
唐玄宗時代,只是軍人勢力真正崛起的開始。
所以不只是唐玄宗低估了這種力量;後來的大唐皇帝都也低估了這種力量。
唐肅宗試圖讓宮廷力量控制將帥,結果將領一齊在前線拉稀,當時就讓史思明抓住了大獎。於是眼看就要結束的安史之亂,一時變得遙遙無期了。
唐代宗試圖控制軍人,軍人在關鍵時候一齊掉鏈子,唐代宗只能從長安跑路了。幸好郭子儀在當時沒有掉鏈子,如果郭子儀在當時也掉了鏈子,唐代宗恐怕就提前退休了。
唐德宗試圖控制軍人,軍人在關鍵時候突然在長安城作亂,唐德宗也只能從長安跑路了,關鍵是,如果不是他命大,當時交了糧本都是有可能的。
唐憲宗為了控制軍人集團,一時變本加利的倒得逆施,最後在飲鴆止渴中交了糧本。是的,不加節制的擴大宦官集團,就是有可能控制軍人集團,問題是,宦官集團太過強了,皇帝通常也會身不由己的!
唐憲宗之後,大唐皇帝終於發現,處心積慮的壓制軍人集團,不過是扳倒葫蘆起了瓢。就如在唐玄宗時代之前,普遍皇帝會發現,重用諸王、外戚雖然弊端重重,但是拒絕重用親王、外戚弊端更多一樣。於是,他們只能無奈接受這種可悲的事實。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書歸正傳。
總的來說,軍人集團力量崛起了,皇帝殺掉高仙芝、封常清後,並不意味著他對潼關守軍控制力加強了。
相反在這件事之後,經過各種輿論上的運作,這漸漸成為唐玄宗老年痴呆的另一個證據。而且更會推動了軍隊追求獨立性。
因為唐玄宗在殺封常清、高仙芝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起了推動作用。他就是大太監邊令誠。
封常清、高仙芝擅自棄守陝郡,皇帝肯定要調查一下具體情況。而皇帝從監軍邊令誠那裡得到的信息,就是封常清、高仙芝不願意盡忠職守,而且其間有貪污腐敗行為,所以導致帝國喪失500里的戰線。
於是,皇帝就派邊令誠把封常清、高仙芝殺了。[注2]
這樣一來,你說唐玄宗殺封常清、高仙芝算什麼性質的事?
封常清、高仙芝這種資深的西軍統帥級人物,手握重兵,卻毫無反抗的被唐玄宗殺了。這似乎可以證明,他們兩個人都是忠於大唐帝國的,否則,他們怎麼會乖乖接受死亡的命運呢?
唐玄宗聽信太監的讒言,就把兩個資深的、忠於大唐的統帥級人物殺了,這叫什麼事呢?
其實呢,類似的輿論,都是只說對封常清、高仙芝有利的內容。
封常清、高仙芝乖乖接受死亡。原因非常簡單,這就好像進了股市,你可以選擇割肉逃走,也可以選擇繼續追加。
是的,封常清、高仙芝面對皇帝賜死時,可以做最後的掙扎。但是掙扎的結果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樂觀的估計,這樣做有可能當時把皇帝折騰的翻船了,這樣一來,他們有可能逃離死亡了;就算不能逃離死亡,臨死前也可以把皇帝拉下水。但是?會不會讓自己損失的更慘重呢?誰也不知道。
現在,他們交出自己的腦袋就可以了,如果和皇帝對賭下去,估計交出全家人的腦袋都不夠數了,因為到時肯定滿地滾的都是人頭。
皇帝在殺某個人時,動則賜他一死,這可不是皇帝和他玩幽默,實際上,這就是莫大的恩惠,因為你不服,就繼續和皇帝玩,看看皇帝還能有什麼更可怕的手段對付你。是的、千古艱難唯一死,但是許多事,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在這種背景下,就算你敢和皇帝玩命,你手下的小弟,會陪你玩嗎?
至於說聽信太監讒言如何如之何,如果這種理由真的完全占理、可信。後來的藩鎮割據,都可以稱得上理直氣壯了。
事實上,晚唐時代的藩鎮在割據時,都會提到這個理由,那就是皇帝信任、重用邪惡的太監;他們害怕皇帝聽信太監的讒言,才不得已玩獨立的。
面對邪惡的太監迫害,恐怕也就是郭子儀那種意志堅定的人,才會死也要忠於皇帝;就是李光弼面對邪惡太監的迫害,也忍不住要和皇帝分庭抗禮。
但是太監具體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顯然沒有這樣簡單。
太監勢力介入軍事系統,在唐玄宗上位時就開始了。從某種意義上,這是皇帝控制軍隊的一種重要方法。[注3]
安史之亂開始後,太監勢力更是遍布軍事系統。最經典的就是,魚朝恩那種節制郭子儀、李光弼等眾多大帥的太監也開始出現了。[注4]
更有甚者,一個軍區有沒有太監勢力,常常成為一個軍區是不是忠於皇帝的重要標誌。
一切是顯然的,河朔三鎮那種地區,通常不會有太監立足之地;就算皇帝勉強派一些太監進入河朔三鎮,太監在這種地方,肯定也不敢挺直腰板說話,因為在這種不服王化的軍區,太監敢呦五喝六,肯定就是想死了。
而那些皇帝號令可以強有力貫徹的軍區,通常都會有太監勢力進入。從某種意義上,太監就是皇權在軍隊內的政治代表。
皇帝這種玩法,是不是正確?
這個很難說。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後來軍方大佬在謀求割據時,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說皇帝總信任太監的讒言,肆意猜忌、迫害軍方大佬。
李光弼後來拒絕中央政府調動時,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他害怕皇帝聽信奸臣讒言殺害他。換而言之,不是我不想聽皇帝的命令,實在我害怕被你殺了。[注5]
是不是又說得有點遠了。我們繼續書歸正傳。
高仙芝、封常清也許該死。但是表現在外,高仙芝、封常清在臨死前,也是一心忠於皇帝的。因為模糊了皇帝對他們的制約力量看,他們如果不忠於皇帝,當時可以造反啊;還可以率眾倒向安祿山一邊啊;但是他們卻乖乖的讓皇帝殺了。
更主要的是,表現在外,他們是皇帝聽信太監讒言被殺死的。
類似的內容,經過一系列輿論變形,顯然會成為唐玄宗老年痴呆的證據。
類似的輿論變形大約是這樣的。
第一、皇帝本來是派封常清、高仙芝當炮灰的。換而言之,他們作為抵抗叛軍的兩大梯隊,他們的任務就是延緩叛軍進攻態勢,逐次消耗叛軍的有生力量。至於這兩支軍隊的命運,並不在皇帝的考慮範圍內。換而言之,在實現相關戰略目標後,這兩支軍隊還能存在,那最好不過了;就算這兩支軍隊變成了一地炮灰,皇帝也不會覺得多難過。
但是,後來的輿論流傳,就成了皇帝老年痴呆,所以讓高仙芝、封常清率領一群烏合之眾去反攻安祿山;還不允許高仙芝封常清率眾轉進。
第二、皇帝殺封常清、高仙芝,主要是因為他們擅自率軍轉進、導致帝國在整體戰略上陷入被動。但是後來的輿論流傳,就成了唐玄宗老年痴呆聽信太監讒言,在關鍵時候斬殺了兩個忠於職守的高級將領。
第三、唐玄宗本來一直是乾綱獨斷的。但是在後來的輿論流傳中,卻顯然成了他被楊氏兄妹控制了。總而言之,現在大唐皇帝已成了老年痴呆,在政治上完全不能自理了,關鍵是還任由奸臣楊國忠胡折騰。
這一系列輿論的不斷流傳,你說廣大的愛國將領,一心要用武力改組中央政府,甚至讓唐玄宗趕緊提前退休,還算錯誤嗎?
在這種背景下,讓唐玄宗感覺最害怕的事,已不是安祿山的叛亂了,而是潼關守軍的政治可靠性。
我們知道,長期的軍事行動進行時,本身就會加強軍方的權力和地位。
因為類似的原因,哥舒翰坐鎮潼關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枝軍隊駐紮在潼關,主要心思竟然不是想著如何打仗,而是想著如何清君側!
清君側,安祿山就是喊著這種口號造反的。總而言之,楊國忠禍國殃民,所以安祿山要代表皇帝清理楊國忠。
現在潼關守軍,也開始喊著同樣的口號,並且開始蠢蠢欲動的要付之行動,這想一想,也會讓唐玄宗有一種說不出的害怕。
因為相關歷史,是站在唐肅宗的視角所寫,所以人們難免會覺得,潼關守軍的這種要求是完全正當的。因為老年痴呆的皇帝,被楊國忠這種奸臣欺矇、控制,廣大愛國將領希望用武力清君側,有什麼不對?
問題是,站在唐玄宗角度,這就是潼關守軍要造反的節奏啊!
歡迎大家關注下一節 唐玄宗與楊國忠的真實關係
[注1]:時士卒在前,皆大呼稱枉,其聲振地,遂斬之。
[注]:初,令誠數私於仙芝,仙芝不應,因言其逗撓狀以激帝,且云:「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朘盜稟賜。」帝大怒,使令誠即軍中斬之。[注3]:玄宗尊重宮闈,中官稍稱旨,即授三品將軍,門施棨戟,故楊思勖、黎敬仁、林招隱、尹鳳祥等,貴寵與力士等。楊則持節討伐,黎、林則奉使宣傳,尹則主書院。其餘孫六、韓庄、楊八、牛仙童、劉奉廷、王承恩、張道斌、李大宜、朱光輝、郭全、邊令誠等,殿頭供奉、監軍、入蕃、教坊、功德主當,皆為委任之務。監軍則權過節度,出使則列郡辟易。[注4]:上以子儀、光弼皆無勛,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但以宦臣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之名自此開始。[注5]:相州、北邙之敗,朝恩羞其策繆,故深忌光弼切骨,而程元振尤疾之。二人用事,日謀有以中傷者。及來瑱為元振讒死,光弼愈恐。吐蕃寇京師,代宗詔入援,光弼畏禍,遷延不敢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