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不是葯神徐崢的表演,為什麼看起來是屌絲卻總覺得味道不對?
來自專欄小青蛙看電影6 人贊了文章
就算是跟風,這麼火也忍不住不跟。
說實話,雖然看過《催眠大師》和《泰囧》、《人在囧途》確實被他吸粉了,
雖然現在也沒有涼涼了,
但是也還有一些感覺不一樣了。
徐崢大概是和莫文蔚的《催眠大師》以後,
身上就再也演不出那股子屌絲勁兒了。
那大概是他人設轉型的一部劇。
確切來說,徐崢的片子都能帶給人驚喜,
讓人覺得沒那麼簡單?
這部《我不是葯神》算是比較奇怪的了,
中規中矩,沒有很讓人意外的劇情,
進程和結局彷彿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但是在劇中,
徐崢剛開始飾演一名飽受生活所迫的P民,
可是關於他對離異和撫養兒子和病父的描寫都用的平鋪直敘的白描,
穩穩地鋪敘,
沒有任何心理陳述,
關於這個人設也是如此平面,
我們看不清這個人的內心,
因為壓根就沒給心理戲,
這部戲的主角人設不是立體的。
所以我們看起來只覺得是好片,
心裡卻總覺得不過癮。
作為演員的徐崢已經轉換了作為他戲路的安全區,
不適合演屌絲男士了,
我們看著就好像大明星來演我們平民老百姓,
看著是那麼回事兒,
心裡都知道,
這不是真的。
真的生活不是這樣的。
徐崢在這部戲中的表演,
讓我們感覺出一個道理,
不是所有人穿上乞丐的衣服就是乞丐了。
也不是所有人裝扮成屌絲就是屌絲了。
每個人都有骨子裡的東西,
味道變了,總讓人覺得表裡不一。
就像當初因為《泰囧》一起火的王寶強,
剛開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出演農民工和P民,
大家樂意看。
因為他就是屌絲和P民的代表,
他本人就是。
沒有人說他不是。
後來成名有錢了以後,
衣食足而知榮辱,開始想演一些「看起來風光」的角色,
脫離了自己的最佳位置,
名聲就大落了。
說得學術一些就是脫離了自己的演技安全區。
2018開年的大火製作《唐人街探案3》,
真的個搞笑嗎?
估計除了確實又捧紅了一把小鮮肉劉昊然之外,
王寶強更多得到的失望評價。
這張圖的更多用意是綠葉襯托紅花,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王寶強在劇中的笑點其實都比較牽強,
更多是一種「自嗨式」的娛樂方式,
不是「互動式」的幽默方式,
與觀眾並沒有互動。
或許是他心中也沒有那種跟大家一起互動互樂的自信了。
所以只能用牽強的扮演丑角期望獲得大家的笑容,
可是大家也都期待發自內心的笑點,
他自己笑得尷尬,觀眾看得也彆扭。
徐崢其實還是不一樣的,
他不是表面上變了,
他是真的內心裡,底子里變了。
在劇中他多次抽煙,
我看的時候心裡更多的感受是他在掩飾。
他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內心。
不知道這個時候屌絲該怎麼表現自己的情緒,
只好不停地抽煙來掩飾。
跟我們平時不知道該怎麼假裝,
不停地抖腿或者搓手是一樣的動作體現。
這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外化表現。
他原先也是屌絲出身,
可是漸漸閱歷增長,也通過接觸的人和自身學習,
讓他骨子裡的氣質變了,
就不適合演屌絲和P民了,
這時候他需要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了。
像這種在娛樂圈裡就是不斷變換安全區的。
關於影片結尾,小舅子過來接男主出獄。
男主減刑了兩年,同時影片借小舅子之口,
說出醫保現在已經加上了格列寧,
不用再賣假藥了。
這段據說是為了過審,
是一段安全守護段落。
相同的段落,在2015年忻鈺坤導演的《心迷宮》結尾也有相似情節——
明明父子兩人的操作已經逃過了法律的那條線,
為什麼還要去自首?
其實一是為了過審,
二是,人心和道德的限制,
劇中的父子兩都不是什麼壞人。
如果不去自首,也會遭受一輩子的內心譴責。
但是在《我不是葯神》中想暗示的意思太過明顯,
就是為了突出這部影片的立意。
我更期待的是,
能夠突破並詮釋良心上的那種「不得不」。
我們不得不這麼做,
他不得不這麼選擇。
他想做「惡」,卻經不過「良心」的折磨,
不得不去做那樣的決定。
而不是經過了兩個人的死亡,
來促使自己的去做決定。
劇中人物的成長並不應該完全依靠死亡來進行推動。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文/編輯:小青蛙
小青蛙看電影原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