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唐高祖、唐睿宗謚號用字的發現

關於唐高祖、唐睿宗謚號用字的發現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72 人贊了文章

以前在知乎上和知友討論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廟謚上「太」字是否等同於「大」字,當時我的看法是肯定這倆不等同的,因為如果可以等同的話,那麼吳太祖大皇帝孫權豈不是就成太祖太皇帝這樣的怪咖廟謚了?且在宋高宗死後群臣商議廟號擬了個「大宗」,說這是亘古未有的美號,若太與大等同的話,那麼「大宗」豈不就是「太宗」,又何談前所未有呢?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光堯廟號議》:

臣等謂極天下之美而前世未用者莫如大之一字易曰大哉乾元語曰大哉堯之為君大之為義其如此請號曰大宗

百度百科上說「則天法堯曰大」、「克啟行禩曰太」,本著有調查才有發言權的原則,我想要直接從文獻中找到「太」字、「大」字的具體謚意,可要緊的是,當時筆者查遍了能查到的《逸周書·謚法解》、《獨斷·帝謚》、《史記正義·謚法解》、《白虎通義·謚》、《唐會要·謚法》、《嘉祐謚法》、《新元史·謚法》等幾本文目,想從中找到相關信息,但結果事與願違,別說吳大帝的「大」,就連周太王、齊太公、魏太帝等多人用過的「太」,都沒能在上述材料中找到解釋,於是在當時,這個問題就這麼被擱置了。


不過可能筆者是與該問題緣分未盡,近幾天在翻閱新舊唐書時,發現唐高祖定謚「大武皇帝」,可他的皇后卻定謚「太穆皇后」;

《舊唐書·后妃傳上》:

高祖太穆皇后竇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總管、神武公毅之女也。

初葬壽安陵,後祔葬獻陵。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太穆順聖皇后。

《新唐書·后妃傳上》:

帝有天下,詔即所葬園為壽安陵,謚曰穆。及祔獻陵,尊為太穆皇后。

要知道,這古代有「後從帝謚」的現象,如漢高帝的高皇后、光武帝的光烈皇后、昭烈帝的昭烈皇后、魏武帝的武皇后、晉宣晉景晉文晉武帝的宣穆景懷文明武元皇后等等…

你說這「太穆皇后」的謚號剛好不偏不倚地出現在這,特別這「太」、「大」二字還這麼曖昧不清,讓人浮想聯翩。

帶著這種好奇,我查閱了有關唐代的諸多史書,發現關於唐高祖李淵的謚號說法,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

稱「大武皇帝」的;

《舊唐書·高祖本紀》:

是日,崩於太安宮之垂拱 前殿,年七十。群臣上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

《新唐書·高祖本紀》:

貞觀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宮。九年五月,崩於垂拱前殿,年七十一。謚曰大武,廟號高祖。

《唐會要·帝號上》: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元皇帝第四子。母曰元貞皇后獨孤氏。)隋義寧二年五月二十日。受禪於太極殿。(年五十三。)武德九年八月八日。傳位。稱太上皇。貞觀九年五月六日崩於大安宮垂拱前殿。(年七十。)其年十月庚寅。葬獻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三十三》:

是日,崩於太安宮之垂拱前殿,年七十。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葬獻陵。

《全唐文·卷五》:

○錄先朝姻舊臣僚詔

高祖大武皇帝天縱神武,膺籙受圖,可久之德,格乎區宇。

○議於太原立高祖寢廟詔

昔周監二代,崇文武之典禮;漢紹三王,尊高光之功烈。斯固有國之彝訓,不刊之令范。高祖大武皇帝聰明神武,叡聖徇齊,應天順民,撥亂反正。

而稱「太武皇帝」的,則有三篇;

《通典·禮四》:

顯慶元年,禮官議,太宗不當配五人帝。太尉長孫無忌等議曰:「伏惟高祖太武皇帝躬受天命,奄有神州,創制改物,體元居正,為國始祖,抑有舊章。」

《資治通鑒·唐紀十》:

庚寅,葬太武皇帝於獻陵,廟號高祖;以穆皇后祔葬,加號太穆皇后。

《冊府元龜·帝王部·奉先第三》:

九年五月上太上皇謚曰:太武皇帝廟號高祖陵曰:獻陵。

十二月庚戌詔曰:昔周監二代崇文武之典禮漢紹三王尊高光之功烈斯固有國之彝訓不刊之令范高祖太武皇帝聰明神武聖狥 齊應天順民撥亂反正德侔造化道濟區夏靖率土之沸騰拯黔首之塗炭一戎大定四海宅心制治定之禮作功成之樂

也正是通過這幾篇文獻的交叉對比,筆者發現,無論是後人記敘的史書,抑或是唐朝當代人的轉述,毫無例外都是「大武」、「太武」均用,因此筆者確信了,起碼在唐朝,這「太」和「大」,還真就是等謚的。


同樣的現象在唐睿宗的謚號中也有出現;

《舊唐書·睿宗本紀》:

開元四年夏六月甲子,太上皇帝崩於百福殿,時年五十五。秋七月己亥,上尊 謚曰大聖貞皇帝,廟曰睿宗。冬十月庚午,葬於橋陵。天寶十三載二月,改謚曰玄 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新唐書·睿宗本紀》: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諱旦,高宗第八子也。

開元四年六月,崩於百福殿,年五十五,謚曰大聖真皇帝。天寶十三載,增謚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唐會要·帝號上》:

睿宗元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諱旦。

開元四年五月二十日。崩於百福殿。(年五十五。)其年十月庚午。葬橋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謚曰大聖元真皇帝。廟號睿宗。天寶八載六月。追尊睿宗元真大聖皇帝。十二載二月。加尊睿宗元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三十五》:

開元四年夏六月甲子,太上皇帝崩於百福殿,時年五十五。謚曰大聖貞皇帝,廟號睿宗。冬十月葬於橋陵。天寶十三載,改謚曰玄貞大聖大興孝皇帝

《全唐文·卷二十、二十七、三十八》:

○答張說進上黨舊宮述聖頌制

往者中宗違代,國步微艱,天祚我唐,大命集於睿宗大聖貞皇帝

○以蘇瑰劉幽求配享睿宗廟庭詔

茲予大享於先王,爾祖其從祀,以配我有唐之休烈。並可配享睿宗大聖貞皇帝廟庭。

睿宗元真大聖皇帝加謚冊文

維天寶八載,歲在己丑,閏六月癸亥朔四日景寅,孝子嗣皇帝臣隆基,敢昭告於睿宗大聖貞皇帝。恭惟降鑒,載深兢惕,謹止加尊謚曰睿宗元真大聖皇帝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三十三》:

上以符瑞相繼,皆祖宗休烈,六月,戊申,上睿宗謚曰玄真大聖皇帝,竇太后以下皆加謚曰順聖皇后。

二月,壬申,上朝獻太清宮,上聖祖尊號曰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大皇太帝。癸酉,享太廟,上睿宗謚曰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以漢家諸帝皆謚孝故也。

《冊府元龜·帝王部·奉先第三》:

八載閏六月丙寅上睿宗大聖真皇帝尊謚曰:睿宗玄真大聖皇帝

睿宗大聖貞皇帝/大聖真皇帝李旦。

當然了,謚號原有的「玄」被「元」替用僅僅是為了避諱,跟謚字同義沒有關係,畢竟全唐文成書於清朝嘉慶年間,康熙玄燁的名諱剛好在這之前,唐玄宗的廟號也因此被寫成了唐元宗,再比如唐大聖祖玄元皇帝李聃,就成「元元皇帝」了…

《全唐文·卷二十四》:

○追尊元元皇帝父母並加謚遠祖制

庇生人者,必崇於大道;受成命者,實賴於前烈。恭惟大聖祖元元皇帝,道光太極,首出混元,宏敷妙門,廣運真化。

所以有等謚的,其實是「真」與「貞」兩個字,也屬混用,比如舊唐書,加謚前還是「貞」呢,加謚之後就給成「真」了,其中最特別當屬李隆基的詔文,明明前一秒鐘他爹都還只是「大聖貞」,結果後一秒鐘用字就成「玄真大聖」了…

筆者在此處更傾向於原謚為「貞」,因為畢竟在《逸周書·謚法解》里,是能夠找到「貞」,而不能找到「真」的,這點情況和唐高祖謚不同。

但是即使明白了在唐朝那個時代的用謚字中「太」能同「大」、「貞」能同「真」,可筆者卻還是在琢磨,這早就有的「太」字謚號原本的謚意到底是什麼呢?接著,我找到了如下信息;

《欽定續通志·謚略》:

古靜與靖通,故謚作靖者,皆即靜字,晉六世靖侯宜臼三十七世靜公俱酒蓋先後,同謚而字異。又與靚通,周慎靚王即慎靖王也,又或作竫,秦文公賜太子謚為竫公。

《欽定續通志·卷一百二十》:

肇敏行成曰真,不隱無屏曰真,唐睿宗謚大聖真皇帝,攷史記魯世家有真公濞,索隱曰真,音慎,本亦作慎,則魯公濞本謚慎,傳寫誤真也。

則天法堯曰大,三國吳孫權謚大皇帝。

臣等綜觀歷代用謚不見於謚書者,仍博採之以補謚書之缺遺,爰自周初豈於明代,各以史傳按次編列,以備考焉。

太,魏謚曹嵩為太皇帝,北魏世祖亦謚太武

《明謚紀彙編·謚法下》:

太【有其文無其義】

《養吉齋叢錄·卷之十二》:

賜進士出身雲貴總督翰林院編修臣吳振棫纂列聖廟號高肇紀立極曰高。肇神武創業曰肇。太克飲千襖曰太。

說實在的,剛翻到這篇pdf文章時,筆者的內心十分激動,前前後後兩卷內容仔仔細細翻閱了一遍,發現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不止是「太」與「大」,原來「靖靜靚竫」也都是同義謚,而中山靖王、北周靜帝、東周慎靚王、秦竫公的謚號原來都是相同一個字。

還發現了「真」字被後來人單獨賦予的謚意。這點就和史記中誤作「秦憲公」為「秦寧公」一樣的,其謚法解本無「真」或「寧」字,都是後人附會之說。

以及「則天法堯曰大」的具體出處,並且按該書的記錄,其實「太」字才應是通人家「大」字的替身,即所謂「用謚而不見於謚書者」;

而明朝的謚法書,則首要提出了這個觀點。

最後,在清人編纂的謚法書中,最終還是為「太」字定義了其獨立謚意。

兩個字從謚法上也就徹底分家了。

這麼一來就足以解釋吳太祖大皇帝孫權的謚號選字來源了,可以用太,但是不用,念起來字音相重,剛好有類同字,換成「大」,完美嵌入。

畢竟在後來的謚議論中,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明思宗實錄·卷二》:

庚子,上憙宗「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端靖穆庄勤悊皇帝」。初本「哲」,上定為「悊」。

明熹宗主謚由「哲」變「悊」,結果這倆字本義謚意都是一樣的。

以上,一點心路歷程,寫給以後的自己看。

推薦閱讀:

史上第一尚書郎, 出名竟不因政績
桓溫:一個為父報仇的少年英雄,如何一步步變成了禍國權臣!
庶弟變兒紙:吳拱的老梗
爆笑五千年:神話時代,石頭磨成鏡(0094)

TAG:歷史 | 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