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模式要永生 得注意盲區和雷區

小米模式要永生 得注意盲區和雷區

來自專欄小米專利73 人贊了文章

雷總在香港IPO路演時聲稱:小米模式要是執行的好可得永生。

這句話引來了不少的爭議,有人說小米模式不是萬能的,有人說小米還有不少的盲區,那麼在小米即將上市的時間點,我們對小米模式是否應該重新認識一下呢?

打造爆品,是小米模式發展之初典型的理念。小米手環、小米移動電源、小米空氣凈化器等生態鏈產品是小米模式成功的象徵。這些生態鏈企業的產品進入市場後,發揮了「鯰魚效應」,以至於促進了相關行業的產業鏈的整改。

但是有人說了,小米生態鏈的產品銷量也有不盡如人意的,跟上面提到的產品銷量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比如說無人機市場,大疆佔據了絕大多數份額,而小米無人機市場反應並不熱烈,以至於雷總最近去美國路演也幫忙宣傳最近發布的米兔遙控小飛機;投影儀/投影電視市場,極米(非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產品明顯比米家的豐富,價格段覆蓋也較廣,其無屏電視的2018年第一季度出貨量市佔比70%。

除此之外,2017年智米推出的智能空調、雲米推出的智能冰箱的銷量也遠未達到市場前三,這與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提出的「在兩三年內進入這個市場的前三」的理想狀態似乎有些偏差。

但是,僅僅依靠銷量來判斷小米模式是否成功就靠譜了嗎?

有人說小米模式存在盲區,其中一個方面是小米有很多未涉及的領域,另一個方面就是其在涉及的領域還未打通。

在我看來,小米生態鏈確實是不能隨隨便便打通市場的,近年來雖然生態鏈企業的陣容日益擴張,但大部分仍然是創業公司,想要直接在不同的領域跟行業老大PK還是困難重重。

這樣看來,德哥所提出的某些要求真的是有些理想化了。

如果僅僅憑藉產品年銷量是否破百萬、破千萬來判斷這個企業的產品是否成功,未免有些片面。

實際上,小米模式的理念不僅僅停留在「打造爆品」這個表面上。

我們來看看近期小米眾籌的一些品類,比如智能晾衣機(眾籌目標200台)、廚餘垃圾處理器(目標200台)、電動滑板(目標500台)、電動助力自行車(目標200台),這些品類的目標設定較低,為什麼?

價格是一個方面,眾籌價格超過999元的產品一般銷量都很難達到所謂的爆款要求。你看那些手環、移動電源定價都在200元內,而空氣凈化器、凈水器的暢銷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國內環境質量的惡化,以至於不得不成為一些人群的必需品。

但在小米生態的擴張過程中,不可能每件產品都大受歡迎,因為有些市場是細分市場,有些是屬於小眾的發燒友級別的市場。

雖然小米生態會不斷涉足米粉們有需求的品類,但依然要避免雷區。

有幾個人曾問過我,如何申請加入小米眾籌的項目?且不說如何加入,我覺得你得先給我講講產品理念,產品定義之類的吧,萬一你的產品與小米形象定位不符,就算我給你渠道最後還是可能會被生態鏈否掉。

確實,有許多人看到小米模式的成功就想加入進來,但這也是小米需要警惕的雷區。

個人認為比較容易進行消費升級的行業是非智能產品製造業,比如母嬰用品、食品包裝、服裝箱包、家居飾品之類的。

這些品可能對我來說算不上多便宜,但是大部分來講品質還是過得去的,這裡涉及到一個概念——消費升級。

我們所處的消費升級時代有一些特點:從炫耀性消費到輕奢主義,從追求價格高到追求品質高,從購買商品到購買服務,從滿足物質消費到滿足精神消費。

小米有品確實做到了在傳統行業的部分消費升級,但從銷量上對傳統行業產生威脅還有一段距離。

舉一個例子來說,我最近買了套雲麥跳繩,體驗一番後覺得無論是設計、質量來說都是我用過的最好的跳繩。

值得注意的是雲麥並非小米生態鏈企業,但其模式與小米模式高度相似。

那麼這個跳繩的銷量放在全中國來說會有多少呢,今年的市佔比肯定不足1%吧?

上述例子涉及了螞蟻市場,想要在螞蟻市場里取得一定的地位是很困難的。

雲麥跳繩的定價對我來說並不便宜,59元(配重款)在市場上也應該在平均值以上,但我用了之後感覺這個價格還是蠻值的。

還有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智米空調,雖說銷量跟格力,美的比起來不怎麼樣吧,但好歹它也是獲得過日本的GOOD DESIGN AWARD 2017 BEST 100這個獎項的產品。

通過這幾個例子我想引出的是,消費升級需要時間,因為人的消費意識需要時間來培養,而小米模式也需要時間來檢驗。

雷總曾說要把小米打造成國民企業,但是要花10~15年的時間才能讓大部分人看懂小米。為何需要時間,因為口碑的傳播需要時間。

好產品,首先要有一定的消費群體,小米有品提供了一個平台,這裡聚集了各種各樣的消費群體。

有望成為明星產品的可能會先在小米眾籌上線,經過第一批支持者的使用後,這些支持者如果覺得好,便會幫忙宣傳,如果覺得不好,那就糟了,以後可能不會上線小米有品,或者要經重新設計後再上架。

有品這個平台跟天貓、京東比還是小了點,所以你想僅靠這個平台就成為市場第一?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小米生態鏈的產品在別的平台也會鋪貨,供應鏈問題是大家都需要面對的。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雲麥跳繩即便在天貓銷售,用的包裝也依然是有品的包裝,這就給有品帶來了流量。

小米僅僅成立了8年多,生態鏈企業也大都比小米還年輕,這意味著遵循小米模式創立的公司或許還存在很多不足,但也不能因此無視了小米模式這個方法論的可靠性。

畢竟,連小米的許多競爭對手也在背地裡學過小米模式。

小米模式的盲區,不在於他沒有取得市場的領先地位,而在於他不能以優質的產品持續為其自生的發展灌輸動力;而小米模式的雷區在於生態鏈企業的產品是否在不夠極致的時候又繼續開拓品類,也就是「不專註」,當然如果實力足夠強的話也可轉型為多品類剋星。

最近有許多觀察者看到了不少小米生態鏈的缺陷,我想說——小米模式下的公司確實不是完美的,但其骨子裡有追求極致的信念的話還是有一定的發展潛力的。

達到理想狀態的總是少數,可能許多人仍然對小米生態感到不滿,但對我來說,我的這種感覺比較不明顯。

我作為一個不怎麼富裕的消費者,認為小米生態體系的產品幾乎已經能夠滿足我的基本需求。

而對於消費層級更高的那部分人,他們的要求比我的高,他們甚至不僅僅以消費者的角度看問題,有時候也以管理者的角度看問題,這就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即便米家物聯網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平台,雷總認為未來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十年以後小米生態鏈的價值也許會超過小米,但是路途總是坎坷的,產品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小米生態鏈戰地法則指出:

如果試圖讓一款產品在成熟的市場中佔有較大的份額,痛點就不能局限與產品端。解決產業級痛點會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創造一定的時間優勢,讓產品在行業中的地位更穩固。即便後續會遇到其他廠家跟進甚至模仿,但差距始終都會存在。

當然,除了產品之外,售後服務也涉及了用戶體驗,是企業需要注意的。

依據小米模式的方法論,企業應該逐漸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避免闖入盲區與雷區,才能走的正確,走的更遠。


近日看到小米上市的一些消息也有些感概,雷總其實對首日破發這種情況看的還是很開的。

短期的股價相對於公司長期的增長來說,公司的創新與發展更為重要,我們不要像短期的投機者那樣,而是要放長線釣大魚。

小米模式也是一樣,使用小米模式運營的公司不能只謀求短期的利益,而是要打下長遠發展的基礎。

雷總為什麼要在上市前就說服十幾個股東把硬體利潤率限制在5%以下(商界從來沒有科技公司限制過公司的利潤率在多少以下),因為上市之後他再去說服的話就等於要說服十幾萬個投資者,這會引來更多的非議,不是所有股民都是認同小米的理念的,所以這是雷總的聰明之處。

看了小米上市的直播全程,我還想說,雷總是我見過的最親民最實在的企業家,希望有朝一日「小米是一家偉大的公司」這句話被所有人認可。


推薦閱讀:

【小米有品】計客超級魔方上手體驗
扒一扒神秘的小米生態鏈,雷軍靠他們構築物聯網護城河
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唐沐:智能家居複製了手機的成功經驗,補貼非長久之計丨36氪專訪
【有品515】小米智能MP3?小愛mini mini?——魔芋AI翻譯機簡評
小米生態鏈的商業邏輯

TAG:小米有品 | 小米科技 | 小米生態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