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計算開打,中美科技龍頭終於站在同一起跑線了

邊緣計算開打,中美科技龍頭終於站在同一起跑線了

來自專欄土妖

過去,在前沿技術領域,國內企業是跟隨者,風往往從美國吹過來,國內才開始升溫,但如今這一約定俗成的慣例正在被改寫。

一個是智能手機領域,OPPO、vivo相繼拿出了隱藏攝像頭的設計方案,在劉海兒屏之外,找到全新的技術解決方案。這是中國企業在智能手機領域第一次與美國站到同一起跑線上。

另一個就是當下炙手可熱的邊緣計算領域。有了雲計算、大數據、5G技術的積澱後,邊緣計算也進入了緊張的「軍備競賽」階段,來自中國的企業與長期處於技術霸權地位的美國企業纏鬥在了一起。

邊緣計算是基礎設施,打的是未來之戰

邊緣計算為何許人也呢?

其實,邊緣計算並不是一夜間冒出來的顛覆性技術,作為一種分散式計算架構,過去多年來的IT基礎設施演進是中心化的過程,所有的數據存儲、處理和網路交互,都需要去位於中心位置的數據中心。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邊緣計算走的卻是一條反向的路,是將應用程序、數據處理和計算、安全功能由網路中心節點移往邏輯上的邊緣節點,將原來完全集中式的架構分解,切割成邊緣位置上的一個個點。

雖然叫邊緣計算,但其實一點都不「邊緣」,已經成為當下最時髦、最前沿的技術領域。不管是美國科技領域的亞馬遜、微軟、谷歌、FACEBOOK、英特爾,還是來自中國的華為、阿里雲、網宿科技、騰訊雲等各路科技大神,都已經入了邊緣計算的「局」,一副磨刀霍霍的樣子。

邊緣計算為什麼一下子能成為當紅炸子雞呢?最近,在雲計算領域擁有權威地位的OpenStack基金會發布了一份有關「邊緣計算-跨越傳統數據中心」的中文版白皮書,白皮書稱,物聯網的爆髮式發展和即將推出的更具沉浸感、互動性的應用趨勢,推動了數據存儲與計算的重心遠離中央數據中心,並走向邊緣。無人駕駛、智能工廠、智慧城市及IoT的應用,是傳統的數據中心無法應對的,這將在未來四到五年內,從根本上改變計算、網路的拓撲結構。

無獨有偶,另外一份報告數據也顯示,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就,保守預計2020年全球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和2120億的感測器,其中我國約佔全球數量的7%左右,大約有35億的終端,150億的感測器,節點規模遠遠大於互聯網現有的水平;每個物聯網節點都會產生大量的實時數據,預計大概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大於40ZB。

可見,物聯網讓海量設備開始聯網,會帶來計算傳輸的需求指數級增長,大量的數據會產生在邊緣,必須進行實時處理。IDC發布的《中國製造業物聯網市場預測2016-2020年》報告中顯示,2018年將會有40%的數據需要在網路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存儲,傳統的中心化、集中式的雲服務架構將無法交付邊緣計算的需求,響應慢、服務中斷、安全無法保障等問題會接踵而至。

所以說,邊緣計算已經到了必須走向成熟和落地的階段,而且作為支撐工具,牽一髮而動全身,關乎到未來幾乎所有產業數字化的進程,是未來的智慧城市、新零售、工業互聯網、智能家居等的基礎設施。這一點,科技行業早已經看在眼裡,並快速行動了起來,各家也意圖先發卡位,搶奪邊緣計算的制高點和第一桶金。

中美「爭霸賽」開打,美國企業前沿技術更勝一籌

目前來看,圍繞著邊緣計算的技術和應用,中美產業界已經針鋒相對地「死磕」到了一起。不管是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還是在IT基礎設施方面有多年積澱的科技企業,均轉向加入到了邊緣計算的爭霸賽中。

前沿技術領域,美國矽谷的嗅覺向來要靈敏很多。近年來,從晶元、虛擬化到軟體定義、可感知網路等,美國高科技企業都扮演了策源地的角色。同樣,美國高科技企業在邊緣計算領域的技術領先性略勝一籌,但在應用場景、市場獲取能力、擴張性上就比中國企業弱了一些。

從美國市場看,扎進邊緣計算領域的都是熟悉的面孔,亞馬遜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可以和客戶實時互聯、實時響應的AWS Greengrass邊緣計算平台,為用戶提供了可供開發邊緣應用和分析的環境。其實,Greengrass是其物聯網雲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更像是把AWS的雲功能擴展到了本地設備,可以更靠近信息源來收集和分析數據,同時在本地網路上安全的相互通信。在售賣上,亞馬遜還是開放給了聯想、恩智浦等合作夥伴,滲透的速度慢了一些。

微軟稍微晚一些,在去年6月的Build大會上推出了面向物聯網的Azure IoT Edge服務,將計算能力由Azure端推送至邊緣設備,但直到今年6月底,才姍姍來遲地迎來了官方版,並通過GitHub開源出去,讓每一個Iot設備都能使用雲服務。據說,Azure IoT Edge里還打包了機器學習和AI認知模塊。看來,微軟在邊緣計算上也是露個面,並沒有太大的動作。

與此同時,思科、英特爾、惠普等硬體廠商也在探索MEC(mobile edge computing)技術及應用,比如英特爾在物聯網和5G邊緣計算髮展方面向行業分享自家的一些經驗與規劃,在6月28日舉辦的MWCS2018物聯網峰會上,英特爾通信與設備事業部5G業務與技術總經理Robert Topol還專門演講了邊緣計算的主題,談到了無人機、互聯網工廠應用邊緣計算的價值。他認為,邊緣計算的演進頻次、演進速度和商業框架,決定了未來IOT應用場景的變化。可以預見,以硬體為主的廠商,在邊緣計算領域可能只是一個配角。

總體來看,亞馬遜、微軟、英特爾等在邊緣計算領域進入時間較早,但缺乏大的擴張舉措,提早佔位的嫌疑更大一些。而且由於這幾家巨頭並不接觸應用場景的一線,很難面向不同行業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這自然給後期的落地埋下了障礙。

技術、市場雙重發力,邊緣計算是中國趕超的機會

說完了美國的情況,中國企業在邊緣計算領域處於什麼位置呢?在與美國企業掰手腕中能不能佔據上風呢?

如果退回到10年前,中國企業和產業界可能沒有打贏這場仗的勝算,但經歷過智能手機、物聯網設備、雲計算、大數據和IoT等技術多年洗禮的中國企業,不僅在技術儲備上佔據了一席之地,更在應用場景端建構了紮實的基礎,反過來推動了技術的成熟。這些因素為中國企業爭奪邊緣計算的主導權增加了籌碼,更增強了角逐的底氣。

可見,結果可能比預想的要樂觀一些。因為有了雲計算、大數據、IOT、5G技術上的積累,中國科技企業在邊緣計算方面不會再是跟隨者,更不是從零起步,而是有了一個高的起點和基礎支撐。如果再考慮到中國廣泛的噴薄欲發的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等應用場景,更利於以快速應用來提升技術成熟度,打磨面向各個行業的細分解決方案,邊緣計算很可能成為中國科技互聯網企業打翻身仗的一次重要契機。

那麼,在中國科技企業中,究竟有哪些企業上了邊緣計算的車呢?由於邊緣計算牽涉到的技術鏈條較長,行業普適性又高,所以不能一一分析,但主要有兩股重要的力量交織著,他們更有能力代表中國企業參與到邊緣計算的中美「競賽」中。

一是CDN服務商,相較的話,CDN廠商可能最有資格牽引整個邊緣計算市場,幫助中國拿到主導權。因為CDN的內容和應用分發的使命讓其一開始就是分散式的架構,將數據、應用提前分發到本地最近的節點上,減少延遲,改善邊緣末端的用戶體驗。邊緣計算的理念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需要CDN節點升級並具備計算、存儲、安全、智能化等功能。

Gartner公司的雲服務提供商研究副總裁特德?錢伯林更看好CDN廠商在邊緣計算領域的發展空間。他明確表示,對於邊緣路由和交換服務,甚至對DDoS(分散式拒絕服務)設備中的傳統防火牆們來說,最大的威脅就來自更有機會奪取邊緣計算市場的CDN服務商。而且當邊緣計算一下子火了後,最近它們才明白過來,意識到自己原來可以輕鬆取代廣域網的邊緣設備市場,在邊緣計算領域有機會拔得頭籌。

在國內CDN服務領域,網宿科技是最早一家挺進邊緣計算領域的廠商,未來也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之前,網宿科技透露過,已經加速將原有的CDN網路升級為邊緣計算網路,並開始搭建開放的邊緣計算開發框架和應用環境,未來將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服務模塊,輸出IaaS及PaaS服務。當然,CDN服務商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在人工智慧、安全等功能模塊上缺乏積累,這要求CDN廠商有更大的格局和視野,要學會合縱連橫,構建邊緣計算的合作生態。這樣勝算的幾率更高。

二是華為雲、阿里雲等雲基礎設施廠商。一份行業報告指出,某種程度上,邊緣計算會部分分食雲服務市場的地盤。這不難理解,因為計算、存儲和網路向邊緣設備傾斜的話,中心位置的數據中心就減負了,自然也就不需要所有應用和數據處理都依靠大節點的數據中心了。所以,阿里雲、華為等應該對邊緣計算的態度更為積極才對。

目前看,這兩家的角色不同,阿里雲正在彌補人工智慧、IoT等前沿領域的缺失,在行業應用上加速推進,同時在今年3月28日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宣布戰略投入到邊緣計算領域,還推出了IoT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只不過時間上要比CDN廠商晚了一些,有點姍姍來遲的感覺。但阿里雲由於在雲服務市場佔據有利地位,且在智慧城市等方面有一些積累,暫時也不能小覷。

與之相比,華為這一派別有點類似英特爾、思科的位置,他們雖然沒有錯過雲服務市場的機會,但偏硬體的身份限制了發展的空間。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華為等可能在晶元、網路、硬體等方面能獲得一定突破,不排除會推出一體化的邊緣計算「整機」方案,但應用層上的行業洞察和解決方案方面,可能就要拖後腿了。當然,華為不可能缺席,但能不能成為重要力量,還有待觀察。

小結:邊緣計算開打,中美對抗賽是一場馬拉松

對比了這麼多家邊緣計算領域的選手,其實輸贏不會一下子分出來。相比雲計算、大數據的快速普及和應用,邊緣計算上的中美對抗賽不會一蹴而就,應該是一場馬拉松的長跑。從大一些的層面上說,是受惠於供給側改革與產業數字化的快速進程,具體到行業,是因為各個領域的應用受制於產業鏈的更新周期。就像網宿科技的副總裁李東說的,這是一個值得投入5年以上時間的長期市場。

而且還有一點要強調下,這種角力不僅僅局限在單一技術維度範疇,而是會涉及到IoT、5G、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一攬子技術的發展。這讓邊緣計算的競爭變得更為複雜。

如今,邊緣計算的長跑發令槍已經打響,作為未來商業、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邊緣計算髮揮的是槓桿效應,更是助推器。只有在邊緣計算領域站穩腳跟,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才有機會加速,期待中國科技企業能組團在這一領域有突破性進展。


推薦閱讀:

持續優化雲原生體驗,阿里雲在Serverless容器與多雲上的探索
如何解決 Kubernetes 的多租戶難題
Salesforce的Einstein都能幹些什麼?
OpenStack juno版 安裝配置——第五章(Nova)
專訪 UCloud 葉理燈:雲計算會成為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

TAG:邊緣計算 | 雲計算 | 華為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