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鬱的烏雲

走出抑鬱的烏雲

7 人贊了文章

我曾經被抑鬱困擾十來年,具體表現就是長時間情緒低落,以及情緒反覆在高潮和低谷中徘徊,最好的時候能持續兩周每天只睡3-4小時,拚命碼子上網,最差的時候能在卧室呆一天兩夜,除了上廁所意外,就看網路小說,刷手機新聞。

我的經歷應該從很小的時候說起,11歲時我遠離父母去外地求學,學校中人際關係比較緊張,大概就是以強欺弱比較明顯,而我又是弱勢的一方。加上後來高中學業壓力增加,沒有父母在身邊給予可靠的心理安慰與支持,導致抑鬱的開始,表現就是抗挫折能力特別差,容易形成負面情緒。比如,在同樣的學業壓力下,在分數下降等情況下,自己很容易比其他同學崩潰。不過那時候母親通過電話溝通,還是給予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沒讓我從高中退學。最後在母親的休假陪伴下,高考發揮失常但仍然不錯,去了水木社區所在的大學學習土木工程。

由於自己從小地方來,本身知識基礎薄弱,加上沒法適應自由學習的氛圍,容易受他人的觀點和情緒影響,所以大學本科成績不好,情緒依然時常崩潰,具體表現就是生活沒有動力,沒有與人交流的慾望,應付過日子,而且由於同宿舍有遊戲愛好者,經常通宵遊戲,對我的睡眠影響非常大,嚴重干擾了我的作息情況,大三暑假有過自殺念頭,具體是因為拖延症導致複習進度極度落後,可能掛科,就十分想不開。

在其後的八九年里,無論是我碩士,還是工作期間,情緒波動都很大,經常陷入抑鬱情緒,導致一些衝動行為,比如說裸辭,或者去外地工作。工作業績也是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充滿對生活的期望,言談犀利,社交熱情,差的時候對生活十分絕望,不願面對親人朋友同事,拒絕社交聯繫,喜歡一個人呆著不停地刷小說或者看新聞。

大學本科期間,我加入過學校心理熱線培訓,和心理系老師關係不錯,但是一直沒有求助心理諮詢,可能抱有僥倖心理。工作後有過去心理諮詢的念頭,不過都沒有付之行動。直到2018年,我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央企,也結了婚,於是想來解決這個問題。

剛開始,我去華西醫院掛的是精神科,結果大夫覺得我能夠自我覺察情緒,而且能夠通過運動改善情況,不適合精神科就診,也就沒有開藥,介紹我去心理諮詢科,但是由於華西挂號周期太長,一般是15天,所以我就放棄了。

通過某公眾號我看到了許世鋼老師的文章,感覺他的經歷和我特別像,都有一個權威主義的父親,在抑鬱干擾的情況下靠自己堅持完成了高中到碩士的學習,後來他走向了心理諮詢與禪修的道路,所以我就開始聯繫他。幸運的是,他剛好也在成都接待訪客。

3月12日約了第一次諮詢,當時是因為周末過於無聊,沒有動力生活,趴在床上不停睡覺,作息時間不規律,導致和老婆關係也挺緊張的。第一次諮詢之前,我就了解過許老師採用的是當事人中心敘述法,具體是讓當事人去敘述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諮詢師給予適當的引導。第一次諮詢,我說了自己的大概問題,還說了自己對問題的分析,比如父親的強勢性格和父子關係的緊張。這次諮詢的深刻印象是,我自己敘述母親對我的關懷的時候居然哭出來了,情緒很久沒釋放了,感覺在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面前突然釋放很詫異。許老師並沒有做評判,然後就給我布置了作業,讓我回憶我高中大學兩次想退學和自殺念頭的來龍去脈,還有對父親教訓的記憶細節。

第一次諮詢後,我當時不知道到諮詢的頻率最好是一周一次,然後因為我可能對心理諮詢的收費一直比較敏感,所以沒有連續諮詢。

在3周以後,我遇到了同樣的情緒低落,但是發覺自己在慢慢改善,情緒循環的周期從原來的一周,變成兩周,三周。第二次諮詢,我就說了上次諮詢留下的問題,慢慢開始適應和信任諮詢師。這一次諮詢的關鍵在於,許老師發現並指出我一直在尋找自我支撐,希望通過成績、成功來確立自我價值感和安全感,自我期望太高,總是因為達不到而產生失落感。然後他建議我降低自我要求,不要用成就來評判自己,學著無條件地接納自己。

然後他分享自己現在的狀態,沒有很多的財產,也沒有結婚,父母和親戚時常催婚,但這些都不再對他構成壓力,他獨立地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通過心理諮詢幫助其他人。這顛覆了我的一些認知,我很驚訝人還可以這麼活著,如此坦然地對待這個社會主流中中年男人看重的事業、財富、婚姻,心靈獨立而充實,隨緣而不執著。我感覺這是我的一個參照系,對比我內心的執念。另外,諮詢中的正面體驗對我也很有幫助,每次諮詢結束我都感覺狀態好了許多。

後來發生了家庭內部問題,主要是我的情緒低落嚴重傷害了也同樣患有抑鬱的岳母,她來成都後我始終情緒低落,逃避與她交流,讓她很受傷,就獨自回老家了。在火車站候車室,我和她敞開心扉聊了很多,自己又哭了兩三次,覺得情緒得到了釋放,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終於傷害到了其他人,於是尋求改變。

這是改變的契機,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我並沒有繼續求助許老師,而是聽了第二次諮詢的錄音,反覆體會許老師點醒我的地方,開始改善行動。具體就是開始觀看哈佛幸福課,即積極心理學,把積極心理學布置的作業當成可操作步驟去操作,比如每天寫下五個感恩的人和事情,堅持體育鍛煉,開始學習冥想和專註,嘗試引導負面思想和念頭,去化解而不是排斥,中間又讀了很多別的書,比如《少有人走過的路》,《逃避自由》。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應該是成為一個幸福的平凡人,所有的行動應該指向幸福,不能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痛苦,比如說老闆的PPT、不願意見的親人,像這樣的痛苦,應該積極面對,快速解決,不能拖延變成焦慮。

在最近的交流中許老師指出,積極心理學對我產生作用,是因為我在之前的諮詢中認識到困擾的根源,放下了對成功的執著,轉變了人生的方向;不然我做那些練習不會有用,因為我的潛意識裡會繼續執著成功,就像剎車被踩住的汽車無法正常開動一樣。我感覺的確是這樣,因為我之前看過《相約星期二》,裡面談到財富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我也認同這一點,但我還是不由自主地去追求那些東西。

到目前我基本是好了,人際和諧,生活規律,工作上進,能覺察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並去改善。感謝我的母親在困難時候幫助我,所以我一直沒有陷入嚴重發病的境地,也沒有服用藥物。感謝許老師幾個月來的關心和幫助,他非常專註於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理論和實踐,目前也將出版一本專著《徹底走出心理問題》,建議大家有困擾可以找他做諮詢。

目前我的計劃呢,是練習冥想和專註,體驗心流和福流的感受,目前我有在閱讀《禪者的初心》《觀呼吸》《初學者的冥想書》等等修禪方面的心理書籍,走人本主義的心理關懷路線,未來可能考慮考取心理諮詢師證書,可以幫到別人。

推薦閱讀:

TAG:烏雲WooYun | 心理學 | 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