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廳安靜了,科室卻熱鬧了。
來自專欄財稅實務70 人贊了文章
大廳安靜了,科室卻熱鬧了。---新形勢下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淺思
文/雲中流浪
這幾天微信圈被全國各省級國稅局、地稅局合併組建的省級新稅務機構集中統一掛牌刷屏,大家紛紛覺得國地稅「復婚」大喜,帶給納稅人的是「大紅包」。關於國地稅合併給納稅人帶來的好處,筆者不想多描述。其實大家都可以看到、感受到。近幾年來稅務部門推進各項改革,正逐步構建高效統一的稅收征管體系,正踐行「機構改革,服務先行」的理念,也切實提高了納稅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且不少地方稅務部門推出了更加細化的稅務體系化服務,比如推出了「納稅服務靜音工程」,其做法是:完善電子稅務局功能和優化使用體驗、重組服務流程和精簡資料報送、強化配套管理保障實施效果等三方面下功夫、動腦筋,形成了一整套壓縮辦稅時間、提高辦稅效率、打造辦稅服務廳「安靜工程」。如果只是對新形勢下稅務機構服務宣傳的描述,這都有專門的納稅宣傳部門去做。正如納稅人現實感受的一樣,稅務服務確實更加便捷了,發票可以網購快遞到家了,需要需要審批的事項改為備案了,很多需要跑大廳的事項現在在電子稅局辦理了,各項涉稅事項辦理都可以預約了。確實讓人感受到大廳安靜了,人少了。但是我們往稅局各科室看,發現科室卻變得越來越「熱鬧」了。我們經常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如果認真思考新形勢下稅收征管的話,你不僅會發現科室熱鬧的原因,也會更多思考企業如何構建新形勢下的稅務風險管理。以下筆者主要從新形勢下稅務管理特點、老闆稅務意識的轉變、會計人員稅務意識建設、稅務應對能力建設四個方面,對於目前中小企業稅務管理存在的問題淺談一下個人看法。
一:新形勢下稅務管理特點
新形勢下的稅收征管,提升了事前「春風」服務,但著重強化事後稅務精細化管控,以期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以前很多需要審批的事項,現在改為事後備案制了。服務方面是優化了,但其實風險方面,一是轉移了,二是企業更多的稅務風險與後續自身的管理了息息相關了。在企業從事過財稅工作的基層人員有深刻體會,比如:發票是不需要去大廳領取了,更加便捷了。申請超限量、超限額發票申請也在電子稅局申請,更加便捷了。但是不少企業發現在這過程中,稅局後台的金三稅局以及電子底賬發揮作用了,稅局後台發票崗更多的是在電子稅局獲取企業申請信息後,查詢企業歷史開票數據,繳納增值稅稅局,增值稅稅負率,進銷抵扣異常比對等數據。對於企業申請的超限量和超限額進行審核。不少會計「老司機」剛開始對於企業無法通過審批感到納悶,認為以前雖然只是需要填寫紙質單據,然後找發票崗領導說句好話,甚至「通融」一下基本就可以搞定相關事項。可是現在發票崗位的人也看不到了,具體是誰在後台審核也無法直接聯繫到,也不知道按照「慣例」就可以通過的怎麼在升級後的網路辦公下,怎麼就不行了。其實背後的更多的「金三」稅務電子底賬在悄然發揮作用。
隨著稅務服務升級,確實大廳更加「安靜」了。可是我們走進科室發現,尤其申報期科室人滿為患。有排隊等候處理增值稅申報表異常的,有排隊等候申請十萬位發票需要進一步核查的,有排隊處理增值稅「失控發票」的。此時你若以為這是納稅征管的空間轉移(從大廳到科室)了嗎?其實這是新的征管方式的轉變。可以知道的目前的征管精細化只是金三開始發揮作用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增值稅發票管控這塊的處理,後續隨著金三大數據的累積,各項財務報表數據、稅務申報表數據、工商、社保、銀行等數據構建。後續的征管只會更細化,更嚴苛。而科室也會越來越「熱鬧」。
二:老闆稅務意識的轉變
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建立,個人覺得本質上來說取決於如何建立「老闆稅務意識」,也就是一切的稅務管理制度,管理風險手段、技術,稅務管理體系。根本上依託在老闆和股東的對稅務的認知和態度。而這些認知和態度又取決於企業老闆對於自身企業盈利和風險的權衡,企業戰略發展和短期利益的平衡。而具體到每一個老闆其對稅務的認知又會不同,這裡面存在老闆對風險的認識,風險的承受。但有人會不認同筆者觀點,尤其以老闆們不認同以上觀點。他們認為問題主要是稅負太重,稅制不合理。稅法天然存在征納雙方爭執點,也就是企業始終會認為自己交稅繳納多了,而稅局認為企業交稅交少了。當然筆者也承認目前稅制某些方面卻有不合理之處,但是就和最近的范冰冰陰陽合同事件,崔永元說的話一樣「稅收制度如果有人認為不合理,應該想辦法去提出自己的想法,改變問題,修正問題,而不是去犯法。在這個法律沒有修改之前,那隻能執行,這是第一。」那麼筆者也是討論如何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如何去遵從稅收,如何管控企業稅務風險。至於稅制建設,稅法完善這都是專業部門專業人士討論的議題。
目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稅務問題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兩套賬」問題。有人說了兩套賬問題產生有其客觀原因,此處對兩套賬形成原因不做描述。部分人可能認為金稅三期下,企業都不敢做兩套賬了,或者認為只有很小的企業才會做兩套賬。這個兩套賬務具體的實際數據無法統計,但是以筆者接觸、會計朋友交流等方面了解到。兩套賬問題還是比較嚴重。就筆記知道的新三板企業四五家,都存在兩套賬務。幾家准IPO企業,年銷售額7-8億都有兩套賬,而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的兩套賬大家更懂的。有人可能質疑筆者,說審計機構、監管部門怎麼過的?我想此亂象還需要我們一一描述股市亂象嗎?筆者相信大家都懂。當然筆者舉例存在兩套賬企業,沒有統計上的意義,也不具備一定的分析意義,更不能僅此就下定結論很多企業存在兩套賬。只能說明不管正規大企業還是所謂的小企業兩套賬都有存在的空間。同時輔助本文闡述的,這些企業的稅務風險意識需要轉變,也急需轉變。
三:會計人員稅務意識建設
關於稅務風險建設,第一點筆者強調的是老闆稅務意識的建立。這其中包含會計人員對於老闆稅務意識建立的「疏導管理」,還包括老闆自身稅務意識的建立。因為除了少數「風險冒進」型老闆,和少數「無知無畏」型老闆外,多數老闆屬於在一定範圍內權衡風險與收益。那麼企業會計人員在選擇企業時,需要做適當考慮(其實會計人員屬於「弱勢群體」,更多的時候選擇企業的能力有限),因為實務中就筆者接觸的企業,一些三板企業,准IPO企業,港資企業都存在兩套賬。會計人員如果真要選擇一套賬企業真的比較難。但是會計人員的底線還是要有的,對於嚴重觸碰法律的企業建議不要接觸。雖然我們知道會計拿著「賣白菜的錢」,但是還是不建議「操作賣白粉的心」。
除了上文提到的企業選擇問題外,會計人員更多的是需要加強會計風險意識建立。實務中不少自稱會計「老司機」的人員。對於「金三」強大的電子底賬顯得不屑一顧,言必稱「以本人多年的稅務兩套賬經驗」、「以我多少年和稅局打交道的交際能力」。其實這些話也只能忽悠一下企業老闆和初入職場的會計小白。此危害一是讓老闆建立了錯誤的「稅務意識」,二是讓會計新人把錯誤的經驗當成職稱的「寶典」。其所謂多年的兩套賬經驗,也就是通過某種方式獲取企業的增值稅稅負和所得稅稅負。然後按照外賬的數據「構建」所謂「籌劃」的可以滿足稅局指標的稅負率。其所謂「以我多少年和稅局打交道的交際能力」也不過是逢年過節的「禮尚往而不來」。
而稅務能力建設,是需要基於企業真實業務,依據稅法原理,稅收征管政策,企業稅務單據、證據、文書管理等構建的。目前中小企業稅務能力建設還未能與強大的「金三」系統能力相匹配。所謂各項稅負的指標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
一是會計人員和稅局人員唯指標論,似乎認定指標就是唯一「紅線」。沒有達到指標,企業就是「罪犯」。從而出現部分企業會計人員按照指標來繳納各項稅費,而不是根據企業實際業務真實狀況來交稅。當然兩套賬企業是為了達標而達標,而如果非兩套賬企業,那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同時稅局方面也對指標存在誤讀。認為企業沒有達到指標要求,就一定存在問題,或認定企業按照稅負補交稅款。甚至出現停購發票,鎖死發票及稅控盤,鎖定電子稅局等操作。稅局的問題一是還是需要依法納稅,建議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的裁量原則。而不是為指標論。
二是稅局對於指標需要從參考的角度去衡量企業,需要企業提供相關的說明和證據後,在做進一步的定奪。因為對於大量存在兩套賬的企業,稅局後台獲取的各項數據,從統計學和數據分析層面講,各項指標也只能是參考。而不是企業的「生死數」。那麼稅局有了對指標的客觀理解,企業會計人員基於真實業務下,企業出現的異常指標或未達稅局指標的數據,需要提升的一個是對企業實際業務的理解、描述、文書表達能力。二是後續企業管理中,需要建立體系化的管理制度、清單、風險管理體系等。
四:稅務應對能力建設
以上談到的都是稅務意識層面的建設,具體成體系化的建設以及細化方面,因本文篇幅所限,及個人能力所限目前無法一一展開。後續筆者可以持續對此學習和寫貼闡述。此處主要是大層面上談下個人看法。
(一)構建風險提示器。稅務管理的風險提示器,主要是指企業需要從經濟業務開始、發票開具、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等全流程風險管理。合同簽訂中涉及稅務的風險問題進行規範,發票開具涉及發票開具管理,發票傳遞等,納稅申報。這些細化的工作需要建立符合企業實際的稅務管理制度,同時建立與稅務管理制度相匹配且容易落地的稅務管理表單。風險提示器的底層要素主要是企業業務的理解、稅務政策的企業落地更新、稅務風險意識全流程過程管控的制度化與參與化。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老闆有意識,會計有意識和能力,全員及全流程業務稅務管理能參與,風險提示器的作用才能真的發揮作用。也只有這樣才能將看似很小的問題(合同涉稅怎麼管,發票怎麼開、稅務申報怎麼處理、企業稅收優惠怎麼備案後續無風險,新業務如何架構業務和稅務模式等)在問題發生前做到安全落地,就算有的問題暫時可能無法解決,至少在業務發生前對風險和收益有一個全局性的了解。
(二)做好風險掃描儀。企業稅務管理需要做好日程風險掃描,也就是對於已經發生的業務做一個掃描式自查。企業需要根據稅局指標以及相關參考政策,對自身業務進行自查掃描,將問題解決在稽查之前。
1)風險掃描的第一個作用是解決企業多交稅的問題,也就是讓企業不多交稅的風險。筆者曾接觸的企業,之前會計由於對於企業業務不熟悉(企業是屬於嵌入式軟體企業),按照道理可以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但是會計人員對政策不熟悉一直未有享受。還有企業不是高新技術企業,但是仍然有研發活動,按照政策是可以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但是企業卻沒有進行研發加計扣除處理,筆者以為是會計人員沒有進行加計扣除,是認為只有高新技術企業采能加計扣除的政策理解錯誤造成的。但是後來經查,發現企業會計人員在稅局登記上,將企業類型登記為批發行業。雖然企業向稅局解釋為「企業屬於製造業,只是當時登記錯誤造成的」,但是稅局質疑的是「你是前期屬於批發業,還是後續改為製造業?」「你企業如何拿出相關證明資料說明企業屬於登記錯誤造成」
對於此問題按照稅收政策存在稅企爭議,但是這麼一個很小的問題,其實如果企業能夠及時進行自查就可以發現這些問題。而不至於後續人員只能靠和稅局反覆溝通,且實務中存在基層執行層面稅官不同理解,溝通效果不同的問題。想想本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最後成了這個狀態。關於稅務風險掃描的問題,實務中在新形勢下更需要著重關注,比如之前的稅務審批改為現在的備案,那麼企業切不可馬虎大意,而是需要老老實實,扎紮實實的做好日常細節工作。比如備案資料管理,備案相關稅務證據、文書資料的保管檢查、稅務相關台賬的建立等等。比如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企業除了備案之外。需要及時管理各項數據,保證相關數據、資料符合政策條件。不要認為備案了就沒事了,不要認為只有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就可以完事大吉了(比如所得稅高新技術企業優惠,要知道雖然高新證書是三年,但是不代表你企業相關數據不符合稅務政策也可以享受三年)。更不要認為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反正備案之後,也沒見相關企業查,反正企業研發加計扣除都大小存在一些問題。這些觀念一定要轉變,我們需要及時掃描企業數據,及時對於各項證據、表單、資料、台賬進行完善。2)風險掃描的第二個作用是解決稅務被稽查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有稅務人士認為,稅務問題能夠過關只要看能否通過稅局稽查和檢查。甚至有人更認為稅務籌劃怎麼算成功,是以能否被稽查或者稽查可以過關未檢測標準。可見稅務風險的掃描管理,更多的是從稽查角度來思考稅務管理。那麼企業管理的角度和切入點,更多的需要從稅收政策落地、稅收書面單據及形式上合規、稅務相關指標進行。此處可以單獨形成篇幅,此處不做過多詮釋。
(三)搭建稅務手術刀。
關於稅務手術刀主要是說企業面對出現的問題,如何從讓企業損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進行「挽救」。這種稅務手術刀主要分初級和高級階段。
初級階段主要是相當於滅火隊員的性質。這種性質在以前的企業稅務企業管理比較常見,企業稅務主要是事後「鏟屎官」的角色。其基本的手段大概不外乎「關係融通」。但是新形勢下這種操作的空間越來越小,尤其數據化管稅,智能化管稅平台的構建。就如同本文提及的增值稅發票管理問題一樣,在電子稅局管理下,甚至出現想找人都不知道找誰的狀況。隨著後續智AI+稅務推進,我們更多的是和機器人打交道,還想著「收買」機器人嗎?其實新形勢下,企業稅務管理稅收手術刀的能力,更多的是如何對「金三」下稅務風險問題進行處理的能力,因為後續金三下有太多的指標來監控企業,比如金三下提示稅負過低,那麼企業如果真的沒有問題,也需要書面做出解釋。那麼文書的書寫,去百度嗎?
百度能說服稅局嗎?所以企業必須了解企業的業務實質,知道企業稅負偏低是因為某一段時間稅負過低,那是因為淡旺季問題?還是說企業某個階段有大量的固定資產採購?還是說企業屬於需要前期採購材料原因等等。這只是舉個例子,也就是稅務管理需要了解經濟業務,面對稅局平台指標以及異常,提出解釋和稅局溝通。高級階段主要是稅務行政複議/訴訟等手段。新形勢下以往的「人情稅」、「關係稅」在新形勢下空間越來越小。稅局徵收管理更多的是向精細化發展,且隨著新形勢下經濟也業務發展,涉稅爭議事項將會越來越多。那麼企業高級稅務管控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企業實務管理現在需要做的是轉變觀念,同時有前瞻的稅務認知,及時提高階的稅務能力。關於此點筆者也在學習中,需要日後學習和慢慢精進。
推薦閱讀:
※七月起,又一批稅收新政來啦!
※為什麼會被要求進行稅務調查!
※5月1日增值稅稅率下調,稅率/徵收率/扣除率等都變啦!
※CRS全球徵稅背景下大陸高凈值人士的財產隱身與稅務籌劃攻略(土豪必讀)
※註冊分公司在稅收低洼地的稅收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