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現實和真實——《廁所英雄》影評
08-18
常識、現實和真實——《廁所英雄》影評
然後,男主女主就在一起了。是的,書要簡短,印度電影表達愛情就更是風風火火甜甜蜜蜜。兩首歌的功夫,他們就結婚了。然後,故事真正開始——夜壺婦女會出現了。什麼是夜壺婦女會呢?原來這個村子1700年來都沒出現過廁所,男人們隨便找個家門口的水溝、草叢就解決了;女人們更要臉些,得建立個集體組織大家手拉手結伴每日一次排泄。但這事兒跟女主有什麼關係呢?我上趟大學,就是為了跟你們手拉手凌晨四點起床往蛇蠍窩裡尿尿便便的嗎?所以女主一下子就跟男主怒了——這就是你跟我說的「常識」?!男主很迷茫啊,他說是啊,我們村從來如此啊,有啥事兒嗎?男主的表情很到位,就像他勸妹妹私奔、就像他用姜做六指、就像他隨時帶著鋸準備把男用車改成女用車時的表情一樣。這種自以為的「是」,才是最大的不能忍,所以女主開始了她的個人抗爭。與此同時,男主女主的愛情經歷了第一次波折。
二、現實——目前尚且的「是」抗爭是什麼樣的呢?首先是到病重的老奶奶家去蹲蹲,但太瘮人,不能忍;然後是去途經7分鐘的火車上坐坐,但次數一多趕上放貨堵門,車就跑了。女主一琢磨,車能跑我也能啊,於是回娘家了。這算是抗爭的第一戰役。這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基本是女主主導,男主配合。作為一個大學肄業生,男主一想,不行啊,我得進步啊。我為什麼要進步呢?我有需求啊!我好容易找著的媳婦跑了我得追回來啊。所以抗爭的第二戰役開始了。第二階段先是由報紙開始的,曝光這事兒讓大家都很沒面子,於是男主打了同村記者一頓。轉念一想,咱要不偷個公廁回家掩蓋住問題吧。於是拉上弟弟和記者悄悄進了劇組偷了個公廁回家(這段兒和《鋼的琴》里偷鋼琴多像啊)。你別說,警察這種存在就是在這種時候效率最高,沒到24小時,男主就被關了。此刻媒體再次出現,已經開始有電視介入了。
觀點→事實→邏輯,這個成長順序不止符合一個36歲的男人的個人,也同時符合新婚夫婦的愛情乃至一個村落對於女性的態度。一個人的進步如果是可以以周為階梯,兩個人就會以月計,一個村就會以年計。這個,就叫做規律。規律也好、規矩也罷並不都是從來就如此,也並不代表理應延續。在一個沒有廁所的村子裡建個廁所,這麼一件簡單的「小事兒」,在真正解決之前也需要經過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迴避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回歸問題的曲折。而這其中發生的:女性權力、媒體位置、知識有毒、文化習俗等等的附加問題穿插出現,為主核心「廁所問題」不斷做著補充與說明。故事講成這樣,確實是做到了寓教於樂。影片全片以內景和實拍為主,除了打丈夫節的絢爛繽紛和鄉村的灰藍朦朧,沒有再出現什麼以畫面、聲音來強調的點。而恰恰如此,表明了導演的立場——大眾創作者是為故事服務的,而非拿故事或者其他包裝來彰顯個人的所謂風格或者理念。把故事交代的清楚、再清楚些,其他的,就都還給觀眾們就好了。作品評判的選項交給觀眾,恰是足夠有底氣的創作者的好選項。人越來越難騙的現在,好的標準慢慢匯合。因為很簡單:爛看到足夠多,主動或者被動,大家都有了逆推的能力。於是觀影人群將越來越細分、故事創作會越來越垂直——而大眾電影則會對操作者整體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與標準。什麼叫標準和要求呢?作為男二的弟弟,他即是提問者+解釋者,也是觀察者+故事推進者,這是距離觀眾們最近的一個角色。這個位置就是標準:剛好由於他的距離和沒有愛情,反而在提醒我們,這可不止是一部討論社會民生的片子哦,它本質上還是一部愛情電影哦。因為呢,唯有共通的可以大範圍交流的情感才是我們人類區別於動物們的最大保障啊。而做到這些還不搶戲,就是達到了要求。
在不可逆的種種趨勢面前,個人臆想觀點可笑、事實明明擺著、唯有完成更高級的邏輯才能繼續被認可與存在。就像廁所問題真的解決唯有從廁所本身下手,大家各自的問題也唯有找到各自的那間廁所,才能排水沖洗掉的。這是無論性別、年齡、行業、經歷都可通用的一條道理。
來自專欄推窗之手——電影人寫給電影人看的影評9 人贊了文章
電影劇組、電視採訪、偷廁所奇聞、一個孤獨的被拘捕男子——這個階段,基本都是男主在努力了。電影導演一瞅,這熱點宣發做的超出預期了啊!來,我幫你保釋了吧,順道還給我的片兒加點分不是。於是事態開始擴大,抗爭進入了第三階段。目前尚且的「是」,不再只是女主+男主兩個人的事了。
女主叔叔通過講解經文給男主老爸,被無視
男主通過個人和村委開會,未果男主通過個人建立廁所,被親爹拆男女主通過離婚促成公共事件,被法院駁回最終解決問題的是兩件事:1、男主奶奶摔倒在地,必須馬上就上家裡的廁所;2、7個部門的廁所都被鎖,不給民眾安廁所自己就沒法上廁所。最終徹底解決問題的邏輯和知識、和理想、和文化、和認知都沒有關係,只和廁所本身有關。或者說,只和最基本的人的需求有關——而這,恰恰也就是行為經濟學的邏輯。無論「大」還是「小」,只要可以集中在每個人的基本利益上,解決就會是個極大概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