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正在流向AI哪些領域,自動駕駛與AI晶元又發生了什麼讓人摒住呼吸? | AI Weekly

資本正在流向AI哪些領域,自動駕駛與AI晶元又發生了什麼讓人摒住呼吸? | AI Weekly

來自專欄機器之能16 人贊了文章

撰文 | 黃錦 高靜宜 微胖

編輯 | 宇多田

大家好,這是我們推出的周末新欄目——《全球 AI 風向掃描》,將對過去一周 AI 技術的「產業動向」做一個有態度但又不失客觀的梳理與分析。

這周 AI 產業界看似風平浪靜,但資本流動卻一點都不平靜。福布斯引用 PointSource 的調查數據指出,處於整個產業鏈最後一環的消費者受到 AI 技術影響的表現愈加明顯。

而從投資角度來看,資本正在流向一些與 C 端消費者聯繫更為緊密且應用成本不高的領域,比如與用戶直接打交道的「智能客服」,連接各種智能硬體的「物聯網」,以及能夠為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的 AR 技術。

與「務實」的資本走向相比,Google 無人車一直被稱作「在象牙塔里的生意」。但你不能否認,當 Google 無人駕駛事業部變成 Waymo 後的一年多,其落地速度比 Google 過去 9 年加起來都要快。

在去年幾百輛改裝後的克萊斯勒駛上舊金山街頭後,今年 Google 又先後對外披露將無人車部署規模從 2 萬輛提升至三年內 6.2 萬輛。雖然是讓克萊斯勒心甘情願做「代工」,但 Waymo 還是得保證自己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真的能在矽谷地區行得通。

這邊做 L4 級別乘用車的「下游大 boss」Google 正在謀劃共享汽車的生意,而另一邊,位於上游零部件廠商們自然嗅到了自動駕駛帶來的市場機遇。

激光雷達,這個極具爭議的硬體產品,被大多數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和整車廠認為是無人車上最不可缺少的零部件之一;但同時,這個零部件市場還不怎麼成熟,畢竟以前汽車不需要自己有「眼睛」來掃描障礙物,因此也就沒有專門製造車載 3D 激光雷達的配件公司。

機會很多,市場很大。特別是中國,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熱情和對 AI 技術公司的扶持讓海外的技術公司分外「眼紅」。

因此,Velodyne 來了,Innoviz 現在也來了,而且帶著理論上更便宜、精度更高的混合固態雷達。國內廠商們,請加把勁。

實際上,無論是自動駕駛系統,還是激光雷達,都缺不了一塊晶元。

在國內,關於 AI 晶元的話題熱度與政府及企業最近的執行力,讓晶元行業「老淚縱橫」:辛苦了大半輩子,我們半導體人真的要翻身了?

「中興事件」這個導火索,除了讓部分重點高校擴大了這幾門相關學科的招生計劃,相信也會讓國內此類優秀創業公司有更多顯露頭角的機會。

不過,說到底,這個產業仍然是一個科技巨頭才更有資格擔當主角的戰場,英特爾、英偉達、AMD、高通、蘋果、耐能……本周他們針對晶元的一些動作有點讓人玩味。

那麼問題又回來了,既然每家公司都在向前奔跑,你(中國的大小公司)如何能保證自己比他們跑的更快?

1、AI 行業的錢都花在哪裡了

PointSource 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當 AI 存在時,49% 的顧客願意更頻繁地購物,34% 的顧客會花更多的錢,38% 的人會和朋友與家人分享他們的經歷。

但想要使用強大的人工智慧技術,企業是需要進行投資的。

很多公司都已經這樣做了,它們的技術實力最近幾年都出現了巨大的飛躍。Forrester Research 預計,認知計算技術,或者說基於人工智慧的技術平台,到 2020 年將整體達到 1.2 兆億美元的價值,與此同時,人工智慧的投資額也會增加 3 倍。

AI 能在很多領域改善客戶體驗,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

聊天機器人(智能客服)

聊天機器人,過去消費者們談之色變,但現在已經大家被廣泛接受了。現在,絕大多數的(83%)消費者們說,他們在一個使用聊天機器人的公司購物時會有很好的消費體驗。

聊天機器人減少了企業對人工呼叫中心的投入,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個性化服務。

此外,聊天機器人還帶來新的增長點和更好的客戶體驗。比如,Sephora 的聊天機器人讓化妝預約量增加了 11%,互聯網快銷服裝品牌 ASOS 在使用聊天機器人之後,訂單量增加了 300%。

大多數企業說,他們在使用聊天機器人,或者計劃在將來使用它們。到 2025 年,全球聊天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 12.5 億美元,年增長率接近 25%。

但是從長遠來看,投資聊天機器人實際上在節省成本,到 2022 年,全球商業成本預計將減少 80 億美元。

物聯網與大數據

設備連接無處不在,這為品牌商提供了一個與消費者保持聯繫的機會。

來自 IDC 的最新研究預測,2020 年全球 IoT 市場將達到 1.7 兆億美元,遠遠高於 2014 年的 6550 億美元。物聯網行業的 AI 支出主要來自於製造業、運輸業、物流業和公共設施行業,預計每個行業每年會有 400 億美元的支出。

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看到「智能」的消費產品,這些產品互相之間能夠聯繫,並為客戶創造了一個沉浸式體驗。

談到 IoT 就不得不提大數據。

IDC 還報告說,全球大數據和商業分析收入將從 2016 年的 1300 億美元增長到 2020 年的 2030 億美元以上。隨著智能手錶和智能家居設備的普及,這只是這個即將爆發的市場的開始。

大數據支出增加的另外一個例子來自 United Concordia 牙科公司,該公司打算用 4500 萬美元的預算來建立一個新的資料庫管理系統,以改善客戶日程安排和收費問題,這還有助於公司更有效率地發展。

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

增強現實為客戶提供了一個更加沉浸式的體驗,並提供了一種改進客戶體驗的新方法。Stistista 預測,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市場規模將在 2021 年達到 2150 億美元。

這個行業的支出增長迅速,AR 和 VR 支出總額預計在 2018 年達到 178 億美元,與 2017 年相比,增長幅度達到了到驚人的 95%。

其中,最大的支出來自消費行業,達到 68 億美元。增強現實也許是開發力度最小的人工智慧技術,也是最具潛力的技術之一。很多專家預測,這項技術未來幾年將出現最大的支出增長。

AI 是現代客戶體驗的關鍵點,它的影響將持續增長。

2、Google 無人車要量產了?

前不久,Waymo 表示,菲亞特克萊斯勒將於三年內,向 Waymo 提供最多 6.2 萬輛汽車,作為其在美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計劃的一部分。

自建廠房還是代工,一直是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的熱門話題。與自己專心做車、賣車相比,充當 Waymo「代工」是否更加划算?

對此,公司 CTO Harald Wester 在接受外媒 Information 採訪時表示,這麼做是為了彼此。

目前,大家仍處在界定各自位置與角色的過程中。現在比較經濟的做法是,菲亞特克萊斯勒提供成車。至於未來,可以參與更多,比如就自動駕駛出租服務的收入也分一杯羹。

作為 Waymo 自動駕駛商業落地過程中的重要夥伴,兩家公司在一些重要的自動駕駛技術實現問題上持類似觀點。

比如,不信任、也不看好特斯拉基於攝像頭的自動駕駛方案,也對競爭對以漸進的方式實現全自動駕駛方案,持懷疑態度。他認為,從 L3 到 L4,涉及新的技術、感測器和軟體,對冗餘也有新的要求,這是質變而非量變。

不過,鐵杆盟友之間也有分歧。

比如安全問題上,明顯體現出傳統車企與互聯網公司的認知不同。

Waymo CEO 放言,安全性,是不同自動駕駛研發者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因素。但 Harald Wester 完全不敢苟同:安全問題,是一個根本前提。

如果不能完全解決安全問題,自動駕駛服務永遠不會起飛。至於誰來設定這個安全標準?公司?自動駕駛研發者還是吃瓜群眾?

他認為,是監管政府。

3、一顆外來激光雷達能否攪動中國市場?

國外自動駕駛領域激流暗涌的同時,看似平靜的國內市場也醞釀著一場無聲的較量。

近日,以色列以色激光雷達初創公司 Innoviz 宣布與中國 Tier1 企業經緯恆潤建立合作關係,正式進軍中國市場。據悉,經緯恆潤將把 Innoviz 的激光雷達和計算機視覺技術結合到現有自動駕駛方案中,為中國的汽車製造商提供新的選項。

成立於 2016 年的 Innoviz 選取 MEMS 技術路徑開展固態激光雷達的研發。目前,公司已對外推出了兩款固態激光雷達產品 InnovizPro 和 InnovizOne,並已登上麥格納等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大船」,為寶馬的自動駕駛汽車提供激光雷達解決方案。

此次 Innoviz 打入中國市場的舉動,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以及海外廠商對中國自動駕駛市場的認可,另一方面也難免會給國產激光雷達廠商敲響警鐘。

在今年初的 CES 上,國內激光雷達廠商速騰聚創就曾發布 MEMS 固態激光雷達 RS-LiDARM1 Pre,與此同時,鐳神智能等公司也嘗試在 MEMS 路線上加快研發速度。除此之外,走「相控陣」等其他激光雷達技術路徑的玩家也不在少數。

在被問及 Innoviz 的闖入對國內激光雷達市場競爭格局帶來的影響時,受訪者普遍表示不好評價,「競爭在所難免,具體還是要看產品情況」。

事實上,Innoviz 並非第一個企圖在中國自動駕駛市場分一杯羹的外來客。例如,激光雷達領域的巨頭 Velodyne 早在 2016 年就已正式進入中國,並與百度捆綁,開始中國本土化的探索之路。

要想在中國這塊蛋糕巨大的市場突出重圍,打開局面,不僅僅在於產品和價格。

4、AI 晶元的故事進展到哪兒了?

歷經 53 個不眠之夜後,中興與美國商務部達成協議,解除 7 年禁令,但代價可謂慘重:中興支付 10 億美元罰款,以及 4 億美元託管,並於 30 天更換董事會和高層。

中興事件發酵以來,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成為國內共識。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未來對高端人才需求會大幅增長。

目前,國內有 6 所高校增加了微電子工程專業。其熱度雖然無法與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網路安全等專業相比,但也算有所增加。

華中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繆向水表示,由於需求量太大,碩博招生名額必須持續增加,今年計劃擴大 50% 的博士招生計劃。東南大學微電子學院的工學博士名額已經從之前的 20 名左右擴招到了最近的 180 多名。

這些重點高校院所也是前沿科技領域的主力軍。

最近,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頂會——第 45 屆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大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ISCA)上,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博士生塗鋒斌做了題為 RANA: Towards Efficient Neural Acceleration with Refresh-Optimized Embedded DRAM 的報告,提出了一種面向神經網路的新型加速框架。

隨著神經網路的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大量片外訪存會帶來巨大的系統能耗,因此,存儲優化成為 AI 晶元設計中必須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而塗鋒斌的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人工智慧計算晶元的能量效率。

不知道這個 Idea 是否會孕育出新的創業公司?

本周,在台北舉辦的 COMPUTERX 2018 上,也上演著另一場「肌肉秀」。不過,主角換成了晶元領域的巨頭公司,競爭的焦點仍然是 CPU 和 AI 晶元。

雖然追求低功耗的 AIoT 晶元並非英偉達的強項,但這並不妨礙這家公司繼續發力其他領域,比如,機器人。

這次台北電腦展上,英偉達發布了全新 AI 晶元 Jetson Xavier。這款晶元成功地將 1000 瓦性能的 10 萬美元級工作站,縮小到了 30 瓦的掌中寶程度。

「這台小電腦,將成為未來機器人的大腦」,黃仁勛說。

雖然英偉達晶元在此之前就已經被一些企業用於自主倉庫機器人、機器採摘和農業機器人。但是,Jetson Xavier 要比之前的 AI 晶元強大 20 倍。

同時,AMD 也首秀全球首款 7nm GPU。

這款晶元專為深度學習和人工智慧處理而添加了優化,預計後續會登陸工作站伺服器農場。

至於 ARM 晶元領域,挑戰英特爾的努力從未停止過。

高通隆重發布了驍龍 850 移動計算平台。雖然 850 主要基於驍龍 845,也就是公司第三代 AI 計算平台,但主打 Windows 10 PC 平台。無論是性能還是電池續航能力,都有顯著提升,4G LTE 網速亦提升 20%。

與高通一樣,蘋果在 ARM 晶元領域同樣具有領導地位。

最近又有媒體爆料,蘋果從英特爾挖來多名工程師和研究人員,充實其在俄勒岡州華盛頓縣新設立的一個部門。這也進一步證實了之前傳聞:蘋果計劃未來數年利用自主開發的 ARM 架構晶元取代 Mac 計算機中的英特爾晶元。

不過,基於 ARM 的新計算方法,能否被證明優於英特爾 x86 架構,仍然需要時間去證明。

iPhone X 帶動了 FaceID 結構光技術風潮,隨著國內主流智能手機廠商陸續開始「跟風」,比如小米探索版已經採用結構光技術,OPPO 據傳也將推出搭載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的全新旗艦系列,專屬 AI 晶元的需求也會逐漸提升日程,因為蘋果 A11 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支持 FaceID。

最近,完成新一輪(A1)1800 萬美元融資的 AI 晶元創業公司耐能(Kneron)也緊跟風潮,表示,耐能將在下半年推出 3D AI 解決方案。而在此之前,這家主要瞄準 AIoT 的創業公司已經推出了三款 NPU 產品,均已實現量產,並開始產生營收。

和其他還苦於生存的創業公司不同,因挖礦晶元而賺得盆滿缽滿的比特大陸正打算以另一種方式從事 AI 晶元。

近期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比特大陸 CEO 吳忌寒表示,公司正在尋求一種超越加密貨幣的方式實現進一步擴張——IPO。雖然目前還沒有具體計劃,但他傾向於選擇在中國香港或海外發行以美元計價的股票。

未來,該公司將涉足於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新領域,IPO 無疑有利於積累更好的行業知名度。雖然之前,比特大陸已近乎神速地推出過 AI 晶元,但業界反響褒貶不一。


推薦閱讀:

專註嵌入式視覺演算法,閱面科技要讓 AI 技術像「自來水」那樣人人可用
古神廟如電腦?看古埃及的高科技
iPhoneX最新測試揭示了蘋果設計團隊出現的問題
科技技術迭代突飛猛進的社會,現安逸的工作「你」還能持續多久
【匯優商城】祝賀小米集團,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TAG:人工智慧 | 自動駕駛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