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技術討論系列2】跑步的動力源

【技術討論系列2】跑步的動力源

來自專欄跑步技術觀8 人贊了文章

跑步的動力源

——跑步技術討論系列(二)

上篇文章我們討論了步幅的問題,得出結論:步幅是速度的結果,而非原因。這一篇,我們來探討速度的問題,跑步速度從哪裡來,驅動人體加速的動力源頭在哪裡。

跑步,本質是在重力場中實現的平移。重力是驅動平移的源動力。如果不能理解這個說法,你可以站起來試一試,當你想往前移動的時候,哪個元素不可或缺?是抬腿嗎?是擺臂嗎?是肌肉用力蹬地嗎?都不是!是傾斜,只有身體前傾,才能向前移動!前傾時,體重與身體支撐線之間出現夾角,體重朝傾斜方向產生分力,原有的「體重-支持」平衡被打破,身體「被迫」平移尋找新的平衡。重力是驅動物體「重心」移動的那個唯一的「外力」。

前傾使體重分解出向前的分力,這就是平移的動力來源,它的大小是mg*sinα,其中m為人體質量,g為重力加速度,α為前傾角。這個力量能給人體帶來的加速度為g*sinα。顯然,驅動身體平移的加速度,只與前傾角度有關,前傾角越大,驅動身體平移的加速度也越大。

這是個簡單的物理學原理,不作過多解釋,但需要強調兩點:

第一,在利用體重實現加速的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個支撐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支撐」的價值:沒有支撐,重力無法把人體質量變為可感知、可利用的體重。沒有支撐,身體無依無靠,肌肉毫無用武之地,人體不可能做出任何改變「運行狀態」的動作——在地球上,這個「運行狀態」就是在重力作用下不斷接近地心的狀態。支撐,在本質上是阻止身體無限落下(接近地心)的力量,它從屬於重力,但它為肌肉做功、利用重力創造基礎條件。有了支撐,我們才能透過肌肉做功,運用體重,使身體朝預期目標方向移動。

第二,支撐點和身體重心的位置關係,決定了驅動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支撐點在身體重心後方,體重驅動身體加速向前;支撐點在重心前方,體重分解力向後,人體在靜止狀態下會後仰(向後平移),在向前平移過程中重力的分力會體現為「剎車」減速效應。

人們利用體重實現平移加速的動作,在跑步中體現為前傾,身體圍繞支撐點旋轉落下。由於支撐點的位置對重力作用效果有直接影響,跑步技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處理「支撐點與重心的位置關係」問題。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目前跑者群體對這個命題已經沒有太多爭議:支撐點位置(跑步中的觸地點)是否合理,對跑步效率、觸地方式、運動損傷有直接影響。

事實上,討論支撐點(觸地點)與重心的關係問題,隱含著一個命題,即承認重力是驅動物體發生平移的動力來源。問題的關鍵是,這個力量是否是跑步平移的唯一動力源?因為在跑步中,我們非常容易看到一個現象:跑者在離地前下肢關節打直,用力蹬地,以期獲得跑得更快的「動力」來源。這不僅出現在普通跑者、精英選手身上,即使在某些專業教練的言談思維中,也都在討論著如何推蹬,如何擴大步幅,以及如何加強下肢力量訓練。

在討論跑步動力來源的時候,「推蹬」,是個繞不開的問題。

討論推蹬問題,首先要弄明白跑步時的加速階段在哪裡。無論推蹬有效還是無效,它一定發生在跑步過程中的加速期,即從支撐點與重心在同一鉛垂線(跑步的起始位置、關鍵跑姿)到兩腳離地前(加速期結束點)這一段時間裡,見下圖紅色框內部分。在體重達到支撐點正上方之前(如果有這個階段),根據上面的討論,這段時間內,跑者處於減速階段;當跑者雙腳同時離地後,不可能推蹬,也不可能加速。

根據人體肌肉能夠發力做功的基本條件,從跑步初始位(支持點與重心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到雙腳離地前的運動過程,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肌肉可以發力,另一個階段肌肉不可能發力做功。劃分的依據是1倍體重:當腿部肌肉支撐負荷大於等於1倍體重,肌肉可以正常工作,使身體圍繞支撐點旋轉加速;當腿部肌肉負荷小於1倍體重,肌肉即使用力,也無法實現加速效果。

腿部肌肉負擔的體重小於1倍體重,意味著身體已經失去支撐,沒有支撐,重力無法引導身體旋轉,無法產生向前的分解力,也就失去了做功的基礎。失去支撐時,也同時失去重量(失重),此時肌肉自然的本能反應是停止工作。所有肌肉、肌腱等組織,都會本能地配合體重的變化,進入鬆弛狀態,在肌電圖上顯示為靜默狀態。也就是說,在支撐點重量小於1倍體重的階段,肌肉自然鬆弛,這是一個失重狀態。這個狀態無異於從金茂大廈88樓墜落的過程,也無異於漂浮在外太空的狀態,這時肌肉的自然狀態為放鬆休息,你可以主動發力,讓肌肉緊繃起來,但這絲毫不能起到任何改變身體運行狀態的作用。這跟前面論述中的第一點一致,沒有支撐,就沒有肌肉做功的基礎。

這個階段在哪裡呢?在我們下圖所示的後三幅圖畫過程中。跑者腳掌壓力測試的數據結果顯示:當跑者擺盪腿超過支撐腿的膝關節後,支持腿力量小於1倍體重,人體進入 「失重」狀態,這個階段「不可能用力」推蹬。跑步離地前的三關節伸展看起來是在「用力推蹬」,其發力時機並不在這個時期,這裡展現的圖像只不過是身體前進,而腳步來不及收回,被留在後面的「結果」。

發力推蹬,只可能發生在體重大於等於1倍體重的「支撐期」。人體在跑步時有支撐的「支撐期」在哪裡?在觸地至完成落下加速的階段,下圖綠色框內的部分。結合推蹬發生在加速期的判斷,很容易發現,推蹬動作實際發生的階段,只可能是從重心與支撐點處於同一直線上的跑步起始點,到前傾旋轉加速的這個時間段。這個時間段,恰好是姿勢跑法定義的落下階段(FALL):在有支撐點的情況下,利用體重圍繞支撐點旋轉落下,這是重力變為平移加速度的實現過程。

事實上,藉助科學設備採集跑者足底的不同方向力量變化數據,對比數據變化節點與跑步姿態,也基本能夠證實:推蹬動作發生在藉助重力旋轉落下的加速期。

跑步中,在利用體重旋轉加速的落下階段,用力推蹬地面,能夠獲得更快的前進動力嗎?答案是否定的!!!落下加速,是身體在重力的牽引下朝目標方向,自然發生的旋轉過程。任何肌肉端的用力、做功,都不可能加快這個過程,更不可能使旋轉過程產生更多向前的分力。相反,腿部用力「推蹬」地面的主動行為,都會導致跑者身體上移,重心起伏,垂直振幅加大,這個過程不能帶給身體更多向前的驅動力,卻會對水平速度造成負面影響。此外,推蹬還會使跑者錯過拉起時機,拖慢重心回復至身體正上方的速度,影響下一次加速效果。

1990年美國運動科學家McClay、Lake和 Cavanagh通過科學實驗揭示了,推蹬只是臆想中的概念,伸展肌群(股前肌)主要的做功時機不在關節打直的伸展器,而是在關節彎曲的支撐期,當下肢關節打直、肌肉伸展時,身體已經失重,體重不在了肌肉就不必繼續用力。這種現象被稱為「伸肌悖論」。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跑步與地面有關的肌肉做功的環節,肌肉的功能都只限於創造支點,支撐體重,肌肉在支撐體重時是被動用力的,不需要任何人為控制,只要體重作用在支撐腳上,肌肉就會下意識地條件反射,用力做功。你可以想像一下,任何時候,只要腳掌接觸地面,你不用主動做任何事情,肌肉都會自動撐住你的體重(相反,體重離開時,肌肉會自動進入休息狀態)。

在肌肉被動用力的階段,不管基於何種目的主動發力,只會大幅增加肌肉的負荷,造成肌肉緊繃或肌纖維損傷。這才是錯誤理念、錯誤技術動作真正危險的地方。跑步過程中許多肌肉端的問題,或許起因不在肌肉本身,而是錯誤的使用方式所致。跑步訓練中,過度聚焦肌肉力量訓練的思維,也並可取。

至此,我想我們已經明確了一個結論:平移的根本動力來自重力,重力通過支持將人體質量轉化為體重,體重是跑步加速的唯一動力來源。推蹬更多是一種「加速幻覺」,它沒有加速效應,卻會阻礙水平方向的移動速度。

明確了跑步加速的唯一動力源,是巨大進步,但這還只是開始。如何把加速動力最大限度轉化為速度輸出,盡量多的加速,盡量少的減速,才是打通理論與實踐、意識與動作之間溝通協調的關鍵所在。

(敬請關注後續技術討論文章)


鹽巴:

姿勢跑法(Pose Method)教練,國內首批認證心率教練;師從徐國峰老師,技術派跑者,對跑步技術有深刻理解。自丹尼爾斯體能訓練體系進入科學跑步世界,推崇以技術訓練驅動長跑體能、肌力訓練的嶄新理念。熟悉Garmin軟硬體平台,教學經驗豐富,獅子訓練營主教練,Garmin(中國)簽約教練,跑步學院姿勢跑法課程教練,擔任過興業銀行、太平洋保險、第一反應、跑步學院訓練營等教練工作。


推薦閱讀:

乾貨 | 讓跑步的人愛上交叉訓練的5個理由
一個賣跑鞋的老闆,給出的4條關於跑步鍛煉的建議!
李寧什麼跑鞋好 烈駿2016跑鞋開箱評測
2018年國內外重點半程馬拉松賽事一覽
「跑步者膝」知多少?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