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一)

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一)

來自專欄英語聽力7 人贊了文章

大思英語:今天懷著激動的心情向大家隆重推出漏屋老師的系列文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這些文章凝聚了漏屋老師長期從事專業英語教學的經驗和對此領域現狀的嚴肅思考,語言生動輕鬆、通俗且不失幽默,讀來常有驚人之筆,其切中要害之處,往往令人拍案叫絕。正在學英語的或是家裡有娃正在學英語的,這些文章絕對是必讀作品!

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

文|漏屋

如果你隨便問一下周圍學過一些外語的人,在外語學習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大部分都會說是「啞巴英語」。如果問:你認為應該如何學外語?怎樣學的效果最好?大部分人都會這樣回答:

1. 要有外語環境,最好是能出國,在國外的外語環境中不久就會說好外語了;

2. 要儘早多開口說外語,最好能有機會多跟外國人交流;

3. 最好有人能夠不斷糾正我說外語時出現的錯誤;

4. 英語不好主要是單詞量不夠;但背單詞太難了; 

5. 要學習語法知識;如果語法熟練,說句子就正確了;  

6. 學習外語就要多背誦,學外語主要靠記憶力;

7. 想要糾正發音,一定要聽和模仿標準的、純正的外語發音;

8. 不會連讀,影響了聽說能力,所以要練習連讀和吞音;

9. 以前我們學的外語是外國人現在都不用的過時英語或書面語,我要學口語。

如果這些答案跟您的基本一致,那麼很遺憾地告訴您,您對外語學習的認識不但是錯誤的,而且是和事實正好相反的。您沒看錯,我說的正是:「以上這些概念不但錯誤,而且與事實是正好相反!」大家不用驚訝,分析一下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Strozer在其所著的《成年後的語言習得》一書中這樣評述:「如果對語言結構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關於語言的概念是非常不合理的,那麼教語言的方法只能給人帶來危害。」誤用了不科學的方法,損失的不僅僅是時間和金錢,最可怕的是它可能會給自己或他人的外語能力帶來難以彌補的永久性損害。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我們在探討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之前,一定要理解外語學習的基本科學原理是什麼,更一定要最先分析我們目前對外語學習的誤區是什麼。

我們先拿一個比較簡單,容易理解的關於糾正發音的誤區來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標準發音

大家一般都自然會認為,要想學好英語的發音,或糾正自己不標準的發音,那當然要去聽純正的、標準的發音啦,最好是專門聽地道的英國音或美國音了。可千萬不能聽一個發音不標準的人的發音,會把我給影響壞了!

這樣想沒錯吧?

不幸的是,這種想法非常錯誤。正好相反,想要把發音練標準,最好是多聽各種非標準音。也就是說,是通過聽各種不準確的發音來把發音練標準的。成年人想要糾正發音,長期只聽標準音不但沒有效果,大部分情況下反而會使錯誤更加嚴重。怎麼會是這樣的呢?難道我們的直覺都錯了?是的,我們的直覺錯了!

這一結論,最初是美國語音專家在對日本人說英語的口音研究後發現的。這裡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

騾拉怕路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中國軍隊並肩作戰打日本鬼子的時候,狡猾的日軍經常偷襲中美盟軍,並且化妝成中國軍隊或中國老百姓讓美軍上當。當時美軍除了教導士兵們從身高和腿的形狀來判斷是不是冒充的日軍外,還特地發明了一個中美盟軍共同使用的戰地口令:「Lollapalooza」。

因為這個口令中國盟友都能說得非常清晰,跟中文「騾拉怕路雜」發音差不多。但對日本鬼子來說,由於他們說英語時的口音特點是「R」和「L」不分,所以就算是漢語和英語都會講的日本人,也無論如何說不利落這個口令,是敵是友一聽便知,甭想靠學說我們的口令來矇混過關。美國哨兵當時接到的上級命令是:「一問『口令!』,對方回答如果嘰里咕嚕的像是:『Ro-ra-ba-roosa』,肯定是鬼子,立即機槍掃射根本不用猶豫!」

當時美國的戰爭部和海軍部給來中國參加抗日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每人發了一本《中國生存口袋書》,其中有一章叫做「如何發現日本鬼子」(How to Spot Japs),上面就這樣講到:「如果碰到了可疑的人物需要判別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只要讓他學說一下『騾拉怕路雜』,他就冒汗了。」

日軍想冒充成我中國軍民的計劃,就這麼被他們不爭氣的嘴給搞砸了。可想當時日軍偵查兵潛伏到盟軍的軍營附近,好不容易偷聽到了這個口令,當時也都得鬱悶壞了,回去沒法交代呀!這要是向小隊長報告時嘰里咕嚕說不清楚,還不得被小隊長「三賓地給 」?

這本口袋書和這個口令在二戰後因為有「種族歧視」的成分被禁止使用了。不過當時在抗戰期間我們這樣歧視敵人的缺陷也沒錯兒,戰後要和平發展了當然不一樣了。二戰後這個「Lollapalooza」的典故沒人提了,又流傳出了一個與時俱進的新典故:

一日本遊客在紐約問路,當地人跟他說:「Turn right at the next light.」日本人暴汗。到底是在下個「右轉路口(right)」處右轉,還是在下一個「紅綠燈(light)」處右轉?

更有甚者,美國的語言學家Steven Pinker在1992年去日本講學時,日本的語言學家Yamanashi見到他的第一句話,就說了一個有關日本 R 和 I 口音的笑話:「In Japan, we have been very interested in Clintons erection.」(把election 故意說成是日本口音的erection,諷刺當時柯林頓的醜聞)。

由於日本人說英語時的這些口音特點,引得戰後美國研究口音問題,多半是以日本移民為研究對象。在這裡我們也先聲明一下,這一部分有關發音的內容也僅是陳述一下歷史事實,不是搞種族歧視啊。

嘴不教,耳之過

那為什麼做語音實驗會找日本人呢?大家普遍的回答是:因為日本人說英語的發音很難聽。那為什麼日本人發音難聽呢?以前每次講課中這麼提問,聽眾總發出些笑聲,很多人都回答說日本人舌頭硬。其實日本人跟大家一樣,舌頭並不特殊,發音不準是因為他們的日語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英語有大約44個發音(母音加輔音),而日語只有20來個音。不是聽說日語有五十音圖嗎?很遺憾,日語的五十音中很多音是重複的。比如第一行母音:「阿姨勿愛我」 ,(あ,い,う,え,お的近似漢語發音表示,大家別太較真兒啊!)確實是不同的5個音,但到了第二行「咔嘰褲開口(か、き、く、け、こ)」,卻是只多了一個音,即輔音「K」,其他是借第一行母音拼出來的(K-a, K-i, K-u, K-ai, K-o),浪費了4個指標;

又如Na行「拿你牛奶喏(な、に、ぬ、ね、の)」,又只多了一個輔音「N」,其他仍然是拼出來的……到了最後三行,音都不夠拼的了,居然還拿了前面幾行一些用過的音來湊數。所以這樣不斷湊下來,總共沒多少真正獨立的發音。

這個「缺音」的特點,再加上不像漢語中有四聲和同音字,其結果就是,同樣屬於單音節發音的語言,日語說一個詞時卻必須使用一大串單音的組合。所以用漢語一個單音就能表示的字,日語往往是嘰里嘟嚕一大串,說得很累人。而當日本人在學說英文時,由於缺音,很多英語中的發音是發不出來的。

比如「R」和「L」這兩個音在日語中沒有,只有一個與這兩個發音相近的「ら」音,聽起來又像「Ra」又像「La」。(日英雙語發音都標準的人,一般認為這個音中含有相當於英語70%的「R」音,20%的「L」音和10%的「D」音。)英語中很常用的「Read and Write」,日本人只能說成「 Lread and Lright」,聽起來像Lead and Light。而當說「Lead and Light」時,他們仍然說「Lread and Lright」,聽起來又像「Read and Right」,基本上是「L」和「R」無法區別。

有的人「R」說得更好些,有的人「L」說得更準確些,但很少兩個同時都說得好。這是個很典型的日語口音現象。由於這兩個音的混淆會產生嚴重誤解,所以它也就受到了非常的關注。於是,當時哈佛大學在研究發音問題時,就找了在成年後才移民到美的日本人做實驗。

首先詢問這些被實驗者:Read 和Lead兩個音,大家知道它們發音不同嗎?大家一致回答非常知道。再問那為什麼會說錯,有的說「我們的口腔結構不同」 ,有的說「我們的發音部位跟你們的不同,我們靠前,你們靠後」,也有人說「我們舌頭硬,老美舌頭軟」。這些回答是否正確呢?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專家們接下來做了這樣的實驗:

在不給看拼寫的情況下,讓這些日本人聽一組「R」或「L」打頭的詞,然後做二選一,比如說:「Right」和「Light」, 「Rap 」和「 Lap」。做完了測試,發現答案的正確率是50%。當看到這一結果時,測者和被測者全傻眼了。

因為如果是全對了,說明聽力本身沒有問題,毛病是出在嘴上,那調整一下舌頭位置或口型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全錯了也不要緊,說明聽得出區別但搞反了,以後說的時候掉個個兒也就對了。但答對一半就沒救了,因為說明根本無法分辨這兩個不同的發音。

大家想,如果聽不出這兩個音的區別,也就說明根本都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發音,這樣如何能發出正確的音呢?結論已經出來了:發音不準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問題,而是耳朵的問題,聽不準自然就說不準。

其實通過前面講過的日本遊客的笑話,說明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日本人聽不出「R」和「L」的區別。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測試成年日本人「R- L」聽力分辨能力的網站,大家也可以測試一下自己。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同學或普通話標準的同學會得分很高的。

說話發音不準和唱歌走調兒道理很接近。唱歌走調兒是什麼原因呀?是不是嗓子不好?不是,主要是耳朵聽不準。唱歌走調兒的人在唱的時候,覺得自己唱得挺好的,原因是他們的耳朵聽不準音,自己聽不出自己跑調了。如果您唱歌並不走調,自己堵上耳朵再唱一個試試,別人保證說您走調了,所以耳朵決定了發音的準確性。

聽不嚴,誰之惰

那麼,這些參加實驗的日本人都是美國移民,在美國生活了很久,天天聽的是標準英語發音,為什麼還會聽不準?原因是成年人很難準確分辨一個不在自己母語語音範圍內的新發音,也聽不出自己的發音和新發音的區別。有時自己聽著覺得似乎有些區別,但具體哪裡不同並不真的明白,模仿的時候自己聽著以為發音已經發接近標準音了,其實還有很大差距。

難道是成年後耳朵退化了嗎?非也。

McClelland博士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初次聽到一個陌生的外語發音時,會自動在大腦中的母語語音系統中找一個與之近似的母語發音,用來對應這個新聽到的外語發音,從而認為聽到了的這個外語發音就是母語中的某個音。

中國同學聽到英文的「we」, 我們很多人都會認為其發音就是漢語中的「為」,所以說這個詞的時候也很習慣地使用漢語中「為」字的發音;英語中[i]和[i:]的發音,我們會認為和漢語中的「一」的發音相同,所以我們普遍都會把「east」[i:st]說成是「yeast」[ji:st],把「it is」[it] [iz]說成是漢語的「一特意思」[ji:t] [ji:s],以及把「v」[v]和 th[θ]的發音,用「w」[w]和「s」[s]代替等等現象。

成年人在初次把外語發音「對應」了母語發音之後,下一次再聽到這個外語發音時,都會再強化一次大腦中那個初次建立的對應母語發音的印象。

如果無法意識到這個外語發音和對應的母語發音並不一樣,那麼長期在這種只聽標準外語發音環境下,每次都是在強化這個不正確的母語發音,而僅存的一點點分辨這個新外語發音的能力會不斷減弱直至完全消失。就算學了十幾、二十年外語,聽了無數遍正確發音的同學,也絲毫不能改正自已的錯誤,會一直錯誤地說下去。

大家可以參看1999年4月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關於大腦與外語學習方面研究的報道:

「聽到外語中的不熟悉的發音,反而會強化自己的母語發音系統。當日本人初來美國時,每次他們聽到英語中的『L』或『R』發音時,他們日語中的那個單一的『R』音被激活。長期處在國外的真實英語環境中,不但沒有使他們變得更能夠分辨新的英語發音,相反在這個環境里呆的時間越長,越會使他們區別『L』和『R』發音的聽音能力減弱。」(Blakeslee, 1999)

華盛頓大學的 Patricia Kuhl 博士,把成年人學習外語時,在聽到外語發音後,大腦首先會在自己熟悉的母語發音中去尋找對應發音的現象,稱為是 「感知磁石效應(Perceptual Magnet Effect)」(Kuhl, 1991)。

她進一步解釋了出現這個現象的內部原因是在大腦中建立的「聲音概念神經圖」。在英語是母語的人的大腦中,對應接受「L」音的腦神經元與對應接受「R」音的神經元是分離的,距離較遠,所以聽到不同的音後,大腦能準確激活每個發音各自相應的獨立神經元,從而輕易分辨兩個發音;

而成年日本人大腦中反應「L」音和「R」音的神經元是重疊在一起的,在聽到「L」音或「R」音後,激活的都是同一處的神經元,於是大腦對這兩個不同發音的反應為「聽到的是同一個音」而無法分辨。造成這一腦神經結構差異的原因是日本人從小聽的日語中沒有這兩個音的區別,在青春期時,負責聽音的腦神經圖(神經網路)固化了,長大以後大腦就不再去區別這兩個音(Kuhl, 1997)。

甚至有的日本人嘴裡能夠發出這兩個不同的發音,但耳朵卻聽不出區別(Sheldon and Strange, 1982),說的時候自然會經常搞錯。日語中輔音缺少,造成日本人說英語時發音很容易混淆,所以這個現象比較容易被注意到。原來耳朵沒退化,是腦袋在搗鬼。

哎呦,這樣看來,如果不遵循科學的方法,一味地刻意追求只聽native speaker的標準發音,搞不好還有壞處!

(未完待續,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中秋節來臨, 你知道「中秋節」用英語怎麼表達嗎?
乾貨!英語學習方法大總結之一,語音口語全搞定
100句地道口語,助你告別啞巴英語!
苦學英語數年,竟還分不清這些!掌握它?你肯定比外國人還牛!

TAG:英語 | 英語學習 | 外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