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教學」撬動學校變革

——記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清華附小「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

主題教學讓孩子樂在其中。(資料圖片)

主題是圍繞小學階段兒童發展特點及生活經驗、語言習得規律、優秀文化等確定的核心詞句,以及表現出的立體的、動態的「意義」群。通俗地說,主題既是打魚的網,是教學的工具、手段和組織方式,是思維方式,也是「魚」本身,是學生的精神「鈣質」。

本報記者張樹偉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四年級學生許馨元8歲時就有中醫夢想,這個學期開始後她在學校每周一次的「水木秀場」上分享學習心得。「水木秀場」是學校「主題教學」的舞台。尤為重要的是,她「醫行天下」夢想里多了一份動力。她說:「我得更努力地學好中醫、學好功課,要不然那麼多人都要笑話我的。」因為她告訴同學們,她要開辦中醫診所,辦免費的國醫啟蒙班。

在清華附小,學生們的夢想被父母、老師小心地呵護著。許馨元的媽媽說,孩子在學校的收穫讓自己明白,好的教育能點燃孩子向上、向善的激情。

主題教學實踐了什麼?

構建全新的主題教學體系

有一次,清華附小學生參加國際創新思維大賽,帶隊老師驚訝地發現,當主辦方宣布大賽名次時,國內的參賽隊只會為自己歡呼,甚至不會為國內同去的其他參賽隊歡呼。竇桂梅校長聽了這個細節後頗受刺激。她說,這說明這些孩子是小團體意識,沒有集體意識,更不用說家國的概念。她覺得教育必須有傳道的精神,「我們不能對優秀文化失去信心,我們的孩子需要這些文化中承載的道」。經過長期實踐,竇桂梅找到了一條實現路徑,即「主題教學」。

主題教學中的主題是什麼?學校研究團隊認為,主題是圍繞小學階段兒童發展特點及生活經驗、語言習得規律、優秀文化等確定的核心詞句,以及表現出的立體的、動態的「意義」群。這是一個有點學術化的表述。通俗地說,主題既是打魚的網,是教學的工具、手段和組織方式,是思維方式,也是「魚」本身,是學生的精神「鈣質」。

主題教學最初來自竇桂梅的「三個超越」,即「基於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的實踐,目的是想解決教學效率與質量問題。

經過多年的實踐,「三個超越」成長為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學校教研團隊探索課堂形態的重建,形成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四位一體」的主題教學實踐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明確指向語文素養與核心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重構語文課程內容,實施「長、短、微」課時設置,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學校對教學質量的研究走在前列。2003年,學校就提煉出「三個一」,即「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校本目標。此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前後10餘年,學校出版了12冊《小學語文質量目標指南》。主題單元整合學習內容,用3年多時間出版《小學語文樂學手冊》,並用該手冊作為載體改革課堂教學方式。

清華附小2013屆畢業生袁萌對《樂學手冊》記憶很深:「它是我學習的好幫手。回憶在附小學習的日子,課堂教學內容豐富,有趣好玩。尤其是『一條龍』課程,讓我學到了真正適合我的知識。」

這些變革讓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得到極大提升,哪怕是新入職的教師,也能很快地實現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有了這些依託,學校管理和教研團隊開始設計主題教學的課程:一年級,行為得體;二年級,協商互讓;三年級,誠實守信;四年級,自律自強;五年級,勇於擔當;六年級,尊重感恩。同時,把富強、民主、愛國、文明、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初步實現主題教學的立人追求。

當然,主題教學仍有很多迷人的地方需要展開和落實。學校正展開更大的設想,要讓「主題」落實到具體課程中,分解到不同的課堂上,讓孩子在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方面形成具體的能力,具備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養。

主題教學改變了什麼?

根本上改變了學校的精神氣質

這些年清華附小因推動主題教學改革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其實,只要聽上一兩節課,你就會發現,清華附小最核心的改變在孩子。

今年5月29日,在「首屆北京國際兒童閱讀論壇」上,竇桂梅講了一節課《大腳丫跳芭蕾》,她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引發學生不間斷地探究與質疑,幾乎每個孩子都成了問題專家。

其實,在清華附小,孩子不但成了問題專家,而且他們的體魄、氣質、精神都發生了改變。五年級(4)班的黃翰林,暑假期間在爸爸陪同下從北京騎行回山東萊州奶奶家,全程607公里,歷時6天半。從採購設備到食宿規劃,黃翰林一手操辦。全程190多個紅綠燈,他未出現一次違章,還多次提醒爸爸注意交通法規,且整個行程沒有亂扔一點垃圾。路人問起,他驕傲地回答,他是清華附小的學生。

我們交給世界怎樣的孩子,孩子將還我們一個怎樣的世界。這是清華附小教師的共識。在他們看來,小學教育的核心任務並不僅僅在於傳授知識和能力,價值觀缺席的小學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清華附小學生要健康、陽光、樂學,更要為社會和他人的幸福承擔使命。

竇桂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選擇了清華,就選擇了一生的責任」,正是這種使命感感染了教師。在清華附小實踐主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改變的是教師團隊。從教學效率、教學質量這些技術層面的進步,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奉獻精神的弘揚,清華附小的教師團隊為改變學校做出了艱苦的努力。

這是艱難的「化蝶」過程。副校長王玲湘是小學語文界著名的特級教師,她的公開課一直是各類教師講課比賽模仿的對象。她曾在南昌做教研員,可謂身處「掌聲」之中。但來附小之後,她要融入新的團隊,學習主題教學的思路。轉型是痛苦的,她把這一磨礪看作是一次「破繭」歷程。

這同樣是充滿愛與奉獻的過程。有一次,記者與學校綜合研究中心負責人劉建偉交談時。一個孩子孤單地走過校園,劉建偉遠遠地和他打招呼,孩子走向教室。記者問:「是你班上的孩子?」她說是自己的孩子。看得出,孩子已經習慣沒有媽媽陪伴,獨自去學習。這個細節正是對奉獻的腳註。正是這些改變和付出,塑造了一所小學的精神氣質。孩子站在課堂中央,孩子站在學校中央,體現了兒童的核心素養理念。

國際著名的課程專家、《理解課程》的作者威廉·F·派納曾用兩個關鍵詞形容清華附小的孩子在學校的狀態:一是說學生在校園裡有歸屬感,二是說學生在校園裡享有權力。在專家看來,清華附小以「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為支點,撬動了學校的教育變革,塑造了全新的學校風貌,這種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變革很有價值。

主題教學啟示是什麼?

培養能在真實世界生活和創造的人

「主題教學」的影響早已不再局限於語文這一學科,它所倡導的「立人觀念、整合思維和兒童中心」已經成為許多教師自覺的追求,教師們度過轉型的困難期後會逐步收穫喜悅。

如何教孩子認識0到10各數?傅雪松老師發現過去的經驗不靈了。傅老師是清華附小副校長,還是一位資深的科學教師和美術教師,現在她正著迷於做數學教師。她把數字的發展史引入課堂教學中,古希臘的數字起源、中國古代的算籌計數法、羅馬數字擺在孩子面前,孩子們的認知興奮度被充分調動起來。再配合語文課正在學習的古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並教學生認知人民幣上的專用數字。此外,她還設計了畫數字和手工撕數字的課。

她說:「有時覺得做老師就要做一名純粹的老師,守著教室、守著孩子們。」像她這樣沉迷教學的老師成了學校的一道風景線,如藝術與審美研究組的張家龍研究語文和音樂的整合,聶焱研究書法和美術的整合,王志興研究科學和美術的整合……正是主題教學所倡導的整合思維,給他們帶來超越後的成就感。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成尚榮這樣評價主題教學實踐的價值,他認為,主題教學培養完整人的「主題·整合」理念,催生學校「1+X課程」育人體系,為全國課改提供思想資源及實施路徑。

2011年,清華附小開始構建「1+X課程」體系。「1」代表優化整合後的國家基礎性課程,「X」則是實現個性發展的特色化課程。在學校的課表中,可以看出課程整合的力度。學校的主要課程被整合為五大板塊:品格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從學校課表可以看出其中的特色,比如,體育健康、經典閱讀、創新實踐尤為突出。課時也從原來40分鐘一節課,調整為90、60、35、10分鐘不等的長、短、微課時。每周五下午設「創新與實踐」課,開展跨學科主題實踐,如戲劇表演等。一年級(5)班張馨然說:「我特別期待周五,一下午的創新實踐課,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總是有那麼多的驚喜。」

體育是附小的核心課程。在附小,體育課程被分解為十餘種項目,供孩子選擇。輪滑、板球、棒球、足球等,在同一時間,學生打破班級限制,根據愛好組成新的班級。每個清華附小學生,至少熟練掌握兩個運動項目。學校特意拿出1節課開展足球專項訓練。2014年附小舉辦了自己的「世界盃」,每個班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代表一個「國家」參賽。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這樣評價,「1+X課程」真正適應和符合了教育的規律,抓住了小學作為基礎的特定含義。這就是清華附小人的「主題」和自我教育,也是學校老師們共同的信念。 中國教育報2014.10.15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國產手機業或迎革命性變革(股)
市場經濟與法理學的更新和變革
嶺南牙雕(一) — 變革中的精髓
陳春雲 的 人教版七(上)歷史: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導學案
紅杉資本沈南鵬:移動互聯網變革下的思維方式

TAG:學校 | 教學 | 變革 | 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