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大夫對最常見的15個抑鬱症疑問的解答
何日輝「 從專業角度來講,老百姓所說的抑鬱症其實並不是精神醫學所說的抑鬱症。老百姓所說的抑鬱症在精神醫學上統稱為心境障礙,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包括了抑鬱障礙和雙向障礙兩大方面。其中,抑鬱障礙中最常見的包括抑鬱症(這才是醫學上真正的抑鬱症)、惡劣心境、腦或軀體疾病伴發的抑鬱等等。雙向障礙則通常指老百姓講的「躁鬱症」,時而情感高漲,時而情緒低落。抑鬱障礙是比較容易自我判斷和發現的,雙向情感障礙的判斷和診斷則難多了。不過,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本文還是依照大眾的表達習慣,把醫學上的心境障礙稱為「抑鬱症」。畢竟,讓更多人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比疾病本身的名字和專業分類重要得多。
Q1:我為什麼會患上抑鬱症? 答:抑鬱症的成因非常複雜,一般涉及遺傳生物、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到現在仍沒有一個確切、絕對的說法。目前比較公認的主流的理論包括了生物和心理兩方面。在生物學說方面,以前比較流行的是神經遞質學說,認為是神經細胞突出間隙神經遞質濃度不高導致抑鬱症發作,因此治療抑鬱症就要提高神經遞質濃度。目前在臨床上普遍得以運用的「新型抗抑鬱葯」就是根據上述原理研究的,但是患者服用抗抑鬱葯後突出間隙的神經遞質濃度一兩天內升高了,而抑鬱症的核心癥狀通常要2周以上才能出現改善,甚至根本沒有改善。所以,這種理論具有很大局限性。最新研究發現抗抑鬱葯還能夠提升海馬體的齒狀回的神經細胞新生能力。在2~3周時間內,這些細胞融入到了齒狀回的神經網路,這個時間恰好是抗抑鬱葯起效需要的時間。即使如此,這些發現並不能說明神經遞質濃度下降或者海馬體體積縮小等是抑鬱症的病因,很有可能是抑鬱症的結果。心理方面則是指患者在長期或者突然性負性刺激下,如面臨喪偶、離婚等打擊或刺激時,陷入負性情緒驅動下的單向思維導致的惡性循環,心理壓力不斷加大,影響了身體機能,最終導致出現抑鬱症癥狀。所以,使用抗抑鬱藥物,可能刺激了海馬體的細胞再生,也升高了神經細胞突出間隙內的神經遞質濃度,從而舒緩改善了患者情緒。尋求專業心理干預,通過處理創傷、調整認知,甚至消除潛意識層面的病理性條件反射,必要時輔助以家庭治療,改善家庭關係,可幫助患者逐漸脫離抑鬱情緒的惡性循環,是從心理方面起到了作用。
Q2:很多人比我慘都沒有患抑鬱症,我是不是太軟弱了? 答:有些人認為抑鬱症患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性格太軟弱了。其實這想法存有嚴重的誤解。抑鬱症患者可是任何人,不少意志堅定、個性剛毅的人也會得抑鬱症。即使是家庭生活正常,考試成績優異,一生平平穩穩無風無浪的人,都有機會因某些緣故而患上抑鬱症。抑鬱症好比胃潰瘍,不是意志力和道德水平可以左右的,也是可以痊癒的。
Q3:如何自行判斷是否可能患抑鬱症? 答:很簡單,做一份抑鬱自評量表或者用對照核心癥狀就可以了。抑鬱症的自評量表有很多版本,比如SDS、PHQ、CES-D和貝克量表等等都是較主流的自評量表。雖然設置的問題和側重點有所區別,但本質上大同小異。另外,對照核心癥狀也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以下一種或多種核心癥狀持續兩周以上的話,那就很有可能患上了抑鬱症:情緒低落、感受不到快樂、興趣範圍和程度大幅度縮小和減低(不一定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是比較嚴重的程度了)、精神運動性遲滯(表現為行為緩慢,生活被動、懶散,提不起勁)。
Q4:可為什麼我用這個量表測出有抑鬱症,用那個量表測就沒有? 答:這種狀況很正常。抑鬱症的癥狀本來就比較多,不同國家對抑鬱症的診斷標準也有區別,很可能你在這個國家被診斷為抑鬱症,在那個國家被診斷為正常;甚至在同一國家,不同的精神科大夫有不同的診斷結果。這是精神疾病的一大特點,醫生們靠癥狀和經驗下診斷,有較大的主觀性。可是這並不代表精神科大夫就不值得信任。相反,一旦自評發現自己可能患有抑鬱症,一定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找精神科大夫下診斷。我國《精神衛生法》規定,只有精神科執業醫師在具備相關條件的正規醫療機構環境下才能作精神障礙診斷,由其它人員或機構給你下診斷,都是違法的。這規定進一步強調了抑鬱症是一種疾病,需要經過嚴格的法定和醫學程序,不能隨便就給人套「抑鬱症」的帽子。
Q5:確診之後應該選擇怎樣的治療方式? 答:目前較主流的觀念是,藥物治療或者心理治療、或雙管齊下都可對抑鬱症進行治療,兩者各有優勢和局限。短期的心理治療,患者向專業心理治療師或諮詢師詳細講述自己的經歷包括內心的感受,而治療師和諮詢師則在相關心理學理論指導下,運用心理學技術對患者進行干預,消除其負性情緒和認知,改善患者思維和行為,改善其人際關係,舒緩甚至消除抑鬱癥狀。但對於重度抑鬱症患者,往往陷入嚴重的單向思維,甚至身體處於木僵狀態,心理治療的效果往往就不理想了。而抗抑鬱藥物甚至一些物理治療如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可有效治療嚴重的抑鬱癥狀,但缺點是有副作用,甚至有的藥物短期內會加重患者的抑鬱癥狀,而且藥效因人而異,可能需要換好幾種葯才找到合適的藥物。我個人認為,絕大部分抑鬱症的根本原因在於心理和家庭因素。所以,如果是輕度到中度的抑鬱症患者,在確診後,自身經濟條件又比較好,可以選擇水平高的心理諮詢師或者治療師進行心理干預,可不用藥。如果經濟條件略差,難以支付高額的心理干預費用,也請盡量選擇配備了心理治療人員的正規醫院。如果,病情已發展到重度抑鬱症,或者已經有自殺行為,請立馬到正規醫院精神科就醫,用藥物或者物理治療先穩定病情!換言之,治療抑鬱症不一定要吃藥,但是也不能一味排斥藥物。而且,一般來說抗抑鬱葯要服用至少兩周之後才會顯現效果,不要只吃了幾天就自行停葯,更加不要在長期服用藥物後,感覺有好轉就擅自停葯!這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一旦病情複發,這種藥物很可能對你再也沒有作用了!如果三次複發,一般精神科大夫會建議終生服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精神科大夫的指導下慢慢減少劑量。
Q6:那麼怎樣的心理諮詢比較靠譜? 答: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既能改變大腦皮層主導的認知活動又能快速改變大腦邊緣系統的條件反射的心理干預是比較有效的。以我個人從業經驗來看,最高效的心理干預是催眠,其次是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現代催眠學之父艾瑞克森曾經用2個小時徹底治癒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但是催眠較難掌握,而且催眠治療師水平參差不齊。而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則相對比較容易掌握,在改變患者認知的同時,消除潛意識層面存在的大量病理性條件反射,比較高效。我們在臨床上多將科學催眠與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整合在一起,大大提高臨床心理干預的療效。其他技術,研究證明,認知行為治療法的短期療程和人際關係治療法,都可幫助治療抑鬱。認知行為治療法可幫助患者分辨導致抑鬱的負面思想和行為,進而作出改變。認知行為治療法證實對抑鬱症很有效,亦有研究顯示,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法,複發機會比起使用抗抑鬱葯為低(Blackburn, et al. 1986)。人際關係治療法從出現問題的人際關係著手,找出導致和激化抑鬱的因素。可幫助患者改善人際交往技巧、尋求有效的溝通方法、學會適當地表達情感,並在社會和工作環境中建立合適的角色。還有家庭治療法,這種療法注重了解家庭結構及家人關係的影響,並探究家庭成員之間是否出現溝通上的誤會,分析患者在家中擔任的角色,從而尋找引致抑鬱的因素。另外,國內非常流行精神動力治療法,又稱精神分析治療。這種療法令人更了解自己的過去,從中發現自衛功能的運作,再為自己選擇最好的適應方式。然而,此療法比較低效,耗費時間長,本人不太建議。
Q7:單憑自己的意志,可以戰勝抑鬱嗎? 答:在我治療過的案例中,的確有人在輕度抑鬱症時靠自我開解和調整,短時間內治癒了抑鬱症。不過,後來又遇到重大刺激和打擊時,又複發了,而且更嚴重(所以才來找我治療)。所以,不排除輕度抑鬱症患者可以自行治癒,不過即使有幸臨床癥狀消失,也不要掉以輕心,若有可能,還是要接受深度心理干預,消除隱患。萬一在缺乏指導下自救不成,反倒令你更有挫敗感,情緒更惡化。專業的治療可令你下次再面對重大刺激和打擊時,不容易複發。早些向有關專家求助,你便不用孤軍作戰。
Q8:抑鬱症能根治嗎?會有其它什麼並發病? 答:在正確的治療下,抑鬱症是可以根治的!很多人抑鬱症患者看不到治癒的希望,最終絕望地走上自殺之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認識到,抑鬱症是可以根治的!抑鬱症引發或共病的一些其它精神疾病很多,常見的有物質濫用(如酒癮,處方葯成癮,毒癮),行為成癮(購物成癮、賭博成癮)和人格障礙等等。當然,這些精神疾病反過來也可以引發抑鬱症。如果得不到正確、科學的治療,兩者會相互影響,加重病情和病情的複雜性。
Q9:抑鬱症患者會不會有攻擊性?傷害別人? 答:近年來,國民精神狀況問題引發的社會問題和事件逐漸凸顯,不少新聞指出一些惡性案件的兇手是抑鬱症患者,卻並未透露他們是否有其它精神疾病。這令公眾對抑鬱症有很深的誤解——以為抑鬱症患者會傷害他人,嚴重時甚至會成為殺人不眨眼的惡魔。這對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極其不利!單純的抑鬱症患者只會傷害自己,不會傷害他人。從心理學角度說,患者之所以得抑鬱症,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不斷自我否定,變得越來越自卑。患者潛意識層面形成大量條件反射,陷入負性情緒驅動下的單向思維,逐漸出現很多癥狀,比如感受不到快樂、情緒低落、對本來感興趣的事物感到索然無味、萬念俱灰等等,極端情況下甚至會自殺,但一般不會殺人。如果一名抑鬱症患者主動傷害他人,往往是伴有人格障礙或人格改變(最常見的是反社會型、偏執型或衝動型)。不排除一些患有抑鬱症的血案兇手就是得了以上精神障礙。通常來說,有兩種可能性。其一,抑鬱症患者在病情發展過程中帶來人格改變,主要特徵是反社會。其二,抑鬱症跟反社會人格障礙常常是共病的關係。往往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在先,抑鬱症在後。患者通常是由於小時候遭到很多挫折,父母教育不當,導致極度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和同理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有可能變成一個人格障礙患者,而當其帶有攻擊性時,便會變成一個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他們所攻擊的對象,往往是沒有傷害過他本人的無辜者。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往往和社會難以融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打擊和挫折。正常人會在挫折中自我反省和提升,但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只會把責任推卸給他人或社會,從而越來越仇恨周邊他人和社會,導致心情越來越壓抑,患上抑鬱症。簡單而言,單純的抑鬱症患者只會傷害自己;人格改變患者傷害的往往是曾經與自己有過矛盾的人,有明確的針對性;而人格障礙患者傷害的往往是無辜者。其實,甚至一些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專家對抑鬱症併發症或共病也缺乏清晰判斷。很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就會對抑鬱症患者產生歧視,甚至恐懼,請不要再對抑鬱症患者造成這種致命的傷害了!還有一種會「攻擊」他人的抑鬱症患者。患有嚴重產後抑鬱症的女性可能會殺死自己孩子,然後再自殺。人們往往會覺得這樣的母親很殘忍,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的。得了抑鬱症的母親感到生無可戀,又擔心孩子會在她離開之後面臨很多困難、挫折,覺得把孩子留在世上對他是一種傷害,所以想把孩子一起帶離這個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產後抑鬱症的媽媽殺害孩子的是一種擴大性自殺,不是真正的他殺。
Q10:抑鬱症是否有傳染性?遺傳性? 答:抑鬱症不是傳染性疾病,但抑鬱情緒會「傳染」,就好比房間里有一個人在痛哭,房間里的其他人也會感到壓抑,甚至一起哭泣。而且,面對同一個重大打擊,有些人會得抑鬱症,有些人卻不會。為什麼?因為從最基本的認知心理學理論來說:不是外界的刺激,而是對於這些刺激的看法、觀點導致了負性情緒。懂得正確看待打擊的人,懂得及時排解負性情緒的人,不容易得抑鬱症。可如果負性情緒得不到有效排解,就容易患上抑鬱症。重大打擊只是外界誘因,並不是根本原因。至於遺傳性,研究表明抑鬱症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影響。不過,我認為很多所謂的「遺傳」,其實是原生家庭環境造成的。比如母親患有抑鬱症或其它精神疾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她巨大的影響,造成一些性格缺陷或者思維、認知的誤區,也極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如果得不到正確治療,該孩子也會同樣的對其下一代造成負面影響。所以,與其關心自己有沒有患抑鬱症的基因,還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關係是否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塑造健康三觀、化解外來壓力、預防和治癒一切精神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Q11:身邊有人患抑鬱症,我應該跟他說些什麼話?怎麼跟他相處? 答:首先要正確認識抑鬱症這種精神疾病,不歧視,不加以道德和意志力的批判。避免說一些「正確的廢話」,甚至要求患者假裝開心。比如「想開一點」、「放鬆點吧」、「不去想就沒事啦」「我也很慘啊,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你爸媽很擔心你,你就不能裝得開心點讓他們放心嗎」。諸如此類的心靈雞湯不但沒有用,還會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加重他們的負罪感和病情。應該盡量對他的心情表示了解,比如說:「可能我沒有辦法完全理解你為什麼不開心,但我看得出來你很痛苦,我會在你身邊支持你的」,並鼓勵對方尋求專業協助。如果實在不知道說什麼好,也不要強迫自己。有時候,最好的對待方式是默默陪伴和接納,如果他們想痛哭,就讓他們好好痛哭一場,說「別哭了、別傷心了」也是沒用的。
Q12:如何發現抑鬱症患者有自殺傾向? 答:如果,身邊的抑鬱症患者沒有明顯原因地,突然地變得非常開心、積極,看似病情大幅好轉的話,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這反而是要加強警惕的時候。他們很可能在計劃自殺。良好的表現恰恰就是為了使身邊人放鬆警惕,令計劃得以順利進行。當然,如果抑鬱症患者的言語中透露出比較具體的自殺計劃和步驟,也要格外留意。微笑型抑鬱症患者也有比較高的自殺傾向。這類患者因工作和形象所需,逼迫自己對外強顏歡笑。外人看來他們正能量滿滿,但其實內心深受抑鬱之苦,而且假裝開心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加重病情。這種抑鬱症隱蔽性很高,身邊人難以發現,從而錯過治療的好時機,往往等到患者不負重壓自殺身亡後,旁人才醒悟。據我經驗,公眾人物、職業女性、政府官員是微笑型抑鬱症的高危人群。
Q13:抑鬱症高發人群是哪些?是否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患抑鬱症? 答: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但由於抑鬱症往往由外部刺激誘發,所以相對而言壓力大的群體更容易患抑鬱症,比如生活長期得不到保障的人,工作壓力大的職業群體等等。女性患抑鬱症的幾率比男性的高一倍,這與她們的激素分泌和社會角色地位有關。每個月一次的「大姨媽」都會影響女性的激素分泌,情緒不穩定,更別說懷孕和生育孩子期間了。另外,在一些地區,社會地位低下所帶來的壓力也成為女性患抑鬱症的原因。
Q14:運動、參加社交活動、上興趣班會否對抑鬱症患者有幫助? 答:大量證據表明,跑步等運動對於抑鬱症患者的康復有幫助作用,但通常只適合輕中度抑鬱症或者康復期的抑鬱症患者。社交活動和上興趣班也是同理,可加強患者的社會支持體系,患者會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被認可,這也是有利於其康復的原因。可是,對於一個連起床都困難,甚至自殺願望強烈的重度抑鬱症患者來說,讓他出去運動、交新朋友,是不現實的,甚至可以說是折磨。
Q15:有沒有一些小方法可以調整失眠,改善睡眠質量? 答:大多數人對睡眠有認知誤區。目前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分為不同階段,從淺睡眠到深睡眠來回更替。在淺睡眠階段(生理睡眠期),人會感覺迷迷糊糊,但尚有意識。在這種狀態下,大腦也是能得到休息的。可是,大多數人總認為沒有進入深度睡眠就不是睡眠,整晚都在焦慮,越想睡卻越睡不著,大腦反而筋疲力盡。所以,下次失眠的時候,告訴自己要淡定,思緒放鬆,就算只是閉目養神一晚上,也並不會對改天早上的工作、學習有太大影響。這樣持續幾天,睡眠狀態慢慢就回來了。如果超過半小時仍輾轉反側,情緒不安,那還不如起來做些令自己放鬆的活動。
何日輝國內知名心理和成癮治療專家1復旦大學醫學碩士1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1中國毒理學會藥物依賴毒理專業委員會委員1《中國藥物依賴性雜誌》編委1原武警廣東總隊醫院心理科學科帶頭人兼青少年成癮治療中心主任1科學催眠師1「多維度成癮快速治療法」(又名「何氏脫癮法」)創始人1「何氏學習上癮法」創始人1成癮和抑鬱症等精神障礙人本醫療先行者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精神資糧]108顆佛珠的含義
※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以良好心態提振節後的精神氣
※精神家園 你我共建
※竇文濤和他的三個老友(2)道長的商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