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心聞快報]

教師心理健康: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2013年05月15日分類(心聞快報)來源(燕趙都市報)發布人(胡光秀)瀏覽(89)評論(0)

分享該文章複製地址   應試教育體制下面臨的巨大升學壓力、提升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焦慮、崗位奉獻與照顧家庭不能兼顧的糾結、來自同行同學的競爭性壓力……來自石市專業心理維護機構的調查顯示,教師群體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幫助教師平衡心態,不僅關係著教師群體的工作、生活狀態,更直接關係到教師們以什麼樣的心態教書育人。  調查:教師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3月14日-29日,石家莊市未成年人心理維護中心主任馬宏偉針對石家莊市一中、二中、十五中、二十四中以及河北師大附中34位一線班主任教師進行了走訪,結果顯示,因為共性或個性原因,不少教師都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其實,這次走訪前我就已經有了這樣的感覺,出現心理問題的絕對不僅僅是這些接受教育的中小學生,教師這一教書育人的群體也同樣因為各種原因被心理問題困擾。」馬宏偉告訴記者,自2007年石家莊市未成年人心理維護中心成立以來,前來接受心理輔導的人數一直處於上升狀態,這其中,接受輔導的教師數量同樣是逐年遞增,「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統計數字,但是,從我們的工作量就能看出來,我以前進行疏導的老師可能一周不到十個人,現在一周都得十幾個吧。目前,一線老師們的心理問題亟待關注,而且越早關注越能讓老師、學生受益。」  分析:這些問題你注意了嗎?  採訪中,馬宏偉主任也針對這次調查以及近些年的疏導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就教師們遇到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了指導。  問題一:高考指揮棒下的教學成績壓力  案例:某高三語文教師,在新年第一次摸底考試之後,感覺身體腫脹,持續的疲勞,失眠,階段性的高度興奮,之後抑鬱。興奮的時候飯量很大,抑鬱時幾天不吃飯也不覺得餓,有時候看起來很有激情地工作,但很容易發火,易搶話。醫院檢查身體沒病,建議休息。對於班級成績一直穩列於學校前茅的她來說,有信心送出一定比例的大學生,獲取比往屆人數更多的優秀學生,但面對無法平衡的心態,她自己也十分苦惱。  建議:「走訪中,老師們普遍表示只要高考成績考核的制度存在,就存在高考壓力。它既是教學動力,也是教師高度焦慮的主要來源,每月的考試、盯班很疲倦,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甚至有些高三班主任只能休息半天。」馬宏偉告訴記者,像這位老師遇到的就是典型的應激反應,也可以認為是考前焦慮。通過交談得知,一向成績優秀的標兵式人物,更容易在內心中確定自己在高三成績排行榜的位置,並以此作為目標保持或超越,這是一種良性的動力,但同時也有可能會產生失去這個位置的擔憂。這位教師的身心反應,與高三教師明裡排行、暗裡競爭的現象有很大關係。而且有些學校因為一個學科的成績會影響全體班級帶課教師的獎金,也會成為一個影響因素。如何化解這種焦慮?一是將「焦慮」轉化為「責任性的關注」,提高了責任心與關注度。二是將焦慮程度指標化,即將焦慮與工作事務和現象掛鉤,建立條件反射,將內心的焦慮外化、現象化、事務化、情節化。三是將隱憂明確,將暗裡的競爭變成公開的競爭,並將競爭目標、手段、方法、頻次等具體化,公開化。四是增加心理彈性,即把高度緊張的教學生活中摻入興奮、幽默、好奇、放鬆等因素。五是建議不要做過多的放鬆,因為過多的放鬆可能會泄掉緊張複習帶來的高度集中狀態而影響成績發揮,但可以將放鬆的感受與意念,混入緊張焦慮之中,以提高應對的有效性。  問題二:來自家庭的壓力  走訪中,馬宏偉表示自己聽到不少老師反映從高中二年級開始,尤其是高三年級每天兩點一線的工作,幾乎全部花在學校,老人生病不敢請假,孩子接不了只能請保姆或者長輩帶著,當孩子出現某種特殊問題時,對教師造成的悔恨和內疚很深。此外,住房貸款的壓力是年輕教師的另一個負擔。  案例:邱老師是一位重點中學的高二班主任,女兒三歲,更多時候是婆婆幫著帶。每天早晨在孩子起床前就到學校,一天不見孩子,晚間能夠和孩子一起玩兒,但是身體的疲憊很影響自己與女兒的溝通質量。因為每天都會有大量的作業要批改,所以總會出現矛盾,想多帶孩子,可作業如山又不能不批;想多批些作業,又減少了跟孩子交流的時間,親情被忽視,很內疚。作為教師,自己非常清楚幼兒期間母親與孩子的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健康基礎的建立,關係到孩子與長輩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雖然丈夫和公婆都很理解,她自己對崗位上的奉獻也是無怨無悔,但內疚帶來的影響讓她無法完全杜絕在學生管理中出現。  建議:一是設立與孩子交流、溝通與玩耍的「專屬時光」,增加並提高這個專區的情感密度與活動質量。這種高質量的陪伴,會幫助媽媽與孩子建立「純度」極高的情感關係,並內化形成穩定的關係模式。二是建立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目標與任務。比如共同目標是為了家庭好呀、有更多的愛呀,然後父母和孩子分工,媽媽負責白天教學生、晚上拿一個單獨的時間批改作業,爸爸負責在媽媽批改作業的時候陪孩子玩兒,白天孩子負責快樂———製造快樂和享受快樂,然後晚間跟爸爸媽媽分享等。三是偶爾請孩子幫助自己給某一位或幾位學生「批改作業」,用遊戲或活動的方式討論怎樣給某種學生寫批評,讓孩子漸漸認同媽媽的工作性質,並「貢獻智慧」。四是在與學生的交往中適當分享自己與孩子的「小故事」,讓學生體會到「有情感的教師」,也幫助激活學生內在的情感生活,建立信任的師生關係。  問題三:提升教學思想與手段的壓力  受訪教師反映,從師範畢業後,儘管也能受到一些崗位培訓,但相比於工作崗位和職業道德的要求,還是感覺高質量的培訓不夠,走出去開闊眼界的機會不多,那種在教育教學理論、技巧上的「解剖麻雀」式的可操作性培訓更是供不應求。感覺「越來越不了解現在的學生了」,靠經驗帶學生越來越感覺到困難。能夠聽好課,簡直是奢求。  案例:高一數學班主任齊老師,年過不惑,已經教過近二十年書,近期越來越感到與學生「代溝」很深,學生對現代設備的「潮」與流行語言的使用,常常令自己不明所以,常被學生笑話「OUT」。自己求學時代的價值觀、世界觀,與當代高中生的觀念產生了強烈的矛盾、甚至衝突,有時格格不入,自己很痛苦。  建議:一是找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做諮詢,去了解自己曾經的價值觀帶給自己成就、成功的同時,也限制了自己思想發展,理解這種痛苦的來源是自己對理想教育的忠誠與責任,理解那種理想化的教育來自於幾十年前自己對教師的崇敬與感激。思考這個理想化的教師境界也許從來沒有更新、發展過,形成了自己用外在發展的事物去適應內在規則標準的現象,以致產生了內心的衝突。二是建議老師讀一些寓言或者神話類的故事,拓展、豐富並鬆動內在的思維規則,允許新生事物出現。三是站在心理學的角度,透視學生問題所折射出來的社會或家庭問題,尋找人格與社會更深層次的根源性需求。四、堅信自己對教育的忠誠與人性的維護是正確的,需要調整的是手段與技術,學習一些現代化的技術和信息是必要的。五是允許自己「再年輕一次」———在潛意識中接受自己可以變化,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  問題四:面對家庭、媒體與社會高期待的壓力  少數家長對教師行為的監管、指責,使得教師不敢、不能也不願意管理某些問題學生,但是問題學生對其他學生的不良影響又使得教師頭痛。媒體、社會對教師行為與形象的高期待,使得教師愈加謹小慎微,有些教師甚至無奈表示「不幹活才是安全的」。  案例:周老師是高一班主任,教語文。他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教育或轉化問題學生。某學生家境豐厚,衣食富足,體現在學生身上是———他是全班物質生活的領航者。父母分居,情感不合,一個月也見不到父親一次,長期跟媽媽一起生活,媽媽很嬌寵他。高一下半學期開始談戀愛,高二時女生「移情別戀」,該學生便在本校頻繁換女朋友,老師談話時態度良好,但不幾天就故態復萌。老師請家長帶孩子回家反省,孩子在家給班裡其他女生或男生聯絡頻繁,致使班級紀律與學習氛圍大受影響。家長與老師發生衝突,指責老師教學不力,害了孩子,用媒體曝光威脅學校和老師。  建議:一、邀請有經驗的班主任和心理老師會診,根據這種情況開一次或幾次主題班會,直接把問題返還給「問題製造者」,從問題尋找資源,重新建構班級規則與秩序。二、學生的問題是家庭關係紊亂的外化,建議家庭做家庭諮詢,尤其是母親情感失衡後,兒子無意識中在客觀上成為丈夫的角色替代,這個關係可能會成為青春期孩子的衝突———既希望與母親情感親密,又逃避這種令人窒息的密度。三、媒體或家庭認為家庭把孩子交給了老師、交給了學校,學生成為這個樣子,老師和學校應該負責任,甚至威脅老師,是因為這個家庭或者這位母親經歷了被情感拋棄之後,又在面臨著被長大兒子「拋棄」的險境,內心中希望讓兒子留在身邊,可是現實中又知道兒子註定會長大成人離開自己,這種分離焦慮引發的被拋棄的恐懼,是這位母親面對的。把問題推向老師或者學校,可以認為是希望老師挽救自己家庭的「反向形成」,實質上是希望學校把責任擔起來,同時幫助自己把問題解決掉,恢復生活與心理的平衡。三是儘可能地區分母親與兒子的距離、邊界,限制生活經費的使用,讓兒子回歸學校,媽媽回歸家庭或工作,重新尋找和建立個人價值空間。四是建議老師學習並召開案例研討會,詳細解析學生心理成因,解析特殊成長階段家庭的問題,以期解決同質性問題。除了上述四個方面之外,校園安全事故壓力對老師們來說也已成為比盯班更加令人焦慮的問題,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生命安全的問題,直接造成心理創傷。身邊教師或學生出現人員傷亡或暴力事件,對教師的打擊很大,有些教師半年都緩不過來,總覺得後怕,甚至有人想離開教師隊伍。在馬宏偉看來,上述幾方面問題雖然不能涵蓋老師們遭遇的所有心理問題,但是相信這幾方面問題、建議可以給大多數老師提供一些參考。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超准心理測試:4種嘴唇選一個,測出你的富貴命指數!
【心理發展】寶寶大小便那些事兒
今日心理:兩人若要長廝守,緩歌慢舞情到濃
感官在性心理中的作用

TAG:心理健康 | 健康 | 心理 | 教師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