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模式影響利潤創收(上篇)
3 人贊了文章
商業社會人人關注商業模式創新,但實際成效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問題在於,創新者過度關注所謂模式本身,拍腦袋、玩概念的痕迹濃厚。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一種由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商業行為。公司的基本使命與存在價值是創造利潤。基於創造持續增長的公司利潤的戰略初衷,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商業模式。從狹義角度講,公司利潤模式即為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創新失敗者或公司經營不順者往往因忽略了公司利潤模式而陷入流動性陷阱,即日常經營不賺錢而股東卻要為追求創新持續投入。為了迴避這種情況出現,一些行業出現了商業模式混搭現象,美容、理髮和健身這三個行業就是典型代表。實踐證明,混搭的商業模式形似而神不似,終究無法成為一個偉大的行業。那裡,只有小公司。
致命的混搭模式健身行業通行的商業模式是:第一步,健身俱樂部租一個場地,購買一些健身設備,就可以開一家健身俱樂部。第二步,制定一個較高的健身項目零售價格,然後再推出具有很大價格優惠的會員卡,通過銷售會員卡形成經營預收款。
預收款是健身俱樂部的生命線。從財務角度看,預收款的首要用途是支付房租等固定經營開支(固定成本),其次是支付水電、工資等可變經營開支(可變成本)。當一個財務期內的預收款收入多於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經營開支時,健身俱樂部就賺錢了,也就是利潤。反之,如果入不敷出股東就得追加投入以抵補費用開支。只要這種寅吃卯糧的收入與現金流循環能夠繼續,一家健身俱樂部就可能存續。即使不賺錢,收支平衡也可以保證俱樂部不必急於關門。
這是一種商業假象,其所隱藏的風險是,如果一傢俱樂部在某個時期加大會員卡銷售折扣力度,會員需要注意了,它或許是遇到了現金流困難。就是說,一旦預收款低於預期,現金流出現問題,健身俱樂部會立刻關門。這時,對於股東來說,把全部健身器材扔了逃之夭夭是最明智的選擇。
健身行業在重複房地產行業的利潤模式。健身俱樂部發放會員卡,事實上是將健身權利賣給會員,如同房屋產權。由於單一健身俱樂部場地面積有限,俱樂部股東就需要通過發展連鎖店來實現更大的收入和利潤。投資從哪裡來?必然是從一家店拆藉資金租場地、買器材是最經濟的擴張方式,如此又形成一個商業循環。然而,這是危險的擴張。當會員預付款不足以支付成本開支時,健身連鎖店之間就會形成反覆的資金拆借,可能導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出現。
一些健身俱樂部會提供教練服務,看起來這與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模式略有不同,因為提供教練服務是要收費的。其實,從財務角度看,健身教練甚至與看房班車並無二異。首先,會員到俱樂部健身的首要需求是器材,如跑步機、動感單車、游泳池等。教練的作用是讓會員更加高效的利用器材以達到健身目地。沒有教練,會員一樣可以健身。其次,場地和器材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種相對固定的投資與成本,與健身俱樂部的收入存在直接關係。健身教練甚至可以不算成本,他們是一種自由職業者,"租用"健身俱樂部的場地自己實現創收。這樣講,如果一家健身俱樂部必須依靠教練來實現收入和利潤,那麼它的投資回報率則必然是最低的。
儘管分析認為,健身行業複製了房地產行業的利潤模式,但健身俱樂部為什麼不會像地產商那樣富甲天下呢?想想看,地產商的絕技是拿銷售預期"綁架"了銀行。只要宏觀經濟向好,居民收入提高,房地產開發就是一項有利可圖的事情。這樣,對於現金流的利用動力同樣來自銀行。銀行甚至願意主動貸款給地產商和房貸客戶--地產商欠錢做事反而有人追捧。健身俱樂部則不同,銷售預期取決於居民收入,更取決於人們對於健身的態度。顯然,這不是一個由(剛性)消費者需求驅動的市場,存在很大變數。這種情況下,健身俱樂部只能靠營銷策略來"綁架"消費者態度,從而誘使其購買會員卡。一家店可以,但規模大至一個城市或社區的需求能力時,健身俱樂部必然出現增長乏力。致命的是,健身行業如此簡單的商業模式會產生激烈的競爭,一旦價格戰開始,這個行業最大的損失是預收款能力和服務能力。而在房地產行業,價格戰是不足以對競爭對手產生致命衝擊的,因為供求關係並不僅僅由開發商和購買者決定,也取決於銀行的信貸支持力度和貸款資金成本。簡康運動智能化健身房加盟品牌
推薦閱讀:
※淺析趣頭條的商業模式:快速增長和裂變
※上市券商凈利總額環增七成 制度創新構建券業盈利模式·每日商報
※全產業鏈商業模式與平台戰略。
※最難的功夫---長線持股波段操作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