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美語石家莊:廢掉孩子有多容易?
1 人贊了文章
聽話!
誇孩子「聽話」,是不是就對孩子好呢?
並不是。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的研究發現:
太過泛濫、隨意地稱讚孩子「聰明」、「聽話」等寬泛的特點,反而會讓這些優點,變成孩子的包袱。
孩子會把他的成功,都歸功於這些特點,從而否認他自身的努力。在現實里,為了不丟掉這些個優點,他會用更簡單、更舒服的方式來達成目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舒適區」。
關於「舒適區」,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人是怎麼廢掉的?
最高贊的幾個答案,無一不指向:
人處於「舒適區」中,會沉溺於「容易獲得成就感」的事情。如果以後發現,短期的努力,無法帶來超額的回報,就會輕易放棄努力。
我管這種隨便誇孩子,最終讓孩子「聽話」的方式,叫做「習得性聽話」。在父母的強化練習下,孩子學會了這種「習得性聽話」。往後,他就只願意按照父母樂意的方法去做,保證自己能夠繼續保持「聽話」的狀態。
這樣一來,人生的路已經被堵死了。
兒童時期是最有創造力的時候,如果這時都不突破舒適區,以後就更難了。
很多人一輩子,就是這樣廢掉的。
所以說,要廢掉一個孩子有多容易呢?要他聽話就可以了。
當然,我們不能讓孩子毀在我們手上。不教他們聽話,那我們用什麼教呢?又該避開哪些雷區呢?
1、教孩子,需要更多元化的價值觀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決定孩子成長方向的,往往是父母世界觀、價值觀的多元性。
如果父母是單一的價值觀,也就是,認準了一個問題的對錯,放到哪裡都用同一套想法。把自己的對錯往孩子身上套,把以前的觀念往現代生活上套。
父母以單一的價值觀,去看待、教育孩子,並不一定符合孩子的個性、氣質,也有可能和孩子的成長階段相矛盾。
說個很經典的例子,愛迪生小時候就被當成是「懶蟲」,認為他笨。
然而,在深層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創造性退化」,善於從事創造活動的人,有時候會發獃,沉溺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但這不妨礙他們有精彩的創意。
旁人覺得愛迪生很笨,只是他們從常規的學校學習的角度去看的。愛迪生的母親卻發現了孩子的創造力,並不斷鼓勵他的創造精神。後來,我們都知道,愛迪生一生的發明,一共有1300多種。
如果愛迪生的母親,也用「成績好才是聽話」這種單一的價值觀來衡量孩子,用打罵去糾正他。那世界上就少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
所以,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就說:「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單一的價值觀,只會抹殺孩子的天賦,我們需要更多元的角度看待孩子。當我們覺得孩子不夠「聽話」時,不妨換種思路:
他這樣真的是不對的嗎?
她這樣做有沒有對她成長有利的價值呢?
他不調皮聽話,是不是因為我自己弄錯了什麼呢?
…
當我們以更多元化的價值觀去看待孩子,我們會發現孩子身上,原來有數不清的閃光點。
2、沒有孩子一定是不聽話的,不要分類貼標籤
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孩子委屈巴巴地,「我沒有不聽話!」
父母指著孩子罵,「你還敢頂嘴?你這樣就是不聽話!」
就是這樣,孩子不如父母的意,就給他歸到「頂嘴」、「不聽話」這一類裡面去,給他貼上標籤。這其實是一種「偷懶」的做法。
為什麼呢?
前面說到,父母是一種最需要走心的職業,因為當父母需要留心很多細節,要深入地考慮孩子的內心。而隨意地貼標籤、歸類,往往就只關心了孩子的表面特徵,卻把孩子的細節和個性模糊處理掉了。
然後,就把孩子當成「不聽話」這一類去理解。比起繁瑣地考慮孩子的方方面面,要簡單得多了。
然而,這樣偷懶是教不好孩子的。一個分類的方法,也許放到誰家孩子身上都能用。但我們畢竟是教自己的孩子,他們是獨一無二的,誰想自己孩子跟別人家一樣呢?
為了避免偷懶,我們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為什麼?還有嗎?真的嗎?
比如,
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看到孩子這麼做了,還有什麼是我沒看見的?
這個行為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嗎?
…
像這樣,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走進孩子內心世界,我們才不會變成不懂孩子的父母,才能夠用最適合孩子的方式,幫助他們成長。
人都是有偏見,有盲區的,或許有的人可以一輩子保留他的偏見,對真相視而不見。
但當父母不可以,畢竟,孩子來到這世上,他們只能先仰賴父母,才能獲得成長的力量。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父母都是滿滿的偏見,孩子又怎麼長得正呢?
3、不要誇孩子「聽話」
不誇孩子聽話,我們又該誇他們什麼呢?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發現,表揚方式使用女性思維時,更為有效。
特點在於:具體、有細節、有針對性,而不盲目寬泛;注重當下和過程,而不僅僅關注結果。
比如,孩子拼好了一小塊拼圖,或是看圖找出了幾個不同,就表揚他:「這兩個地方特別像,寶寶一下就看出來了,太細心了。」
誇這些小地方,孩子往往會更開心。有時候誇到了孩子的「痛點」,他們甚至會開心得蹦起來。
孩子每完成一件東西時,要經歷很多困難。克服困難的這個過程,是他們成就感的來源。當我們關注這個過程,並給予表揚時,成就感就會成倍增長。
這樣的認可,會讓孩子繼續堅持「克服困難-獲得成就」的這種路線。形成良性循環,就不會拘泥於那些寬泛的特點,從而走出「聽話」的舒適區,邁向更廣闊的人生。
我們都不希望,我們的孩子,變成和其他孩子一樣,從一個模子出來,毫無個性,只知聽話。
我們都希望,我們給孩子的愛,是獨一無二的。這份愛,會讓他成長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哪怕在茫茫人海中,我們都可以驕傲地告訴別人:
你看,那顆閃亮著的星,就是我的孩子。
推薦閱讀:
※實驗室●基礎篇 你應該知道的質粒那些事兒
※生物信息百Jia軟體(三):Muscle
※【吃貨漲姿勢】最刮油的水果竟是它?分分鐘吃掉你的肥肉
※小蝌蚪在各種環境下能存活多久?
※一天內造出基因成真!新技術可精確「書寫」DNA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