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387萬美元的家庭教育三板斧,你真的會用嗎?

價值387萬美元的家庭教育三板斧,你真的會用嗎?

1 人贊了文章

《說唐全傳》中有個著名的大將軍叫程咬金,他平時用一對板斧為武器,武藝不太好,有一天在夢中得高僧點撥,學會了三招。雖然只有三招,但威力還是挺強大的,在打仗中遇到不是特彆強的對手,屢屢奏效。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有這樣三板斧,是關鍵時刻可以事半功倍的絕招。到底是哪三板斧?還要先從一位心理學家說起。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做了一項長達數十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我們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關鍵因素是我們在追求目標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2017年,卡羅爾因這一研究發現獲得「一丹教育研究獎」,獎金是3000萬港元(約合387萬美元)。

思維模式是什麼概念?又怎樣影響了成功?家庭教育的三板斧又跟思維模式有什麼關係呢?卡羅爾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給出了詳細的解答。《終身成長》10年來一直是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書之一,累計印刷180萬冊,比爾·蓋茨曾撰文推薦,毫不誇張地說,這本書影響了美國校園教育的創新理念。

卡羅爾在《終身成長》中指出,人和人之間的不同歸根結底是由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造成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在對智力和能力的認知、對努力的看法、遇到挫折和挑戰時的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

固定型思維模式

1、智力和能力是固定不變的;

2、一次失敗就是永久性的,不會從失敗中學習;

3、不認可努力,認為只有有缺陷的人才需要努力。

成長型思維模式

1. 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提高的

2. 失敗的行為不能說明自己是失敗者,注重從中吸取經驗;

3. 天才也需要努力,努力才能激發能力。


兩種思維方式在商業、體育、教育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並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可以讓孩子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能力是可以不斷提高的,從而把關注點放在努力和成長的過程上,並因此獲得樂趣。

作為父母,把成長型思維傳授給孩子,關鍵是通過三大關鍵行為體現:誇孩子的方法、面對失敗、營造成長型的家庭氛圍——也就是家庭教育中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誇孩子

卡羅爾和同事們曾經指導了一項實驗,參與者是幾百名學生,首先她們讓學生們完成10道比較難的智商測試題,然後用兩種方式讚揚學生們:「你真聰明」和「你真努力」。實驗發現,被經常誇「你真聰明」的學生,在之後的學習中會傾向於選擇簡單的學習任務,迴避困難任務,特別在意考試名次。而被讚揚「你真努力」的學生們更願意挑戰有難度的任務,並且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

由此可見,對能力的誇獎讓學生們陷入了固定型思維模式,隨之而來的行為也帶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特徵:迴避困難,拒絕挑戰,害怕在失敗中暴露自己不夠聰明。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誇孩子聰明,「又考了100分,你真聰明啊!」誇聰明,是對智力做出評價。無形中也在給孩子傳遞「智力是天生的」,長此以往,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是靠天生聰明得來的,如果考不好就再也不聰明了,在遇到困難時,對自己產生懷疑,害怕挑戰難題。

難道孩子成績好,表現佳,就忍住不誇了嗎?當然不是。

更好的做法是誇獎孩子的努力過程,強調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嘗試、學習和堅持才取得了好成績。「你為了解這個數學題,嘗試了好幾種方法,終於找到解題方法了!」

這種誇獎方法好在哪裡?關鍵是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技能和好成績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變的。這樣孩子更願意接受挑戰,嘗試更難的項目。


第二板斧:面對失敗

9歲的伊麗莎白練體操有段時間了,她第一次參加體操運動會,充滿了期待,認為憑藉自己的水平肯定可以拿獎,在比賽前,雖然有點緊張,她已經開始想像把獎牌掛在哪裡了。遺憾的是,儘管伊麗莎白表現很好,但其他女孩表現更好,她輸掉了比賽,很沮喪。

如果你是伊麗莎白的爸媽,你打算跟她說什麼?

孩子,你是最棒的!/裁判不公平/輸了就輸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下一次肯定能贏......

這應該是我們經常想到的安慰孩子的方式吧。

如果我們按照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方式來分析,就會發現這幾種安慰都不太合適。

孩子,你是最棒的!——都輸了,還是最棒的?

裁判不公平——責備他人,孩子以後會不會遇到失敗就怪別人?

輸了就輸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失敗了,就為自己開脫,說事情本身不重要,那什麼才是重要的?

下一次肯定能贏——為什麼這次表現好沒贏,下次就能贏?

懂得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家長會這樣溝通:孩子,我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你表現的很好,但沒贏,肯定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並沒有付出100%的努力,其他人練習時間更長,比你更努力,下一次你要付出更多努力才會贏得比賽。

伊麗莎白聽了爸爸的話,花更多時間訓練,後來在一次比賽中,她在80人中贏得了5個獎牌。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孩子失敗了,沒有做好,最有效的批評不是一味責怪孩子沒做好,或者淡化失敗,或者責怪別人,最好的方式是提供建設性的反饋。

建設性的反饋就是告訴孩子為什麼會失敗,怎樣可以彌補,向孩子傳遞「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提高的」這樣一種信息。

《奇葩說》的節目中報道了一個2000年出生的女孩於木汁,初中時是個學渣,被老師當著很多人的面說是廢物,這輩子只能靠父母養著了。於木汁想我學習成績不好,就干點別的吧,她嘗試過很多工作,都失敗了。幸運的是於木汁有個好媽媽,媽媽鼓勵於木汁說,你不是從小喜歡看書寫文章嗎,那就在網上寫吧。於是於木汁開始運營微信公眾號,寫出了多篇爆款文章,月入10萬,成功逆襲。

失敗一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給孩子貼上失敗者的標籤,認為孩子失敗了就不再才華橫溢,不再為家人增光,儼然把一次失敗行為和失敗者的身份划上等號。善於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會把孩子的失敗當成一個需要面對、解決,並能從中學習的問題。


第三板斧:營造成長型的家庭氛圍

記得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園長告訴我,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要花點時間問問孩子:你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什麼?有沒有交到新朋友?發生了什麼事,你是怎麼解決的?也許這是園長對每個家長善意的叮囑,我一直銘記在心。在讀過《終身成長》這本書後,我才醒悟,這樣的對話內容,和孩子討論自己的努力、方法、挫折,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在《終身成長》中提出: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們認為,他們的父母總是評判他們,孩子覺得自己的個人能力無時無刻都在被人衡量。在這種家庭氛圍中,很難讓孩子培養出成長型思維。

在晨跑時我認識了一位朋友,她是幼教集團的管理者,她說自己對畫畫不感興趣,但她的女兒從小就喜歡畫畫,堅持學了幾年,積累了很多畫作,有望出版畫冊。我問她:孩子畫畫的時候,你是不是很少批評她?她說,是這樣的,因為我自己不懂畫畫,孩子有興趣畫,我都會鼓勵她,慢慢地就堅持下來了。

這就是典型的關注成長的家庭氛圍,不去評判孩子,而是在必要時刻提供幫助和教導。


儘管卡羅爾的研究發現價值387萬美元,但並不意味著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解決所有人生問題,也不能說明孩子可以做任何一切想做的事。成長型思維模式是改變的起點,我們首先要想清楚,哪些事的改變才更有價值。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過: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成長型思維模式就是一種堅強的信念。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的行為時刻都在傳遞這樣的信念:誇獎孩子為目標付出的努力、幫助孩子從失敗和挫折中學習經驗、營造關注成長的家庭氛圍,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的孩子:你的潛能是無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件特別酷、特別有挑戰的事,只要不斷從挑戰中成長,你一定會有更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

「創客」需要怎樣的教育
美國窮人如何獲得高等教育
隔代教育危害這麼多?別讓老父母幫你帶孩子了
中國的孩子怎麼教育
教育,唯有潛心向前

TAG:教育 | 思維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