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流星雨」?價格可能貴出天際!
來自專欄科技奇趣31 人贊了文章
ALE是一家日本初創公司,從2016年開始,這家公司就在研究一個大膽的想法:讓流星雨成為一種可以按需定製的消費體驗,簡單來說,就是「人造流星雨」。
那麼這個點子真的靠譜嗎?
嗯,先看看天然的流星雨是如何形成的。
在廣袤的星際空間里,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宇宙碎屑,它們也被稱為流星體(meteoroid)。當這些碎片過於靠近地球(或其他行星)時,便會被對應的引力「拽入」大氣層,並以極高的行進速度快速墜落(通常會大於20 km/s)。在氣動力加熱(aerodynamic heating)的影響下,這些流星體與大氣分子發生摩擦,而後燃燒、併產生肉眼可見的短暫光跡。這,便是我們熟知的流星。(詳情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teoroid)
而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刻,會有一大波流星體同時墜入大氣層(比如地球和彗星擦邊邂逅時),這種情況下便出現了極富浪漫氣質的流星雨。
如此看來,人為炮製一場流星雨似乎並不困難:如果我們用人造碎屑代替天然流星體,讓其從大氣層中穿過,是否也有望收穫「異曲同工之妙」?回顧ALE公司當年發布的Demo,思路與之類似:通過發射載有「人造碎屑」的微型衛星,來模擬meteor shower:
https://www.zhihu.com/video/1006200141090365440不過,儘管過去兩年里ALE公司的「人造流星雨計劃」時不時的會佔據下新聞網站的科技版面,但總體發射計劃貌似卻在延期。而最近的一條動態,又讓人覺得未來可期。
據《日本時報》7月19日報道,目前ALE公司正處於微型衛星研發的最後階段,第一顆衛星將於2019年3月搭載日本國家航天局發射的火箭完成升空,第二顆衛星會在明年年中通過私人火箭運載發射。每顆衛星的使用壽命是2年,有效載荷為400粒小球(一種來自ALE的「魔術球」,使用的是被嚴格保密的化學配方,可以在穿過大氣層時發出光亮,據說還能選色號),可滿足20~30場「人造流星雨」的消耗量。
如果諸事順利的話,ALE的兩顆衛星會在2020年2月之前實現繞地運行,而世界上第一場人工流星雨,會在那年春季末,綻放在廣島的夜空。
ALE公司的首席執行官Lena Okajami表示:「我們在太空儲存了一批流星雨,並且可以將服務配送給世界各地的有需人士。是的,我們的服務目標是全世界。」因為這些衛星支持預編程,所以投放「流星雨小球」的地點、速度及方向都是可以定製的,甚至在「光污染重災區」,也不會影響觀賞。
不過,時至今日,ALE都未明確透露過點播一場「流星雨」的具體花費。據悉,單就這兩顆衛星的研發、生產、發射和運營等,成本便已高達2000萬美元,如果這些投入總計可以支持40~60場「流星雨」的話,那麼單場的最低花費就是.....
嗯,想想就好。
參考素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teor_shower
https://gotrax.com/news/what-is-a-shooting-star/
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18/07/19/national/shooting-stars-demand-tokyo-based-start-plans-2020-meteor-shower/#.W1WI73ag82x ?
WTT資訊-最新科技資訊,實時網安信息歡迎關注我們:
@W-Pwn
推薦閱讀:
※黑科技MR震撼來襲,業界三觀再度刷新
※檢務黑科技 辦案新利器
※雙11不剁手,聰明的餐飲人都在用「黑盒子」撈錢!
※今年最in的喝水方式是什麼?朋友,來幹了這個球!
※現在黑科技滿天飛,iphone6s還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