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主管:理念、知識更新與能力提升

財務主管:理念、知識更新與能力提升

本文所稱的「財會主管」,是指在企業和公共組織工作的會計主管、內審主管、信用分析和融資主管、成本主管、預算主管、投資主管、稅務主管,以及總會計師、總審計師、首席財務官(CFO)等。

我在平時與校友、學生或學員、朋友們的溝通、交流中發現,不少財務主管在職業發展上不夠順利,晉陞速度慢,甚至工作多年仍在原地踏步……

我總結他們在職業發展上不夠順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思維上存在問題;二是理念落後於時代;三是能力不能滿足更高職位的需求。

例如:

很多校友專業能力(technical skill)尚可,但與人打交道的能力(interpersonal skill or human skill)、分析決策能力(conceptual skill)相對較弱。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在校學習成績好的人,職業發展不一定順利;課程學習成績一般,但很活躍、很善於與別人溝通,參加相關組織、富有團隊精神的人,職業發展都很不錯。

正好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培訓中心組織了一個培訓班,邀請我去講一天課,給的題目是《財務主管:理念、知識更新與能力提升》。我準備與大家討論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 新思維與新理念

關於思維、理念更新的重要性,我用「研究與開發」(以下簡稱「R&D」)為例來闡述一下。

相當一部分財務主管只是關注R&D支出如何進行會計處理(費用化還是資本化處理?)。

當R&D支出符合確認條件(標準)時,我們就在表內確認為「開發支出」或「無形資產」項目,在期末再進行減值測試,看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是否需要計提減值準備;不符合確認條件的,我們就在表外(附註)作適當披露。

如果你認為一名財務主管只需要掌握這些就可以了,那你就是典型的「會計思維」。

「管理思維」是什麼?

企業管理者更關注「研究與開發」項目的風險管理。管理者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總是在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在企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預算中,我們如何根據戰略需要,分清輕重緩急,計劃好R&D項目?

如何激勵企業的科研和開發人員努力工作,更快、更好地完成R&D項目,實現項目目標?

如何優化R&D項目的管理流程?管理好項目風險?

……

如果你不知道管理者最關心的什麼?那你在進行財務分析(或預算執行情況分析、經營活動分析)時,就不可能說到管理者的「痛點」上。

企業家(公司創業者、董事會主席、CEO等)的思維又是什麼?

企業家們最關注的是公司發展的方向、發展戰略,關注的是公司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持續的競爭優勢。

企業家們要做的重大決策是:

「賭」(R&D)什麼?

「下多大的賭注」(R&D支出在銷售收入中佔比多少)?據相關報道,華為R&D支出占收入13%左右,而聯想集團不足2%,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領導者的經營風格和冒險精神。

勝算幾何?

如果你是公司的CFO,在相關的分析報告中,想不到這些,不談這些,提不出這些方面的相關判斷和建議,你如何贏得公司老闆和CEO的信任?

阿里巴巴的二號人物、原公司CFO蔡崇信就說,優秀CFO職責之一就是幫助CEO下決心,拿著大籌碼去下注未來。

關於思維與理念,我將就以下幾個問題和大家共同探討。

什麼是思維?傳統思維存在哪些缺陷?為什麼要堅持「批判性思維」?

搞企業能不能聽經濟學家的?(例,實務中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錯誤認識)

馬雲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當CEO?有沒有道理?

員工第一,還是股東至上?(例,許小年、張維迎、馬雲的觀點分析)

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是什麼?利潤、EVA增長,還是價值最大?( 這裡的價值是什麼價值?價值最大化又是什麼含義?)

努力迴避風險、減少風險?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確定性、風險與機遇是什麼關係?風險如何管理?)

免費的商業模式是否行得通?(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有沒有可能?)

現金為王?還是要保持財務彈性? (例,萬科與樂視)

……

2 能力提升與職業發展

關於財務主管的能力框架,這裡簡要地歸納一下:

哈佛大學教授Robert L.Katz在1955年就提出「管理技能」理論,對管理界的影響既深刻又久遠。

Katz教授認為:作為一名管理者必須具備三種能力:技術能力、人際能力(humanskill)和概念能力(Conceptual skill)。

不同階層的管理者,需要的能力也不同。

基層主管,最需要「技術能力」,通過對業務的了解來完成任務。

中層主管,在日常工作中與人互動、溝通,建立合作關係等,最需要出色的「人際能力」。

高層主管,技術能力所佔工作的比重大幅降低,抽象思考、分析判斷所代表的「概念能力」最為重要。

無論是基層、中層還是高層主管,都必須具備上述三種能力,才能夠成功扮演領導角色。

所以,管理者需要了解不同職位所需的能力比重,隨著職位的升遷與調整,要及時培育和發展相應管理能力。

基層和中層財務主管在職業發展中存在的一個通病:就是過於看重技術能力(technical skill),過於看重實務操作(會做是一回事,做好是另一回事)。站得不高、看得不遠,與上司和老闆想不到一起。

所以,工作得不到上司(CFO、總會計師、總審計司等)和CEO、董事長等的認可,職業發展之路很不順暢。

例如,我有一位校友,分配到一家銀行工作後,表現出色,薪酬上升很快,但職位老是上不去。

他自己認真分析後,找出兩個主要的原因:

一是領導老誇他專業能力強,找不到接替他工作的合適人選;

二是他在溝通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上花費精力不夠,當有展示才能的機會時,往往把握不住。

英國管理會計師協會(CIMA)2014年發布的「CGMA能力框架」報告中,將管理會計師的能力分為了四大類:技術能力、商務能力、人際能力和領導能力。

並且,CIMA還將各種能力分成四個層次:基礎(Foundational)、中級(Intermediate)、高級(Advanced)和專家級(Expert)。

我對CIMA的「CGMA能力框架」層次劃分並不是很認可。

我認為,財務主管的能力層次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即可,與我國現在的會計資格考試相同。

CIMA的高級與專家級之間的能力差異劃分,既無必要,在我國也不太適用(層次或等級越多,等級之間的邊界就越模糊)。

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也於2016年發布了《管理會計勝任能力框架》,該框架聚集於規劃及報告、財務決策、信息技術、業務運營和領導力等五個方面的能力,能力等級更是分為了五級。

我對財務主管能力框架的看法是:

在上述各種能力框架中,均未提及學習能力;而學習能力是最基礎、最重要的能力。

技術能力和商務能力(如財務報告編製和基礎分析能力、預算編製和基礎分析能力等)能使你在組織(特別是企業)中站住腳;

而你能做到多高的職位、你的職業發展能有多大的成功,則主要取決於你的人際能力、概念能力或領導能力。

在本次公開課中,我將結合財務主管的不同職位、不同的工作崗位,就「能力提升與職業發展」這一主題和學員進行討論。

3 學習方法與知識更新

我沒上過高中和大學,1981年小中專畢業後直接參加工作,當過出納、做過會計;1985年以同等學力考上會計專業研究生,1988-1998年從事財務與會計的教學與科研工作,1998年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財政學企業財務方向);1998-2005年去企業任CFO,2006-至今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工作。

30多年的學習和工作體會是:做任何事,都必須在策略和方法上多花點功夫。策略和方法對頭,事半功倍;策略和方法錯誤,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財務、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也不例外。

所以,每個新學期開始,我都會和學生們一起探討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我的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策略是:

結合職業規劃,確定核心或主幹課程(現在信息和知識爆炸時代,最需要明確學什麼,也就是要選擇做正確的事);

學思並重:對於預算、財務、會計等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已經有一些成熟的管理理念、框架和工具,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來了解、熟悉這些理念、框架和工具,而不能過於強調思考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即干中學、學中干;不幹的或沒有計劃要乾的暫時不學,學到知識就要儘可能地用實踐去檢驗它。如果不知行合一,你學到可能就是假財務、假預算、假會計……

用智慧統率知識:包括如何識彆強勢知識和弱勢知識;如何快速獵取知識;如何避免低水平重複;如何增加所學知識的彈性,等等。

我的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方法是:

每門課程選擇1-2本經典教材(或著作)精讀、細讀、反覆讀,不僅打下一個堅實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談得上兼收並蓄、兼聽則明),並且,「溫故而知新」。

先整體後局部,先把握好課程的整體框架,再深入局部學習和研究。例如,FASB和IASB的財務報告的概念框架,COSO的內部控制與企業風險管理框架,OECD的公司治理原則,等等。

深刻理解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我們的思維和學習中,最容易犯的三個錯誤是:概念模糊、邏輯混亂,以及辯證法濫用。

各門課程融會貫通。例如,財務管理、風險管理、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課程雖然有不同的研究對象,但關係密切。某一門課程學得不好,也會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效果;反之,如果能夠將各門課程貫通起來,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薦閱讀:

三個方面促進團隊管理能力提升
知識不值錢,變成能力才值錢
沒有通殺的技能,只有可遷移的能力
員工和老闆的差距不只是能力,還有戰略思維

TAG:知識 | 能力提升 | 財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