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箏司樂·首刊 | 究竟誰才是古箏的前世「金」身?

雲箏司樂·首刊 | 究竟誰才是古箏的前世「金」身?

1 人贊了文章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

現在隨著傳統文化的的發展與復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古箏。在我教學的期間不斷有學生問:「老師,古箏是古琴演變過來的嗎?」在我剛接觸古箏時也有過相同的疑問——那麼今天我們共同帶著這個疑問來探索一下這件謎之一樣樂器的前世。


爭瑟為箏

史書關於古箏起源的文獻也不少,但至今並沒有確切的論證。但以「爭瑟為箏」傳說比較普遍。

遠古時期,古瑟五十弦,黃帝令素女鼓瑟,素女彈奏了一首很悲哀的樂曲,黃帝聽後悲痛不已,並把瑟摔於地上破成兩半。自那以後瑟就從五十弦分為兩個二十五弦的瑟。這一神話傳說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文獻《世本》,後來被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引用「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聲悲,帝禁不止,破其為二十五弦」。並由此引出「父子爭瑟」、「姐妹爭瑟」之說。

瑟·馬王堆一號漢墓-1972年

宋代《集韻》記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破而為箏。」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明著書《樂道類集》記載:秦朝名為婉無義的人擅長鼓瑟,其二女深受影響對瑟感興趣,為了爭瑟,互不相讓,其父親便把瑟分成兩半,一半13弦,一半12弦。「箏」取其諧音「爭」而為名。

隨著歷史的發展,思想的進步,清代毛奇齡《經問》中解釋:「古者制繁重,積漸減損。繁者不適用,減損反適用」。否定了「箏」取諧音「爭」的說法,認為這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

另一說法則是漢代劉熙《釋名》中認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取其樂器的發聲特點「箏箏然」顧取名為「箏」。

以上的種種說法我們都難以考證,但是從上面史料看出瑟與古箏的形態非常的相似,「破瑟為箏」雖然有點不科學,但是古箏很有可能就是由瑟變化發展而來。


頌瑟即箏

為什麼說頌瑟即箏呢?接下我將引用古人留下的史記說明瑟與箏的關係。

頌瑟是瑟的一種,同樣也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相傳瑟為伏羲所造。陳暘《樂書》云:「五十弦,大瑟也;二十五弦,中瑟,即頌瑟也;五弦、十五弦,小瑟也」。發展到後期又有了十三弦的頌瑟。

古書《新塘書·禮樂志五》記載:「為琴,為瑟,為頌瑟。頌瑟,箏也」。明代唐順之在《稗編》同樣記載:「箏本頌琴,別名頌瑟,十三弦,移築應律,其制與箏無異。古宮懸用之,合頌聲也。是知箏本頌瑟,後世以其似,呼其名,遂名之曰箏,而列之俗部。使頌琴受誣,不得躋於雅,可嘆也」。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東周末期,強大的秦國國君秦昭王為了侮辱弱國國君趙惠文王,在澠池會上請趙王奏瑟。《史記》記載為「趙王鼓瑟」,魏晉時期陳壽《三國志·魏志》說成「趙彈秦箏。」

這一記載充分說明箏於瑟發聲原理都是「移築應律」,同為十三弦樂器。陳壽寫書肯定也要了解清楚,不可能隨便改名,所以種種記載更能說明箏與瑟是異名同體的樂器。


箏築同源

另一種說法認為築就是箏,那麼我們就再來探究一下箏與築的關係。

? 什麼是「築」

築是中國古代傳統弦樂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發音。起源於楚地,其聲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時廣為流傳。自宋代以後失傳。千百年來,只見記載,未有實物。但1993年,考古學家在長沙河西西漢王后漁陽墓中發現了實物。

築·長沙河西西漢王后漁陽墓-1993年

? 築箏對比

東漢學者應劭《風俗通義》記載:「箏,五弦築聲」。又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箏,五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這裡所說的箏應該是秦地民間很像築的一種箏樂器而不是現代所說的古箏,又或者可以猜想這裡說的「箏」其實是「箏箏然」的聲音。

現代的古箏

古人為了探究箏築關係將其進行比較,宋代陳暘《樂書》記載:「築之為器,大抵類箏。其頸細,其肩圓······箏以指彈,築以筋擊,大同小異」。雖然他們外形及發生原理極其相似,但是演奏方式確大不相同。

綜合上述的探究,從形制的對比、演奏的方式,瑟更加接近現在的「古箏」。因為如果是築發展成為箏,要經過形制的改變,弦數的增加,棄擊為彈的複雜漫長複雜的過程。如清代毛奇齡先生所說「古者制繁重,積漸減損。繁者不適用,減損反適用」。直接把頌瑟從瑟的行列分離出來再結合當時的曲藝風格加以革新發展成為新生代的「箏」來得更有說服力。


推薦閱讀:

浮生半日閑│梓又古琴館小記
女孩子學什麼樂器好?
中國樂器之月琴
C大調五級九和弦

TAG:古箏 | 樂器 | 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