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準方中BIM論談▎BIM的現實與追求!
來自專欄 BIM協同9 人贊了文章
好東西應該拿出來大家一起分享,歡迎大家轉載評論;本文轉載於基準方中BIM—周大亮,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探討BIM的文章多如牛毛,大多數都是談BIM的優勢,更有甚者把BIM等同於人工智慧,還和大數據聯繫起來,暢談BIM無所不能,未來發展空間無限。筆者認為,如果視BIM為工程建設領域的新方法、新技術(筆者稱之為BIM的系統屬性,也可以理解為行業BIM或者企業BIM),那麼現行行業的生態需要重構;如果視BIM為工具(筆者稱之為BIM的工具屬性,也可以理解為項目BIM),那麼要滿足正向設計甚至全生命期的運用還需要技術升級(關於企業BIM和項目BIM的概念,公眾號之前推送的《設計企業發展BIM的幾點看法》一文中有詳細闡述,此處不再贅述)。當然,BIM的影響之於項目全生命期是方方面面的,討論BIM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本文僅從設計行業的視角來談一談關於BIM的現狀和對未來發展的原則性看法。
——BIM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正向設計是當下的熱點,他和成果優化的關係有點像互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的關係,都是先進的技術,但是互聯網模式相對成熟,認知度高,雲計算和大數據概念相對比較陌生一點,技術和業務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手裡,基本判斷是3年內發展成熟;
參數化設計是未來的方向,基於參數驅動的精準設計和數據關聯,即是設計質量的保證,又是數據聯通的前提,基本判斷是8年內發展成熟;
全生命周期運用是BIM價值最大化的方式,是BIM的努力發展的方向,基本判斷還需要12年的時間;
至於大數據、智能建造那就不是BIM行業單方面努力可以實現的,需要整個行業生態的發展,我們更多的是期待;
2、市場需求與BIM的三重製約
客戶不同部門對於BIM的需求各不相同,試想一下,所有干係人都有各自對於BIM的需求,這些需求涵蓋了項目全生命期,他不是僅靠設計公司就能完成的,畢竟設計公司的長項是設計。成本算量、工程管理、施工運維等知識缺乏,指望設計公司通過一個BIM工具就搖身一變成萬能公司,這是不太現實的,這也是BIM現在廣受詬病的地方。
這些需求裡面,有些是比較實用且可以(已經)實現的,如BIM算量、虛擬建造等;有些則還在探索中,比如結合企業自身特點的BIM管理雲平台,這類需求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需要改變又有生態(利益格局),所以推進很困難;還有一類就是國內軟體還跟不上,國外有成熟軟體,但不適合國情,比如運維軟體,這類需求還需要行業進一步發展來解決。
筆者承認,BIM只有實現了項目全生命期的運用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但是在當下,BIM還面臨諸多的問題。
理想與現實之間,相隔的只是那幾百米的距離
BIM人員能力:BIM從2012年開始火起來,到現在不過5年時間,高素質的BIM人才還沒有培養起來,目前最多的都是應用型人才。具有全局視角,具備工程和計算機開發跨界能力的高端人才行業還很匱乏,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政府出台標準、工程運用推廣等方面的困難;
行業技術瓶頸:目前主流BIM平台軟體都是國外的,這些軟體的共同特點就是需求響應特別慢(國外廠家面對的是國際市場,對於國情需求,相應自然就慢),目前還沒有國內自主研發的平台類軟體,我們國內現在能做的都是基於這些平台提供的API做二次開發插件,功能是有限的;
實施責任主體:如前所述,項目全生命期的BIM運用,不可能由一家責任主體實施完成(目前的認知部分還停留在設計搞定所有),而是通過BIM數據的有效傳遞,讓參與項目全生命期的各方主體都能共享信息,協同互動,各司其職。但現實中要各方責任主體協同互動,需要制度環境、法律法規的等一系列行業環境的支持,目前還不完善,比如採用總包合同和清單報價對於BIM的運用需求是不一樣的。
◎
兩組重要概念
1、數據傳遞與數模分離
很多人理解BIM數據在項目生命期的傳遞是線性的,遵循設計設計BIM → 成本BIM → 工程BIM →運維BIM,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數據這樣傳遞,那麼模型數據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把上游很多不必要的數據傳遞給下游,模型越來越大,調改就越來越困難,數據傳遞必然受阻。其實,數據傳遞應該是以核心模型(一般是設計公司提供)為中心,放射狀傳遞。我們可以把每種場景應用模型傳遞拆分為兩部分:核心模型+場景應用模型。
分離的思想。打個比方,張三的身體就是核心模型,張三今天上班穿西服,這個西服就是套在他身體(核心模型)上的適應工作場景的場景應用模型;張三明天要去踢足球,需要穿球服,那球服就是套在他身體(核心模型)上的適應踢足球場景的場景應用模型;不管張三出席什麼樣的場合,他的身體(核心模型)是基本不變的,最多會有些胖瘦的變化,但場景模型必須要依據張三的身體(核心模型)來定製,如果身體(核心模型)有變化,場景模型隨之改變。所以,數據傳遞的內容就是基礎的具有公用屬性的核心模型。成本、施工、運維等依據核心模型建立滿足要求的場景模型,從而實現BIM在全生命期的運用。
所以,客戶在提出施工、成本等方面的BIM需求的時候,設計方可以運用上述概念充分進行引導,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設計方能提供的是核心模型+設計場景應用模型,客戶如果要進行成本、施工方面的BIM運用,則需要相應具備BIM運用能力的成本、施工單位參與(或者客戶自己部門有這個能力),否則就算設計方勉強做了成本、施工場景應用模型,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和責任主體的不一致,模型成果也會淪為擺設。另外要提醒的是,在合同簽定的時候,應該注意場景模型方面的範圍蔓延。
2、OPEN BIM與P-BIM
這兩個概念大家並不陌生,但是能把它運用到實踐中就很不容易了。這裡我還是先介紹一下這兩個概念,在第三部分再講具體怎麼用的。
OPEN BIM認為,BIM價值最大化在於項目全生命期運用。而單一軟體功能是不可能覆蓋整個項目周期的,它必然是多軟體協同工作的結果。既然是多軟體那就必然存在數據互交的問題,目前主流的數據交換格式是IFC,所以OPEN BIM在很多專業論文中也被稱為IFC-BIM,它的核心就是研究數據交換問題的。
P-BIM認為,項目全生命周期的BIM應該分為若干的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是不同的,對於BIM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沒有哪一款軟體可以整合項目全生命周期的需求。所以每個階段都應該有適合自己的BIM專業軟體,同時該軟體必須具備創建、讀取、傳遞BIM數據和完成交付的功能。P-BIM同時認為,項目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參與者應該專註於該階段任務,並把高質量完成該任務作為參加項目BIM的第一要務,並充分考慮上下游階段的數據協同介面。
◎
解決方案與思考
設計公司要在當下市場條件下把BIM發展好,當弱化BIM的系統屬性,強化其工具屬性,把BIM軟體當作設計製圖工具。BIM團隊應在制度上安排讓RV、AC等BIM軟體與CAD、SkechUp等傳統製圖工具在同一地位,強化員工優先掌握專業設計知識,其次應鼓勵員工掌握多種設計工具。
具體業務開展上應在前期充分與客戶溝通,目前很多客戶對於BIM並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客戶公司內部各部門、供應鏈單位也不具備實施BIM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充分挖掘客戶真實的核心需求,根據需求定製成果交付標準。在項目實操層面更應該以效率優先為原則,BIM實施切忌平均用力(為BIM而BIM,同一項目不區分子項特點以及客戶對於BIM的真實需求,用同一標準實施BIM),BIM深度運用的單點突破應在個別子項上局部探索,不能盲目擴大運用範圍,造成人力成本的巨大浪費還不能保證預期效果。
在技術上應倡導OPEN BIM和P-BIM的思想,鼓勵各專業採用對於自身效率最高的軟體,同時研究專業協同以及模型整合的方法,並形成流程制度。(圖六)就是我中心常規項目運用BIM工具進行多專業協同正向設計的數據互交圖。它既滿足各專業設計效率最優,又能進行協同設計,同時可以進行模型整合,輸出輕量化模型,也為成本、施工的BIM運用預留了介面。
綜上,筆者認為,現階段設計企業BIM發展應理性認識當前行業BIM水平和市場特點,以設計為主業,BIM為工具,員工培養上要以專業設計為本,鼓勵掌握多種設計工具(二、三維軟體)。堅持效率優先原則,不要為BIM而BIM,BIM技術的探索要控制範圍,單點突破,不斷累積,小步快跑,最後匯點成面。BIM研發要以市場為導向,研發成果的評判要以是否提高設計效率,是否提高設計溢價為標準。對於已經成熟的研發成果要結合客戶需求探索商業模型,促使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設計:周周監製:築築來源:基準方中BIM,轉載請申請授權並註明出處
最後,據統計,點贊、評論,以及轉發到朋友圈的孩紙,長得都比較漂亮~~~
推薦閱讀:
※什麼是BIM模型精度?
※BIM應用價值、誤區及成功路徑
※天樞雲·贛州西站應用點-裝飾階段BIM優勢
※ZeroTouch: 獲取族所屬房間信息
※二論BIM正向設計:設計BIM技術的發展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