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元一隻!全城懸賞通緝,這種蟲傳播「新型艾滋病」?
525 人贊了文章
內容來源:福建日報、中國消費者報 綜合廣州疾控i健康、中國消費者報、醫學界
7月5日,廣州市疾控中心微信公眾號發文:全!城!抓!蟲!一!只!8!元!
(錐蝽長相如圖)
廣州疾控中心呼籲市民找錐蝽、捉錐蝽,每隻蟲獎勵8元,同時尋找被這些蟲咬傷的人。
一方面通過「找蟲」,了解錐蝽的分布狀況,為有效防控提供依據;另一方面通過「找人」,為被咬傷者提供及時診治。
媒體也紛紛報道關注此事,不少人也摩拳擦掌打算趁此機會賺一筆,可是,錐蝽到底是什麼呢?
錐蝽是什麼?
2016年,廣州順德發生一起錐蝽咬人事件,由於錐蝽是美洲錐蟲病的傳播媒介,而美洲錐蟲病對人類危害極大。
錐蝽從若蟲到成蟲
錐蝽,頭部狹長似錐,橢圓形,成蟲長約25mm。它的若蟲和成蟲都會吸食人血,而且專叮面部,挑皮膚薄的區域下口,如唇部、眼瞼等,所以也叫「吸血蟲」、「接吻蟲」,在小匠的家鄉雲南它也是「臭大姐」或「臭蟲」的表親呢。
叮咬處腫大
它們大多生活在地下洞穴或與其它動物共同生活在樹上,但有少數(約5%)也生活在我們周圍,大多藏身於牆壁或木質物件縫隙,比如舊木屋、花盆旁以及木堆旁,或田野畜舍、雞窩處。
錐蝽和它的卵
它們白天隱藏起來,晚上趁著天氣涼快、宿主睡著的時候,出來覓食吸血。若僅僅咬人吸血也就罷了,畢竟惱人的蚊子也每天干這事。但錐蝽的可惡之處就在於,在宿主間傳遞克氏錐蟲,引發美洲錐蟲病,是該病的傳播媒介。
致病的克氏錐蟲
叮咬後,它們會在叮咬處附近排便。當人出於抓撓的本能把錐蝽的糞便/尿液抹到叮咬處、眼部、口腔或任何皮膚破損處時,致病的克氏錐蟲就進入人體,引發美洲錐蟲病——一種隱匿性極強、危險性極高的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約有600萬至700萬人感染該病,主要在拉丁美洲,所以叫「美洲錐蟲病」。但隨著全球化的進展,目前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發現。
美洲錐蟲病在全球的發病情況(2006~2010年),拉美是重災區,因Chagas醫生在1909年首先發現,故又稱恰加斯病。
2016年起,我國開始在南方監測錐蝽。廣西、廣東、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均有發現錐蝽,也有被叮咬的案例。不過目前我國還沒有美洲錐蟲病的病例報告。
感染後疾病分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為最初感染後持續的兩個月左右。此時有大量寄生蟲隨血液循環,但多數病例無癥狀或癥狀溫和且無特異性。
在被錐蝽叮咬的不足50%的人群中,最早出現的典型體征是皮膚損傷或一側眼瞼青紫腫脹。此外,也可表現為發熱、頭痛、淋巴結腫大、臉色蒼白、肌肉疼痛、呼吸困難、腫脹以及腹部或胸部疼痛。
急性期叮咬的右眼處腫大
慢性期,寄生蟲主要隱藏在心臟和消化道肌肉中。多達30%的患者出現心臟障礙,少數(約10%)出現消化道(典型:食道或結腸擴大)、神經或混合病變。近年來發現,感染後會因心臟肌肉及其神經系統遭破壞引起心律失常或進行性心力衰竭而導致猝死。一顆被慢性錐蟲病破壞的心臟幸運的是,這種疾病在早期完全有葯可醫。在感染後的急性期,使用苄硝唑和硝呋替莫殺蟲,治癒率幾乎達100%。
不幸的是,錐蟲病的確診率極低。由於錐蝽的唾液中含有麻醉成分,人被叮咬後甚至都沒感覺。美洲錐蟲病又隱匿性極強,可長達20~30年。而兩種治療藥物的療效都會隨患者染病的時間而減弱,到晚期幾乎沒有特效藥。
因此,有學者甚至把它稱為「新型艾滋病」,但大家大可放心,這其實與我們熟知的艾滋病並無關聯。
除了錐蝽直接叮咬,美洲錐蟲病也可以通過輸血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實驗室意外等情況下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錐蝽只是錐蟲病的傳播媒介,並不代表所有錐蝽都攜帶錐蟲,只有在該病流行區才有部分攜帶,在非流行區被它咬一口也不一定有問題。
BUT,錐蝽這麼危險,大家就別動歪腦筋了。一方面,美洲錐蟲病在我國非常罕見,另一方面,我們也缺少有效的檢測手段……
▍來源:圖文整理自眾評眾測,轉載請聯繫我們。
▼
眾評眾測專業專註於
大家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
請大家也積極關注我們吧~
http://weixin.qq.com/r/hCj27pPEFc5qrdeN932W (二維碼自動識別)
長按識別二維碼 即刻關注眾評眾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