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與重離子對撞
來自專欄科學小屋70 人贊了文章
0、前言
物理中對於物質的研究,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物質的結構和物質的狀態。前者是研究物質結構和組成,比如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研究對象主要是單粒子體系;後者是研究大量粒子聚集所形成的物質的狀態,比如宏觀中水的液態和固態。研究對象主要是多粒子系統。
凝聚態物理是典型的多粒子體系物理,其研究對象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構成的物質,因此對此類物質狀態的研究本質上屬於對量子電動力學(QED)可能形成的相的探研究。比如說,水存液態和固態等,這本質上是因為量子電動力學允許這樣的狀態存在。在原子分子尺度及其之上的世界是由量子電動力學主導,而在原子核及其之下是由量子色動力學(QCD)主導。一個自然的想法就是,由QCD主導的物質可能形成哪些狀態?該怎麼去研究QCD物質的狀態呢?
1、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不同於QED,QCD在低能下有兩個非常特殊的性質:
- 夸克禁閉(confinment),又叫色禁閉。在QCD中,夸克和膠子是基本的自由度,但是在低能下,實驗中能觀測到的都是夸克和膠子構成的不帶色荷(類似於電荷的一種守恆量)的強子(包括重子和介子,質子和中子就屬於重子)。由於QCD在低能標區耦合常數不是小量,因此在QED以及QCD高能標區域使用的微擾法此時就無法使用,雖然有格點QCD可以進行暴力計算,但是到目前為止夸克禁閉還無法通過QCD直接推導出來。夸克禁閉本質上是來源於QCD的非微擾性質。
- 手征對稱性自發破缺。u夸克和d夸克的質量是非常小的,分別是 和 ,但是由兩個u夸克和一個d夸克構成的質子卻有 左右。另外,通過分析介子譜可以發現, 介子的質量遠遠小於其它介子。對這個現象做出的合理解釋就是QCD中的手征對稱性自發破缺,其結果就是夸克獲得了一個額外的動力學質量, ,再根據Goldstone定理,每一種連續對稱性的破缺都會產生零質量的玻色子,此處即為 介子( 介子實際具有一個小的質量 ,這是因為夸克的質量並不嚴格為零。計算表明,如果夸克的質量嚴格為零,則 介子的質量也會嚴格為零 )。
以上是QCD在低能下非常重要的兩個性質,但是格點QCD和相關模型計算顯示,當提高系統溫度或者增加密度,QCD物質會發生兩種相變:手征相變和退禁閉相變。前者對應著手征對稱性恢復,即動力學質量變為零,夸克又變為接近零質量的粒子;後者對應著夸克禁閉消失,也就是夸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運動,而不僅僅被限制在核子內部運動。綜合這兩種相變,人們相信,在高溫高密的區域QCD物質會處於一種以夸克-膠子為基本自由度的狀態,我們把這種狀態叫做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通過QCD相圖可以看到,在低溫低密時,強子氣是QCD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當提高溫度時,會形成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另外,在低溫高密時(QCD相圖右下方棕色區域),QCD物質還會形成色超導態(類比於電超導)。當然,由於在我們感興趣的區域到目前為止還無法通過QCD直接計算,實際上相圖中的大部分區域都是通過模型計算以及與QED的類比和合理猜想得到的,因此QCD物質是否真的能形成這樣的狀態還得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2、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
相對於核子(質子和中子)的能量和密度,我們生活中物質(即QED物質)所具有的溫度和密度是非常低的,為了研究上一節中QCD相圖是否合理,就需要在高溫或者高密的物質中進行實驗。那麼自然界中存在著高溫或者高密或者高溫高密的QCD物質嗎?答案是有!
- 宇宙大爆炸初期。通過對宇宙大爆炸模型和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研究,大家相信,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物質就是處在高溫高密的環境中。當然在初期正反物質數量應該是相等的,因此對應著QCD相圖中零化學式高溫的區域(即縱軸)。參考下圖。
- 中子星。中子星內部壓力密度非常高,普通的物質無法穩定存在,通過與QCD相圖對比,此處很有可能處於QCD色超導態。
對於宇宙大爆炸初期的狀態現在只能通過各種遺留信號分析,比如微波背景輻射,
而對中子星內部的狀態的研究同樣非常困難,雖然可以通過中子星合併等事件分析內部狀態,但是這種事件並不常有。那麼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能自由控制系統狀態呢?答案也是有的,那就是重離子對撞實驗!
重離子對撞最早是由李政道先生在1970年提出的,通過加速重原子核——比如金核——到接近光速進行對撞,此時的原子核的運動是相對論性的,能量非常高,以此從真空中激發出大量的粒子。通過控制對撞的能量可以調節形成的QCD物質的溫度和密度。李政道先生還特地邀請了畫家李可染先生於1986年畫了一幅畫作:
這幅畫後來被做成雕像,目前就坐落在清華科技園
3、重離子對撞運行試驗
目前,世界各地有不同的重離子對撞實驗組同時運行試驗:
- 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LHC。很多人都知道LHC發現 Higgs粒子,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LHC上也同時運行著重離子對撞實驗。LHC上一共有四個對撞點,其中有兩個是做重離子對撞相關的探測和研究
- 美國布魯克海文 國家實驗室RHIC(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Relativity Heavy Ion Collidor)實驗,其中的STAR和PHENIX兩個實驗組均做與重離子對撞相關的研究
- 德國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
- 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子中心
-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位於蘭州
- ......
在重離子對撞中,核子碰撞後系統的演化如下圖所示:
原子核形狀近似為球體,原子核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時,其在運動方向由於洛倫茲收縮變的非常窄,對撞時系統的形狀為橢球狀。由於對撞,系統上升到非常高的溫度,有可能形成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系統內部的壓強非常大,因此迅速膨脹冷卻。由於溫度降低,系統中的夸克膠子又重新結合形成強子,最終到達探測器。通過對最後強子的分析,就有可能分析出中間的狀態。關於RHIC中的實驗下面有一段視頻:
https://www.zhihu.com/video/10048748963165143044、總結與展望
通過上述的分析,看似我們對QCD相圖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實際上,除了格點QCD能直接計算的零化學式區域外,其它區域的狀態我們並沒有直接完整的認識。但是,越是對QCD相圖確定的區域少,我們能做的研究工作就越多,QCD物質的相結構比QED物質相結構更加豐富,物理內涵也更加多樣。未來的研究也更令人著迷。
最後,用李政道先生在1996RHIC暑期學校中做的一首詩作為結尾:
科學小屋
不定期發布帶公式的科普文章
歡迎關注,歡迎投稿
推薦閱讀:
※當物理學家們說「大統一」的時候,他們到底在說什麼?
※粒子物理學:打破標準模型的競賽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看到罕見k介子衰變跡象
※丁榮培:電子半徑、質子半徑、中子半徑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專欄介紹和參考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