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了,傷害你的人才不會內疚
來自專欄成長筆記10 人贊了文章
前幾天有人問我,那個傷害她的人會內疚嗎?
這個人遭遇了非常嚴重的冷暴力傷害,她的丈夫比她小三歲,沒有正式工作,不思進取,家裡的房子是女方父母買的,每個月的花銷是女方負責,即使如此,男方一直對她冷言冷語。兩人結婚三年,有一個兒子,剛剛一歲,男方出軌。
按照常理來說,男方應該被掃地出門,然而被掃地出門的卻是女方和她的兒子。因為男方騙她假離婚,得到了房產,之後便把她拋棄,連兒子也不要了。
在度過了漫長的傷痛恢復期之後,她問出了這個經典的問題:我對他那麼好,難道就不會覺得愧疚嗎?
我很想告訴她,別傻了,他才不會覺得內疚。但是卻說不出口。
1,內疚是一種道德情緒
內疚是一個人在做了錯事或者即將做錯事時產生的情緒反應,一般和自己的道德觀密切相關。道德感越強的人,做錯事內疚情緒越嚴重,道德感弱的人,則內疚情緒也越輕,甚至於缺乏內疚。
高內疚情緒的人往往會遵守法律和社會規則,不會去傷害他人,更能夠體會他人的心情,也就是具有更強烈的共情心理,所以他們會盡量避免自己做錯事;
低內疚情緒的人往往對規則不在乎,他們更容易逃票、撒謊、對他人痛苦不放在心上,也就是說,當他們傷害他人的時候,不會有任何內疚感。
我少年時代的朋友二狗在成年之後交往過無數女友,每一個都不超過一年,最短的也不過兩三個月。對於女人的話題,他可以聊個通宵,而約炮、3P也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那個混亂的、荷爾蒙分泌旺盛的青年時代,他流連在不同女孩和女人之間,充分享受了慾望,留給她們的只有傷害。
我曾經問他,「你不會覺得愧疚嗎?」
他不以為然,「愧疚什麼?」
「你把她們拋棄了。」「沒感情了還能怎麼辦?」「你不怕她們傷心,會自殺嗎?」「那就是她們有病,誰都要對自己負責。」
所以你看到了嗎?他們並不會為自己做的錯事感到內疚,他們甚至不會覺得那是錯事,只是把它當做一種交易,一種願打願挨的交易。
2,報復換不回他的內疚
對於有些受害者來說,能夠獲得傷害者的內疚感,就已經得到了某種救贖。所以他們會更傾向於讓傷害者感到自己的痛苦,從而讓他們內疚。
《無問西東》里,許老師和妻子劉淑芬是一堆怨偶,劉淑芬埋怨許老師對她冷暴力,怨恨他的變心,卻又不肯和他離婚,哪怕兩人處於實際的分居狀態,也緊緊地抓住他不放,並且為心中的怨恨找到了發泄的出口——一個同情徐老師的學生。
她污衊她與自己的老公有染,致使她被拽上審判席,差點被憤怒的群眾打死。而當她以為女孩子被自己害死之後,發現自己依舊無法得到丈夫的哪怕一個眼神,終於跳井自殺。
劉淑芬是非常典型的由受害者轉變為加害者的角色,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不在少數。因為無法擺脫被男朋友/女朋友拋棄的痛苦,他們選擇了復仇。
復仇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報復對方;一種是報復自己。
報復對方的人大多自我,他們並不在乎對方,他們在乎的是對方傷害了自己這件事本身,就像新聞上那些殺了女孩的男生;報復自己的人大多有一個悲劇性內核,他們把自己撕裂給對方看,聲稱「我的一切都給你毀了」,試圖喚起對方的內疚感。
當然,很多情況下,復仇都包括以上兩種。
復仇者一方面採取任何辦法報復傷害者,另一方面也因為這種報復而讓自己也付出了代價。李莫愁為了報復拋棄自己的陸展元,一方面上陸家莊找陸展元報仇;一方面自我黑化,成為 人人害怕的「赤練仙子」。
復仇往往是雙刃劍。
冷暴力的施虐者都不是道德感高尚之輩,他們無法感覺到他人的痛苦,或者說,他們不在乎他人的痛苦,他們在乎的是權力和控制,正因為會讓對方痛苦,他們才會選擇進行冷暴力。所以,不論你如何報復他,他只會感覺到被觸犯的憤怒和怨憎,根本不會感到內疚。
而復仇者的行為除了會給自己帶來一時的痛快之外,別無好處。
只有一種復仇能夠對自己百利而無一害,那就是從過去的陰影里走出來,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才是對冷暴力施虐者最大的報復。
推薦閱讀:
※9 夢的啟發:聆聽;看見
※從鼓吹「老黃牛」到鼓吹「狼性」,本質上從未改變的職場自殘文化。
※透過遺傳心理學看男人與女人間的矛盾根源
※性癮、遊戲癮、手機癮…你為什麼容易上癮?如何戒癮?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