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女博士跳樓自殺,只因母親一句責備: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到底怎麼了?
來自專欄留學新鮮事兒8 人贊了文章
「我明白您的良苦用心,但我是個有自由意志的個體。」
前些日子,微博博主@還是一碗泡麵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她身邊的故事:
一位母親去美國看望她在常青藤讀博士的女兒,不知為何就開始指責起來。
這位母親是位老藝術家,追求完美的她自然對自己這個獨生女兒特別嚴苛。面對母親的指責,女兒說:「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 「你覺得你自己做的很好嗎?」正在氣頭上的母親回答道。於是這句話成為壓倒女兒的最後一根稻草,她翻身跳下陽台,再也沒醒過來。
有人說女兒太玻璃心,有人說母親控制欲太強。但蒙圈兒看到的是,我們都曾經歷過,在外人面前我們是母親最大的驕傲;可在我們面前,母親卻固執地不願說出一句讚美的話。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是複雜的難題。
和歐美人不同,對於我們來說,想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感情是非常困難的。不管是什麼原因,悲劇已經發生,人死不能復生,留給這位母親的可能只有畢生的後悔與愧疚。
但說實話,錯全在母親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愿。從母親的角度出發,想讓女兒更上一層樓的想法也無可厚非,但母親的方法用錯,最後釀成了這樣的悲劇。
01 時差阻隔了我們
大部分父母都難以以一個平等的姿態與孩子交流,而這種溝通障礙在時差的放大下會變得更加明顯。
根據中國青年社報道,93.0%的受訪青年坦言與父母存在溝通困難,其中9.5%受訪青年表示非常嚴重,52%青年表示「有些障礙」。想必大家都會有這種不被父母理解的記憶,比如自己明明覺得腰疼想去醫院看看,父母卻一句話懟過來「小小年紀有什麼腰」;被同齡人排斥,找父母訴苦,卻被質疑「為啥別人就欺負你?」……
對於留學生來說,長期在國外獨自生活,更是缺乏與父母的溝通,尤其時差是最大的障礙之一。
想和父母分享身邊的事,拿起手機才想起國內還是半夜。還有很多留學生怕父母擔心,都只報喜不報憂,有些壓力、痛苦即使說了父母也不能理解,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02 語言傷人最深
語言是一把鋒利的武器。有時,不經意說出的話語才是最傷人的。而那些原意並不是這樣的話語造成的傷害,短期內無法快速痊癒,甚至會成為一生的陰影。
就如開頭的故事,一句話並不重,一條命也不輕。那個母親也許從未誇獎過自己的女兒,甚至說出「你覺得你自己做的很好?」這樣的話語,日積月累,女兒不堪重負。
對父母來說,這種為人父母的體驗是今生第一次。他們脫口而出的責罵,有時會摧毀孩子的一生。
五個月前,一位北大留美博士生的一封長達一萬字的公開信火了。信中控訴了原生家庭對他造成的傷痛,多年的困擾和抗爭讓他痛苦不堪。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長達六年。
原本他應該有著光明的前途,卻因無法與父母正常溝通而備受煎熬。
可能直到現在,他的父母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兒子會如此「大動干戈」的與自己決裂。中國式的父母們希望能用「打壓式教育」在孩子面前樹立起權威,用粗暴的語言達到自己的目的,卻忽視了對於孩子的傷害。
在那條關於留美女博士自殺的微博下面有著近萬條的留言,大部分都在講述類似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樣粗暴的溝通方式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以愛為名,父母們將多少孩子自由飛翔自由生長的翅膀折斷。
03 中式的「高壓」教育
中式教育與美式教育很不同,就拿特色辭彙「早戀」來說,美國就沒有類似概念。
中式教育,推崇「精心栽培型教育」,很多時候意味著嚴苛、批判、自律;而美式教育則傾向於「放養式教育」,倡導自由、快樂、開放。
7年前,一本《虎媽戰歌》在美洲、亞洲及歐洲同時出版,打響了一場關於中西教育之戰。
虎媽蔡美兒在書中分享了自己使用高壓教育方式,把兩個女兒培養成為藤校高材生的經驗。當兩個女兒不聽話時,蔡美兒有時會心急罵她們「垃圾」。蔡美兒相信,孩子天生有「強大的內心」,可以用訓斥甚至威脅的方式對她們施壓。
開頭的母親教育方式就如虎媽一般。虎媽的教育方式成功了嗎?以最後的結果來看,虎媽是成功的。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虎媽和丈夫本身就是高學歷,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必然有一定優勢;而且日常生活,虎媽不僅是對孩子嚴苛,對自己也很嚴苛;虎媽也會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和反饋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二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她尊重了女兒的意願。
反觀今天的中國式父母,他們認為自己知道怎樣做對孩子最好。因此,他們慣於替孩子做所有決定,他們用別人家孩子的標準要求自家孩子,他們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
04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溫柔以待」
懲罰和責罵可以鞭策孩子,但如果一味的給與負向的情緒,孩子便會越來越失去信心。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生活精神病學家證明,父母(尤其母親影響更為明顯)在語言上長期虐待子女,有可能導致孩子大腦組織的物理損傷。
學會好好說話,是一種態度,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不知有多少人看過一部非常非常老的美劇——《成長的煩惱》。這部劇講述了美國中產西弗一家的日常生活故事,劇中有家庭的溫暖,也有成長的煩惱。
和孩子做朋友,和愛人做知己,我們看到的這家人溝通、包容和理解。
用心溝通,表達出真實的情感,還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很多溝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畢竟我們是一家人。
希望悲劇越來越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轉自公眾號【芝士圈留學】
推薦閱讀:
※我是大M—第一階段:敞開(4-2)
※為什麼孩子老是跟家長「作對」
※專題:教育資料約五百個(教學資料,有些也許你用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