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安藤忠雄作品越來越多,但我們離「清水混凝土詩人」越來越遠

國內安藤忠雄作品越來越多,但我們離「清水混凝土詩人」越來越遠

來自專欄荒梁387 人贊了文章

上周末去看上海電影節的電影,結果誤入那家近期頗網紅的新華書店。

WHAT?我記憶里的新華書店是下面這樣的……

但,這家新華書店竟然是這樣的……

真是活久見啊。

已81歲高壽的新華書店這兩年變得越來越新潮,

畢竟後浪洶湧啊,

只能將自己無聊呆板的形象趕緊拋棄。

而上海這家新華書店的絕招,

竟然是請來日本著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操刀室內設計。

媒體介紹安藤忠雄,

一般都說:「從三流拳擊手到建築大師」,

「自學成才的亞洲首位普利茲克獲獎者」。

但再深入了解才發現他的牛X:

1941年出生在大阪,

自幼家境清貧的他16歲開始打拳擊維生,

根本沒機會讀大學。

因為興趣,18-21歲周遊日本參觀傳統老建築

隨後又花了7年窮游歐洲、美國、非洲多地,

參觀和自學建築,就此找到一生摯愛。

28歲時回國後創立建築工作室,

1995年,54歲的他成為亞洲首位獲得

世界建築界頂級榮譽普利茲克獎的人物,

(先生將10萬美元獎金悉數捐給了大阪地震災區)

也被人譽為「清水混凝土大師」。

(清水混凝土的含義,請參見文末備註1)

在國內,我相信上海人會更熟知他,

因為僅僅在魔都他就創造了

保利大劇院、震旦美術館等建築,

以及上面刷圈的新華書店和它樓上的明珠美術館。

這些作品都很優秀,

但我卻需要「鄭重提醒」他的粉絲們:

在國內看得越多他的作品,

越無法感受「清水混凝土詩人」的成名之道。

上圖 僅僅通過空間的變幻,就讓天然去雕飾的清水混凝土演繹出別樣的立體光影效果。

之所以這麼說,

是因為梁叔特地背包去了安藤忠雄的出生地,

日本大阪及關西周邊一帶,

尋覓他建築履歷里早期的經典作品。

站在它們跟前,

才發現在國內看的「安藤忠雄」,某種意義上

都不像清水混凝土詩人的真品。

(以下建築出場並非按照高低喜好順序,但驚喜的確是在最後)

京都.陶板名畫之庭

初識大師的光影哲學

1990年,大阪舉行的國際園藝博覽會上誕生了8幅陶板臨摹的名畫(陶板畫的定義請看文末備註2),政府委託安藤忠雄設計一個室外的畫廊來安放展示它們,於是在京都建了這座陶板名畫之庭(Garden of Fine Arts)。

上圖 這是座從外表入口看不出乾坤的建築,在狹長的平面布局裡,安藤忠雄擷取了日本回遊式傳統庭院設計的精髓,用迴廊的方式讓參觀路線變得百轉千回。

上圖 莫奈《睡蓮》的陶板畫,長條的陶板放置在淺淺的水中,彷彿睡蓮正浮於水池當中,意境貼合得極為巧妙。

上圖 頂部看似沒意義的橫樑和中間的立柱,其實將庭院的立體空間進行了立體分割。走到不同的位置觀察它們,發現其像是門洞,又彷彿是畫框,隨著太陽的高低變換,空間里會因它們生出了更多天然的「光影畫框」。

上圖 看向直道遠方,就能看到重重疊疊不同的立體「畫框」出現在眼前。這恐怕就是安藤先生說的:給予單純的幾何形式以迷宮般的表現,創造一種同時具有抽象性和具象性的建築。

上圖 雖然這是個「敞篷」的建築,但透過高牆上巨大窗戶看到的是外部的樹木。這一刻,感覺身處在一個巨大的居室當中。

上兩圖 牆上的方形開洞,以及空中交匯的柱牆在陶板畫上留下了重疊的空間,讓視角不再單一,也增加了畫面的變化感。

上圖 長長的樓梯,在安藤先生的設計哲思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蘊意,回頭我會講到。

它是我在日本參觀的第一座安藤忠雄作品,你會迅速被被他極具個人特色的風格所吸引:

1. 布滿對拉螺栓眼的混凝土表面讓人過目難忘,也是安藤作品的「簽名」方式,在日本看到這類型建築,都要留意可能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2. 真是光線切割的大師

2. 用建築創造獨立與封閉的空間。不走進去,你怎麼也不會發現這個位於大街一旁的混凝土建築里的清風與徐陽。天際的陰晴風雲都成為畫庭的天然裝飾。他的混凝土建築就是一道封閉的世界,只有在他的意願下,對光線的切割才能讓這個別人進入這個世界裡。

旅行tips:谷歌地圖直接搜索「京都府立陶板名畫の庭」,在京都地下鐵烏丸線北山站下車出站即可抵達。開門時間:0900-1700,周一閉館,門票100日元。

大阪.司馬遼太郎紀念館

不僅僅是兩萬冊藏

若不是因為安藤忠雄,估計我一輩子也不會有認識司馬遼太郎(1923-1996)。作為戰後日本文學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撰寫了大量關於日本戰國時代、幕府末年以及明治維新初年這三個時期的歷史小說,深受讀者喜愛,獲得過日本最高文化勳章。他逝世後相關機構他在大阪郊外的故居修建紀念館,安藤先生接下這個任務。

上圖 從近鐵奈良線出站後就看到關於紀念館偌大的指示牌,可見當地人對司馬遼太郎的尊重和熱愛。

上圖 再一次,需要在彎彎折折的日本鄉間巷子里找尋那不一樣的一抹混凝土建築痕迹,到頭來總會有驚喜。

上圖 進入紀念館大門,周遭樹木繁密,一抬眼看不清紀念館的模樣。庭院里種滿油菜花,那是司馬遼太郎生前最愛的花,可惜先生不知道這花在中國現在等同於「有才華」。日本也因為司馬遼的這個癖好,設立了「油菜花節」,籍此緬懷司馬遼先生。

上圖 眼前這條弧形的狹長玻璃走道,就是紀念館核心區的入口。

上圖 這條狹長、高挑的玻璃走廊一眼望去,看不到盡頭,略帶神秘。後來參觀了安藤數座建筑後,理解了他利用長通道(或樓梯)引領眾人進入建築的特定模式,其實這是特意創造的儀式感,一種從外部世界進入他所創造世界的儀式。右側牆面不添加任何裝飾,混凝土土灰土灰的顏色和真實的質感完全裸露在眼前——這就是其「清水混凝土詩人」的核心要義——展現材質和素材的生命感。

除了長通道/樓梯,安藤先生習慣性會在建築外圍設置大面積的封閉牆面,上面的玻璃走廊右側也是如此。對他而言,「一片封閉的牆體並不是僅僅是防禦性的,它是入侵性的,表現著佔有者在城市中居住的強烈意願。同時,它提供了一個私密生活在內部得以展開的場所。」

只是這一次,安藤先生用混凝土保護的私密世界,是司馬遼太郎先生那孜孜不倦的一生,那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精神空間,以及讓所有人驚嘆的兩萬多冊個人藏書。

(請原諒館內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拍攝,所以下面室內的圖片源自日本網站報道以及安藤忠雄作品集一書)

上圖 左側手繪圖是安藤為上海虹橋的新華書店所繪,右側則是2001年司馬紀念館的手繪圖,是不是有點神似?只是上海的書店是圓弧的走向,而司馬紀念館不是。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到上海新華書店時,沒有了驚喜感的原因所在。

紀念館內部採取下沉的設計,儘管外部看起來館子高度不高,但內部挑高甚高。第一眼仰著脖子看到這兩面高達11米的書櫃,有點頭暈。裡頭3400多個330mm*330mm的書格,容納了司馬遼太郎生前兩萬多冊藏書,是他淵博學識的極致象徵。我總覺得不可能只有11米這麼矮。

有人認為形式上上海新華書店跟它很類似,不然。留意下圖,書架的盡頭有一大塊深淺不一的磨砂玻璃,光線從此處撒入房間,隨著一日和四季的變換而光影幻變,映照出流動不息的時間。

但佇立書房中抬頭仰望那些書籍,又感覺流動的時光在此靜止和凝固,它們是活生生的人生,也是沉甸甸的歷史。這種感覺,是打著室內照明燈的新華書店所無法比擬和永遠達不到的意境。

旅行tips:近鐵奈良線,河內小阪站,出來谷歌地圖搜索「司馬遼太郎紀念館」。1000-1700開門,周一閉館(我第一次去就遇到閉館了,靠)。

shibazaidan.or.jp/

京都.The Times I&II

安藤商業地產上的遺憾

The Times I&II,據說是安藤在京都做的第一個商場設計項目。去之前看網上的圖,並沒有太多出彩之處,去到現場的確驚喜感也不足。

商場附近就是京都的運河,高瀨川。這附近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很多老宅子老街坊都在周邊,熙熙攘攘。說到老宅子,去過京都的都會注意到當地的古建房屋,它們的風格被稱為「京町家」,跟中國北京的衚衕建築、 廣州的西關騎樓一樣,緊緊相鄰。

上圖 京町家。

安藤先生設計The Times I&II商城時,考慮了如何在擁擠的街道里安插現代的商城,同時自己的風格盡量不跟街區的傳統風格產生太大的矛盾和排斥。所以他借鑒了京町家的很多理念和空間布局之法,只是將其放大,用混凝土的方式進化和演繹。

上圖 右下這個類似大倉庫頂部的建築,就是The Times I&II,可以看出建築可施展的空間不大

商場內的布局又見熟悉的安藤式迷宮變化,垂直和水平的空間遞進,扭轉,上下穿插,活脫脫是一座立體的迷宮。

但這樣的結構空間下,逛商場變成了一件頗需要健身毅力的事,顯得格外麻煩。這恐怕也是目前The Times I & II兩期商城入駐商戶乏善的重要原因。我在樓下的銘牌上,看到目前入駐的商家數量,實在可憐。這算是大師商業類作品的遺憾之一吧。個人建議可以不用來此觀瞻了,地址略過。

兵庫縣.縣立美術館

關西大型公共建築

1995年阪神地震撼動了附近一大片地區,災後重建工程里,政府提出了修建 兵庫縣裡美術館和神戶水濱廣場的計劃,以此振奮民心。安藤忠雄接下了這兩個任務。

上圖 從神戶車站出來,理應抵達美術館北大門。但沒有那麼老實從主門進入,而是看到左側有一條長長的坡道,看不到頭。嘿嘿,安藤先生,還是改不掉的習慣啊。必須要沿著它去探訪一下……

上圖 這條長道引導著繞到了美術館的南側,也就是臨海的一側。這個方向才終於看清楚美術館是三座平行長方體玻璃建築+一個巨大的石壁基座組成。台階下還有一個巨大的女孩雕像,沒搞懂她的來歷。

上圖 沿著台階重回到建築的中心,這才看清楚玻璃大箱體的模樣。巨大的透明玻璃從屋頂一直延續到地面,從建築外部就能感覺到有明顯的錯層。

上圖 三棟箱體之間的聯結部分,是可供人休憩的平台。

上圖 而兩座玻璃箱體中間,設置了一個巨大的內向螺旋樓梯,造型別緻。從這裡可以連接上下樓層,我就是從這裡進入下面的主廳入口。

上圖 進入館內後,會發現建築內核還是安藤先生簽名式的清水混凝土樣式;而最外層通透的玻璃,將陽光、海岸、綠樹等外部景觀都吸收了進來,站在巨大的走廊即可感受到與外部自然環境的聯結感。這也算是一種空間變化的過渡吧?

坐在走廊里,狠狠發個呆,看著太陽緩步移動,牆壁上巨大的玻璃框陰影也在壯觀地移動和變形,感覺安藤老師又在給人示範如何把玩光影的遊戲。

展廳最中央的天井處,有一個巨大的之字形樓梯,你可以據此通達不同樓層。或者選擇電梯也行。只是在長得這麼帥的步行梯誘惑之下,必須腿著上去啊,因為可以看看每一層視線的變化。一座好的建築,就好比一座山,不同角度都自有不同的風韻。

館內層高足夠,因此布展效果可以非常好,只是那不是我關注的重點。這個建築是我在日本參觀的安藤先生第一個大型的公共建築,有了這個經驗,日後在觀看他類似的大型建築時,都會有了參照和對比,也逐漸意識到他最好看的作品類型是哪種……絕對不是這種大型建築。

旅行tips:高鐵或近鐵神戶站下車都可以,下車後朝南步行10-15分鐘可抵達。

官網:artm.pref.hyogo.jp/chn/

茨木.光之教堂

此行最大的……

光之教堂,是安藤先生最最最著名的代表作,很多人不認識他老人家,但估計也看過它的照片。沒有它,我也不會當年瞬間迷上安藤。(另一個理由我文末再交代)

它正式地名是茨木春日丘教會,同樣是混跡在日本小鄉村裡的一座建築,外觀根本看不出它的牛逼,只能頂多看出它和周圍建築風格上的格格不入。

上圖 這就是它周邊的環境,試想一下忽然冒出一棟冷淡的混凝土建築?

走到大門一看,我暈,關門!上面寫著要預約,我趕緊登錄網址看,預約檔期已經去到2個月之後了。WTF!我開始靜坐,期待有工作人員出來,我可以求情混進去看一下就好。果然,有一位男性出來了,但果斷拒絕了我……我差點對著他哭了,555,怎麼那麼絕情呢,我大老遠過來的啊!

最後,你們猜猜我到底進去了沒進去?

還是好好說說這個教堂為何讓我著迷吧。這個教堂主體建築是一個長方體的混凝土空間,沒有任何外在的窗戶。

上圖 這個模型來自於兵庫美術館裡安藤忠雄展覽區

這麼一個空間,其實不僅封閉,還會很黑暗。在冰冷而質樸的混凝土的包圍之下,顯得壓抑和沉重,想像一下,會略帶不安。這些都暗喻的是基督教信徒們在遇到主和耶穌之前的懵懂蒙昧之態。

而傳統教堂里的十字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安藤在牆上開鑿的巨大十字型開口。它成為了這個黑暗和封閉的空間與外部光源的唯一通道 ,不僅僅在視覺上完成了十字架的設定,而且在宗教內涵和精神意義上都達到了無法超越的高度:因為有了十字架的光,所以那些一直在黑暗和封閉的渾沌世界裡毫無方向、一直在尋找解脫的人,終於獲得了照耀人生的光明和希望……

上圖 第一次看到這道熾目的十字光,先震驚,隨後適應後則是無比的順從和平靜。

在最簡約的形態下,飽含了如此的深意,怎麼能不讓人激動萬分淚流滿面?我並不是宗教信徒,但依舊為此深深折服。這些年走過不少國家,看過無數不同類型的教堂,但我還是覺得這個看起來樸素簡陋的「光之教堂」,是最獨一無二的。

還有,這個光十字架,方位朝南。做禮拜的時間一般是早上,所以這個光十字基本上可以確保在做禮拜的時間裡都有足夠的「亮度」,並且隨著太陽的角度變化,十字架也會位移和變動,一邊做禮拜,一邊還能欣賞這場光影秀,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

當然,這個教堂內如果僅僅依靠十字架採光,是不足夠的。所以教堂右側設置了斜插的直板薄牆,它將光線反射滲透進教堂內;同時其實屋頂和立牆之間也設置了縫隙來透光

懂得了這個小小的「光之教堂」的意義,我覺得稱呼安藤為「清水混凝土詩人」其實不夠貼切,他該是「光的詩人」。在我看來,他並不是如何設計一棟建築,而是如何用一個容器或工具,將「光」有意義地呈現給大家,也籍此,他所有的空間都有了與眾不同的意義。

我以為,不會再遇到能與之比肩的富有深意的宗教建築了。結果,呵呵,呵呵,TNND兩天之後我就發現自己錯了……安藤啊,安藤……

旅行Tips:乘坐JR東海道本線,在茨木站下車後搭乘近鐵巴士,到春日丘公園站下車。巴士每個小時才一班的樣子,做好心理準備……另外,為保證真的能進去看,還是最好去官網預約吧:ibaraki-kasugaoka-church.jp

淡路島.本福寺水御堂

瞠目結舌

這是一座佛教寺廟,藏在淡路島上鳥不拉屎的地方,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抵達後,差點以為自己走錯了地。

上圖 好像一兩個小時才一班bus經過這裡,抓狂的我在路邊發獃。

上圖 谷歌地圖將我導向了這裡,村到不能再村的地方。我簡直懷疑人生,也不太敢相信安藤先生設計的佛教寺廟是藏在深山裡的嗎?

上圖 背著20公斤負重快爬到不行我的,再抬眼時,竹林里長出一大片碎石鋪就的區域,碎石上迎面立著一整塊安藤忠雄簽名式的混凝土圍牆,天,真到了。

繞過這道3米高的直牆和另一道弧形圍牆的屏障後,就會進入了本福寺水御堂的入口—— 一個混凝土材質的橢圓形蓮花池。

不好意思,池子里空無一物。後來買了一張明信片,才看到這座蓮花池漂浮著蓮葉時候應有的樣子。蓮花池的右下角,看見一個像倒三角形的紅色區域嗎?這是個什麼東西,我待會告訴你。

大門入口似乎就是這個蓮花池中央的那個通道 ,一通向地下的樓梯擺在面前。

疑問油然而生: 日本大部分見過的寺廟都是木質結構。至少寺廟的模樣,都應該是高高在上,有著類似的殿堂、門窗、亭榭、游廊等等……而且,佛教在內的多數宗教建築大多是向上走﹐以表達宗教修養的提升和對佛主或對神的逐步接近。 而這座寺廟竟然是一個埋在地下的混凝土寺廟?!

安藤先生是不是有點太……離經叛道?

這個疑問不是我才有。這座本福寺水御堂1989年擴建,委託安藤忠雄設計一座具有獨特象徵意義的佛教建築。那時候安藤先生的光之教堂剛落成,體現出他對於宗教意義超乎常人的理解和洞察,估計這是本福寺找到他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堂我能理解,畢竟安藤先生花了十年時間周遊歐洲 ,他不可能不了解基督教對於歐洲的意義。

當安藤提出了修建地下佛堂的方案,遭到所有人都反對:佛堂怎麼能夠往地下走?這不是侮辱佛主嗎? 安藤解釋說,蓮花池靜謐聖潔,體現佛教「步步生蓮」本意,在蓮花池的包圍中慢慢拾階而下,進入廟宇﹐其實有洗滌心靈的含義,也是重回佛教原點之意。人世間所有的人,通過這樣一個從地表走向地下的黑暗通道 ,就像是我們回到一個封閉的內在空間,思考人性 ,然後回歸內心的過程。人總是要落到最低落、最黑暗的時候,才會有超脫生死的頓悟。

這番說法一出,寺院住持懇求安藤先生趕緊施工,實現這個偉大的設想。面對樓梯,我在想:蓮池之下,樓梯之下,是否真的能頓悟人生?

上圖 沿著樓梯走到底,光線從明到暗。右側嚴禁進入,是員工 通道 。左側,為進入佛堂的路線。門口擺著一個小桌子,桌上放一盒子,寫著自覺供奉400日元香油錢。

原來這地下,有一層4米高的弧形圍牆,紅色木質結構,造型像是一塊塊長長的木板圍成的木桶。 通道 入口寫著「土足嚴禁」,還放著一個鞋拔,看懂了,要脫鞋進入。

若不是安裝了地燈, 通道里視線會更加昏暗。但紅色的光線已經跟外頭的世界截然不同。弧形通道看不到盡頭,又是一種安藤簽名式的「 通道誘惑」,它在預熱來客的情緒,勾起人們的好奇,讓人禁不住想像黑暗的盡頭是什麼在等待。

當我覺得走到最黑暗的地方,再邁兩步,就會發現眼前又越來越亮,然後右側就出現了圓形的大殿,紅光撲面而來。

這圓形大殿象徵生生世世﹐循環不息的輪迴,而大殿的方框屏風則悉數採用 日本傳統建築里的方柱造型。佛祖像背後是通過窗欞射入大殿的光線,整個空間就此被紅光籠罩,恍如佛光四射,令人震撼。

磕頭,許願。更多的規矩不太懂,於是只好安靜觀察大殿的細節。大殿里有護身符和經書之類的物品可請,寫上了數額,自覺投放。請了四本經書隨身帶走。

從大殿出來繼續往前,就會抵達大殿的後部。這時候就會看到大殿紅光四射的光源從何而來。原來最外層的混凝土圍牆開了一個大口,安裝著巨大的窗欞。

還記得我上面明信片里提到的那個右下角的紅色區域嗎?那就是下面這個開口所處的位置,窗欞外是一個採光井,這樣光線就能透過窗欞,化身成為照亮大殿的柔和的「佛光」,構思是不是妙到毫顛了?

走到這裡,內心已經激動得走不動了,盤腿坐下來,好好地思考一下人生。在這靜到深處之時,乃是廣闊的虛無,是見過天見過地然後見自己。

通過這樣如鳳凰涅槃般的紅色,再走出來的時候,抬頭一看樓梯之上,狹窄的混凝土世界頂上是一片天空在等待自己——象徵著新的天地在接納自己的重生。

這一進一出﹐意味著當我們從煩囂亂世踏入地下,深入到最黑暗的低處,才能明了貪嗔痴的虛幻,見心見性,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後方可能重見天日。

放下,凈化,死亡和重生,這就是本福寺水御堂全部的意義。足以震撼掉宇宙觀的意義……

以為「光之教堂」已經飽含安藤先生最極致的宗教寓意,結果他用這座小小的寺廟再次告訴我一件事:永遠不要用世俗的眼光預測他的極限。所以,對他在北海道的大頭佛作品也很期待,希望某日能拜訪。

旅行Tips:日本〒656-2305 Hyōgo-ken, Awaji-shi, Ura, 1310。谷歌上的公交導航都在此都不太準確了……而梁叔忘記了當時的公交車線路。所以,自求多福吧。

淡路島.托托海風酒店

bonus

淡路島是日本瀨戶內海里的一個獨立島嶼,跟南北大陸的聯結就靠兩座大橋,基本意思是——特別偏僻。如果不是因為要來淡路島看本福寺水御堂和夢舞台,我不會選中這裡,而且如果不是因為booking上當時沒有其他選擇,我也不會入住它家。

先坐JR,再換大巴,再換島上並不多見的計程車,才能抵達這個面海臨山的酒店——差點以為是黑店。但命運的玩笑砸過來時,真的措手不及。看,我背著包站在酒店門口時,看到了什麼:

長著一副標準「安藤忠雄」臉的清水混凝土建築!WTF!

緩過神來,才慢慢發現這的確是安藤先生設計的酒店。於是,它成了此次朝聖背包行的bonus,亦是驚喜吧。

上圖 截自安藤忠雄作品全集。

依山而建,本來難度就不小,但用不同高低位置的獨立樓體降低了一棟主建築的麻煩。而且從高位往低位走,借用的是長長的電梯。每個角度都能看到瀨戶內海的美景,靜謐舒適。

雖然不是面對西面的海,但日落後的天色染映了藍色的海,靜美到讓人忘記呼吸。

PS, 講點建築外的題外話。因為這個酒店,雀躍了半天。但豈料到最後被它折磨得也是茅台級別的醉:

一,若沒有提前在酒店預訂餐飲,是不能臨時去餐廳就餐的,我猜是人太少吃任何一點東西都需提前備餐……

二,這荒郊野嶺的山上,沒有任何餐廳和便利店可言,更沒有公共交通。最後酒店幫忙叫車送我到附近山下隨便一村裡吃了家唯一開門的拉麵館。吃完後發現根本沒車能回酒店!於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荒蕪山路上,爬了半個多小時回去,一路走得是寒毛聳立。

上圖 這是爬山回酒店前最後一盞路燈,之後,全黑

三,酒店晚上一個人都沒有,前台都沒人。出房間,去樓下泡溫泉,蒸桑拿,全程無人。短短一晚,腦海里的驚悚故事劇本都想像了無數個。快入睡前忽然床頭那個寂靜的電話響了,響聲在房間里回蕩,嚇我一跳。差點不敢接。前台來電跟我確認明早不需要早餐……

所以,這才是bonus,好的壞的,都給你,如此留下恆久的記憶。

其實此行還看了大山崎美術館其他幾個作品,但個人認為不夠典型,可以忽略不談。日本各地遍布不少安藤的作品,也可見其勤奮。但生意越做越大,手下的人越來越多,反而慢慢淡化了他成名的清水混凝土風格。的確,時代的審美和材料的偏好都在進化,建築同理,成名的絕技未必能保障自己後來武林霸主的地位,安藤忠雄自然也要跟隨潮流而成長與變化;其次,77歲的他只是一個金字招牌,即便親力親為仍舊是他的作風,但很多動作我相信都是由工作室里的其他設計師完成。

關鍵一點,我之前也只懂得從「清水混凝土詩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因為當時沒有親自到他的建筑前參悟過。就像看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濕壁畫,就得在壁畫所在的教堂環境下觀看,任何一個將壁畫挪到美術館裡的做法,都削弱了畫的整體意義和效果。同理,安藤「清水混凝土」的建築理念,的確只有去日本國內觀看,才能體味那原汁原味的內涵。

但他遠遠不是這個頭銜所束縛的人,他是「光的詩人」,他有著永遠出奇制勝的思路,材質只是一個膚淺的方面,最終他只是「利用最基本的幾何形式,就改變了光的形式,為個體建築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微觀世界。」——這是普利茲克評委會對他的評價。

最後一點感悟,就是安藤第一品的好作品,絕對不是他做的各種商業類型的公共建築項目,而是那些小而精、帶有濃烈宗教意味的建築。不信教的他,以匪夷所思的創意,讓經手的宗教建築都成為可傳世的絕品。只有在這種建築類型里,似乎才看到先生一生所求,是完美的極簡主義,是一氣呵成畫出來的一個乾淨的圓。除了宗教建築,還有就是他做的很多私人住宅項目,也是個個驚人的美。

-完-

備註1

清水混凝土(fair-faced concrete)直接利用混凝土成型後的自然質感作為飾面效果的混凝土,被認為是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級的表達形式。它具有最本質的美感,素麵朝天,樸實無華,但透露厚重和永恆的韻味。材料本身所擁有的柔軟感、剛硬感、溫暖感、冷漠感不僅對人的感官及精神產生影響,而且可以表達出建築情感。業內多認為這是一種高貴的樸素,看似簡單,其實比金碧輝煌更具藝術效果。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建築師採用清水混凝土工藝,如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安藤忠雄等都在他們的設計中大量地採用了清水混凝土。悉尼歌劇院、日本國家大劇院、巴黎史前博物館等世界知名的藝術類公建,均採用這一建築藝術。

備註2

陶板畫的製作方式,基本就是將原畫放大臨摹在陶板上燒制而成,再將燒成的陶板拼合起來,形成巨大畫卷。畫作的顏色可以歷久彌新,不易褪變。我們國內這樣的作品以晚清民國時期的 江西 景德鎮 珠山八友作品最為有名。

備註3

本文主要照片都是梁叔本人所攝,少數是取自安藤作品集,還有個別來自網路,侵權刪

【About 荒梁】

旅行者 / 攝影師

微博:荒梁大叔

公眾號:荒梁

合作、約拍、轉載請聯繫325766@qq.com

*****************

知乎專欄:一群旅行體驗師,做最會玩的集體專欄。歡迎申請加入體驗師大本營,也歡迎大家投稿。

知乎機構號:KLOOK客路旅行,發現更好玩的世界,預訂獨一無二的旅行體驗。


推薦閱讀:

Arqui9 | 國外頂級建築表現PS後期教程
木飾面板
建築師不容錯過的5部電影
聽說,你想做室內設計師,行業現狀了解一下
Xiao:我經歷了一個讓建築「脫胎換骨」的套餐——賓大+AA

TAG:安藤忠雄 | 建築設計 | 日本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