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課的故事:一個有趣的產品經理
來自專欄三節課12 人贊了文章
有一類人天生是適合在互聯網行業的——
他們總是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熱衷於各種大膽的嘗試,期待嘗試後收穫的反饋,並能根據反饋迅速做新的迭代。
比如我認識的傑德,目前他在某區塊鏈行業做產品經理。
但隨著我對他的深入了解,發現他身上這些特質,其實長久以來是被壓抑的。
說起傑德,他是那種我們父母常會提到的「別人家的小孩」。
來看下他31年的重要經歷——
- 中學參加民樂團,學習據說是最枯燥的樂器——琵琶,一直堅持到上大學;
- 高中參加舞蹈隊,最終以藝術特長生順利考入清華;
- 在清華大學念熱門的計算機專業,且四年後爭取到保研。
- 畢業後,進入世界500強公司,做品牌和市場營銷。
- 零經驗轉崗產品經理,做過K12教育,後投身區塊鏈。
這些經歷里透露出來幾個關鍵詞「聽話、努力、聰明」,也正是這幾個詞,成為了傑德成長里的枷鎖。
而,如果說不破則不立的話,那傑德解開身上這些枷鎖,前後歷經了三段相當掙扎與痛苦的日子。
第一段發生在大學期間。
考上清華,好像是一個分水嶺,讓傑德的生活完全不一樣了。
算上藝術特長生的加分,傑德的高考分數還不錯,選專業時他沒有很明確的意向,就想著不然選個分數比較高的專業吧,於是懵懵懂懂成為了計算機專業的學生。
毫無疑問,這個專業的學生卧虎藏龍。傑德對於計算機的認知還僅停留在玩遊戲上,而班裡有天賦,又很早鑽研計算機的卻大有人所在,他立刻感受到了跟其他同學之間的巨大差距,在這個班級里他再也不屬於聰明的那一撥了,那種瞬間產生的危機感讓他不敢鬆懈,決心努力追趕別人。
加上,聽說他考上清華的親朋好友,都紛紛送來誇讚和期許,這些對於傑德來說,反而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傑德每天泡在圖書館或機房裡,看書、做筆記、寫編程,覺得很枯燥很吃力也會咬著牙堅持。
「有想過放棄嗎?」我問
他歪頭想了一下,說「那個時候並不會想到還有放棄這個選項,從小我就被教育,如果開始了就不可以半途而廢,別的人都在努力,為什麼你不堅持下去?」
亦如小時候去學琵琶,即使更想做其他的事情,但仍然會硬著頭皮去堅持練習。
但是最痛苦的是,他發現無論付出多少努力,局面似乎並沒有逆轉,他依然很難在考試中名列前茅,他開始產生懷疑。
以前所信奉的東西,如顏料一樣慢慢脫落,讓他的生活一點點陷入灰暗,他越來越覺得並不是堅持就一定會有回報,生活充滿了「努力而不可得」的無奈。
直到臨近本科畢業時候,他終於鼓起勇氣去質疑「這個真的是我要做的事情嗎?我這麼努力以後是想要做編程工作嗎?」
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
「那畢業之後,我可以做什麼呢?」他陷入了人生中第一次最迷茫的時刻。
如果說在以前的生活中,他的目標都是既定的、被家人所安排好的,那這一次才真正算他自己去找目標。
當時他面臨三個選擇:就業、出國、保研,他從中挑了一個相對保守的決定——保研,因為他覺得在拿不準該怎麼做時,最好是留些時間緩衝一下,讓自己想清楚。
從學習中解脫出來的他,積极參加職業培訓,參加社團AIESEC,那個不那麼安分的傑德被喚醒了,在不斷突破自己邊界,探尋自身潛能中,傑德獲得極大的愉悅感。
在參加AIESEC期間,他發現自己非常享受與人做深入的溝通,他很樂於關注別人的發展,並想辦法去幫助他們成長。
有些人在苦難中消沉,有些人在苦難中涅槃,傑德一直以來最大的痛苦正是來源於對自己認知不清晰,一直強行在做一件自己不擅長不喜歡的事情。無數次他都在想如果能有個人引導他,告訴他,去吧,去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他可能就會勇敢的結束痛苦。
但是,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出現這樣一個人。
傑德想,那也許我可以去做成這樣的人,去幫助別人認知自己。「我走過的苦難,不希望在別人身上重演。」他說,「如果能幫助別人清楚自我的內核,找到屬於自己該有的位置,我會非常開心。」
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傑德完成了自我認知的迭代。
此外,他還發現自己對於創造性的東西極其感興趣,他曾在朋友圈做過「每日開腦洞」的系列,發掘著生活中細小事物的趣味。
他很有成就的是,基於對項目的理解,有創意的對項目進行包裝,爭取資源把項目落地,讓品牌釋放出煥然一新的魅力。
總結下來,也許HR或品牌是可以考慮的方向。行動力很強的他,馬上定向針對兩個方向做了解和實習。
最終,在畢業時,他選擇了跟業務結合度更緊密的品牌營銷方向。
懷揣著「創造生活價值,改善生活方式」的夢想,傑德加入一家世界500強的消費品公司做品牌營銷。
從事品牌營銷工作一年多後,他經歷了第二段掙扎與痛苦。
在營銷領域,有被人熟知的4P理論,分別是「產品、價格、推廣、渠道」,大眾對營銷工作的認識會更多集中在後兩者,認為營銷要做的事情要麼是不斷做活動擴大曝光量,以促進產品的銷售額;要麼就是砸錢在各個渠道傳播品牌價值,來打造產品的美譽度。
相比這些,傑德的興趣點集中在第一個P(Product)——產品上。營銷要根據市場的變化,給產品提出改進建議的。傑德最開心的時刻是每一次新產品的研發,他會經常去思考產品的價值,他希望產品能儘可能符合用戶心理的訴求。
也許正是這個感受,促進了他後來對產品經理的濃厚興趣。
工作了一年多,傑德發現,自己獲得的成就感卻少之又少。每次他興緻勃勃地提出建議,要等產品做出來往往得幾個月後,甚至兩年後都有。消費品的更新迭代空間很小,新產品研發牽扯的鏈條太長了,一個設計提出後,需要定型、打樣、評估、生產、評測等等一系列環節。
更多的時間,傑德都在做一些邊邊角角,不痛不癢的事情,有種自己在耗著的感覺。
這次,他果斷地判斷自己沒必要在繼續做下去了,他需要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
2015年的時候,傳統的營銷方式面臨著顛覆,僅僅靠著覆蓋大量渠道做品牌推廣,已經很難打動用戶了,用戶獲取產品信息的途徑、選擇和購買產品的因素變得非常多元化,比如,用戶不會為某個牌子很知名而埋單,更會被品牌符合自己的內心訴求而心動,這個時候只有去了解用戶才能打動他們。
對於大型公司,創新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即使發現了問題,想要掉頭也比較困難,所以才不得不維持原有的做法,做一些大家看來不痛不癢的微創新,這種現象在這個行業中比比皆是。
傑德明白,他必須去一個更新迭代速度更快的行業里成長。
這一次他做了一個激進的舉動——裸辭。
以往,傑德一直都是個乖孩子,很少會做出格的事情,「裸辭」像是一種決絕的反抗,帶著願意麵對未知的勇氣。
以前的他習慣準備得足夠充足之後,才會動手去做,現在他發現他相比於做得完美,他更想要快速反饋,做比完美更重要。
傑德說他很認同一段羅振宇曾做過的分享:企業做戰略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技術,技術必然有規律,試圖把握它就好;一個是藝術,藝術沒有什麼規律,就是看天分;還有一個是手藝,手藝的核心是「去做」,一復一日,年復一年,讓規律、知識、方法穿過你的身體表達出來,一件工作不知道怎麼做,不需要完美,找隨便一個由頭先開始。
不管你心中有多少標準,想知道自己與世界邊界的人,行動就最好選擇。
完全沒有思路的傑德,去找不同行業的人聊,聊了很多人之後,其中有一個職業引起了他的興趣——互聯網產品經理。
2015年,移動互聯網趨於成熟,各種各樣的APP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市場上對產品經理的需求變得很旺盛。開放的互聯網文化充滿了可能性,在他看來,互聯網行業蒸蒸日上,每天都有新奇的東西,產品迭代和反饋速度都很快,這些令他興奮不已。
「更何況我還有計算機背景。」選定之後,自信滿滿的傑德直接從上海來到北京,加入了一個朋友的創業團隊,正式接觸互聯網產品工作。
對產品還一頭霧水的他,為了學習產品知識,被朋友推薦來報三節課。
傑德記得在三節課聽的第一堂課,幾乎都沒怎麼聽懂,但通過進一步了解,更堅定了做產品的信念。
學霸體質的他反覆學習當時三節課官網上的課程,也熱衷於總結分享,還建了個學習群,與群里的人一起交流。
當時三節課還有款產品——《酷產品》,幫助產品經理培養產品感。
在三節課,我們認為學習可以分為三段式「認知、還原、創造」,這也是三節課名字的由來。
通過課程學習可以幫助你「認知」到產品背後的方法論,完成「認知」後,還需要不停練習,拿著方法論來分析產品,完成「還原」,最後才是實現「創造」,自己設計一款產品。
從當時的後台數據來看,傑德每天分析一款產品,寫了近2個多月,而且每個產品的分析都寫得很認真,算是當時《酷產品》產品的優質用戶。
當3.3計劃(三節課唯一的線下課)內測招募學員時,傑德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應該是最先發來申請書的。
與此同時,我其實也對這個早已聞名的傑德充滿了期待。
現場見到傑德,會感覺他滿滿的少年感,當他穿著類似超級瑪麗的衣服,手舞足蹈地朝我跑來時,竟不會有一點違和。這種少年感一是源自於他秀氣的長相,另外就是他身上自然的純粹,和他相處會非常舒服,他總是微微頷首聽人講話,表達觀點時會輕聲細語,聊完天你會覺得整個人都被治癒了。
在他身上,還有著一種把生活的一切變得有趣的魔力,這是一種基於對生活的熱愛以及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之上的;另一方面,在他身上還能感受到一種使命感,一種想要通過自己的工作積極影響他人的使命。
下面是3.3計劃課間休息時候,布棉(三節課聯合創始人、3.3計劃導師)坐台階休息時,他捕捉到的畫面——
雖然當時他在產品和運營方面能力欠缺,但是他身上那種有趣、不甘平庸的特質太讓我們喜歡了。
第三段掙扎和痛苦在差不多三年後來臨,但比前兩次的程度輕很多。
我們基本上在工作3、4年的時候,都會遇到職業的第一個坎兒。
進入某個職業一開始,我們都需要大量學習該職業的基本技能,爭取能完成手頭的工作,比如產品經理需要掌握怎麼畫原型、怎麼梳理流程、怎麼把需求變成功能,這個階段需要靠不斷實踐,積累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判別哪些需求並不值得做,亦或是在當下時機下不該做,學會結合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找到當下產品的關鍵點。
如果說入行0~3年的時候,你對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決定了你的價值,那麼到了3~5年時,基本上技能都修鍊得差不多了,拼的是對行業的深入了解,要選擇一個行業,不斷加深對該行業的認知,因為只有對該行業有足夠的分析,才能對該行業里的用戶有足夠了解,也才能比其他人更準確地抓住用戶深層次的需求。
傑德的痛苦在於,他發現自己對於未來的規劃很模糊,並沒有在一個明確的行業方向上構建出自己的技能壁壘。
離開朋友的創業公司後,他在一家K12教育公司待了一年多,但因為公司原則上不算是典型的互聯網公司,而且企業文化對他來說過於死板,跟他想要的工作狀態是有一些差異,所以他的成長遇到了瓶頸,他再次從K12教育公司離開,尋求下個突破口。
他需要再一次做自我的迭代。
四下尋找機會時,傑德跑來三節課問Luke(三節課創始人&CEO)對於他職業發展的建議。
Luke建議他如果還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行業,不如跳出原先的思維框架,嘗試進入一個新興的領域,比如人工智慧、區塊鏈,這些新的領域正如95年的互聯網一樣,還處於中早期,雖然一定存在泡沫,但是先進入的人將會累積先發優勢。
聽Luke講完,傑德馬上去參加了一些線下活動,研究了一些相關內容,甚至立刻自費奔赴國外參加專業會議來了解行情,最後選擇了進入區塊鏈行業。
區塊鏈作為一個新興行業,資源大量湧入帶來的高速發展和迭代,無疑是他熱衷的。他希望,能找到一個自由度高一些的公司,主導一款產品的從0到1。
最終,他找到了現在的公司。
前幾天見到他,他的狀態挺好,雖然面臨著一大推問題,但樂在其中。一個產品經理遇到一款靠譜的產品很難,更多的是把不靠譜的想法,不斷反饋和迭代,最終被用戶所接受。
我們再來回顧下傑德每一次的自我迭代,似乎都能發現這幾個關鍵點——
- 會分析當下遇到的問題是什麼,自己想要什麼;
- 每個選擇都結合行業、職業、自身來多方面考慮;
- 執行力很強,認定一個東西,就會立刻去做;
- 做的過程中,善於學習,做總結和復盤。
通過這一套」機制「,傑德完成了螺旋式上升的成長,也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傑德說他並沒有階段性做總結的習慣,沒有階段性的回顧其實容易忽略自身的成長。
但最近,傑德找到了一種屬於他的自我覺察。
他喜歡上了弓道,源於中國,發展演化於日本一種運動,幾乎每周都會去兩次。
在弓道館裡,每次行射和完成繁瑣細緻的禮節流程時,都是一種自省,是自身內觀的過程,完全沉靜下來,凝神靜氣地去感知每個緩慢的動作。每一次射箭,都會思考是否」正射」了,細想一遍自己的動作,是哪裡不到位,不斷調整,不斷地練習,不急不躁,也不退縮。
我覺得,他找到了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這就是傑德,一個不斷在自己迭代的產品經理。
我曾問他,做產品最有成就的時刻是什麼時候。他說,短期的成就感是通過用戶反饋不斷驗證自己的假設,長期的成就感來自於自己在「做」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能力和認知的不斷提升,更加清楚自己和世界的邊界。
開心的是,這樣的他現在在互聯網行業里。(完)
本文作者曉玲,三節課第3號成員。
她說,她來到三節課迄今,遇見過太多有趣的人,她想要把這些人的故事講給你聽,讓你可以「借眾生,看自己」。
若還想看更多故事,可以點擊以下鏈接喲
三節課的故事:一個去西藏做產品經理的姑娘
三節課的故事:日常經歷慘無人道的哄搶事件,是一種什麼體驗?
三節課的故事:這裡有個姑娘叫惠芳
最後,送你一份學了就能用的乾貨,關注公眾號三節課服務號,回復「3」即可免費獲得。
裡面有——
- 一套完整可復用的結構化思維,能幫你提升邏輯能力,可用於溝通協作、寫作和解決問題
- 一套OKR思維,能幫你制定清晰的可執行可落地的目標
- 小白也能學會的數據爬蟲方法(各大網站均可爬)
- ...
其中第一個和第二個,是我司必學的。第三個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還有更多驚喜在等你,包括但不限於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互聯網人必學的12個Excel技巧、找工作的套路等等等!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就點個讚唄,十分感謝!
最最後,推薦近日高贊回答:
鮮為人知&很有意思的網站|寫競品分析|微信搜索的野心|高效找工作
互聯網人的職業規劃|電商運營|新世相刷屏營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推薦閱讀:
※2016互聯網眾籌發展趨勢報告出爐 眾籌成為又一風
※互聯網營銷為什麼那麼多人投入進來改行?
※從互聯網大會看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大佬用什麼手機!
※互聯網條件下的消費者心理與行為
※【揭秘】互聯網巨頭搶破頭!這個產業到底暗藏哪些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