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領導指著一瓶高度酒跟他說:「你把它幹了。」
來自專欄冷言經4 人贊了文章
《世說新語·德行》
【原文】
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絝,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於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戲文】
人生苦短,難免犯錯,看故事之前甭管是誰,都應該自罰三杯。
謝奕、謝安是兄弟倆,前者既可以叫謝奕,也可以叫謝無奕,因為他名奕,字無奕。此人是東晉陳郡陽夏人(河南太康),歷任剡令、都督豫兗冀並四州軍事、安西將軍、豫州刺史,看起來蠻厲害是吧?跟他弟一比就比沒了。
謝安,字安石,少年成名,但很沉得住氣,直到四十多歲才出仕。初為桓溫司馬,後任吳興太守。
那時候桓溫專權,常懷貳心,先是廢了晉廢帝司馬奕,然後立了晉簡文帝司馬昱。桓溫原指望司馬昱會感恩戴德,乖乖把下一任皇位交到自己手裡,沒想到人家還是照顧了自己兒子。
只能說桓溫太傻太天真了,一個武將,學人家搞廢立之事,莫非忘了董卓下場?桓溫後知後覺總算是想通了這一關竅,當即帶兵進了建康。
這才對嘛,槍杆子底下出政權,然而事情還沒那麼簡單,也要看槍杆子是攥在誰的手裡,攥在桓溫這種人手裡,就沒戲。當時謝安堅決扶立孝武帝,多次挫敗桓溫的篡位陰謀,並且最終成功的把桓溫給耗死了。
完勝。
孝武帝當權,謝安官至宰相,奉行王導緩和士族矛盾、穩定政局的政策,同時又訓練「北府兵」,防備前秦。後來苻堅南下攻晉時,謝安為征討大都督,指揮謝石、謝玄等大破前秦軍於淝水,由此被拜為太保,死後追贈太傅。
今天故事裡的太傅,說的就是這位謝安。
話說謝奕在剡縣為令時,有一老者犯了法,謝縣令既不罵也不打,而是拎出一瓶高度白酒,對老者說:「你把它幹了。」
縣令讓喝,老者豈敢不從?然而大概是酒量一般,很快老者便大醉,可是這事還沒完,只見謝奕又拎出第二瓶擺在老者面前。
當時的謝安才七八歲,穿著青布褲子,坐在兄長膝邊,看到這一幕終於忍不住開口勸諫:「哥,這老頭也怪可憐的,何必如此呢?」
當時謝奕臉色一變,答道:「老弟的意思是放他走嗎?」於是便真的把老者放走了。
這個故事到底想說什麼呢?是說謝奕濫用私刑嗎?是說謝安惜老憐貧嗎?我看都對,但我最在意的是謝奕那「臉色一變」,也就是原文中的「改容」二字。
何以謝安一張嘴,謝奕就改容了呢?我們從當時的場面可以看出,縣令沒有動用國家正規的刑訊手段,而是逼老者飲酒,以及七八歲的弟弟坐在膝邊,這都說明那不是一個正式的場合,很可能是一邊飲宴一邊處理老者的公案。因此,亦有極大可能謝奕也是飲了酒的,不至於醉,但應處於興奮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誰要是敢說一句「領導,您這事辦的有點兒過了」,那都是要擔風險的,而謝安剛巧把話說了,謝奕於是臉色一變,其實是猛然驚醒,眼前擺著的不正是一場大禍嗎?還不止老者一條性命,更是謝氏子孫的一世英名。
這則小故事在我看來最具價值的一點,就在於給後人都提了一個醒,當你沉浸於某事且漸入佳境時,你會產生一種心理學稱之為「確認偏誤」的感覺,也就是只聽得進正面意見,這時候,你要格外尊重那些給你潑冷水的人。
我說的不是要你全盤接受反面意見,而是當你認真聽完反面意見,如果依然決定要做時,那至少你的決定會更靠譜一些。
推薦閱讀:
※金牛座暖男趙禎的盛治時代
※人在做著兩種性質的事:一種如下棋,成敗由人的最壞狀態決定;一種如發明,成敗由人的最好狀態決定
※捺印 | 印度人文步履的「記事本」
※台灣人文風俗
※五味均善,唯中唯和——魯菜的歷史與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