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舢板上出生,在「國葬」中離世
22 人贊了文章
作者:華商韜略丨華商名人堂 陳光
來源:華商韜略微信公眾號(hstl8888)
2006年10月28日,霍英東因病在北京逝世,政府有關部門參與操辦其葬禮,以高規格送別了這位愛港愛國的企業家。遺體返港期間,霍英東的靈柩覆蓋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並由十人扶靈,董建華、何鴻燊、李兆基等均在其列。有評論稱,霍英東在「國葬」的級別中告別。
逝世前,霍英東曾總結自己的人生,稱「回首往事,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如果人生的滿分是100分,他要給自己打100多分。因為「我敢說,我從來沒有負任何人」。
究竟是怎樣波瀾壯闊的人生,才配得上這樣的自我評價?
7歲成了家裡唯一的男丁
香港第一代華人富豪大多白手起家,吃過苦,霍英東是其中「最苦」的一個。
1923年5月10日,霍英東出生在香港的一艘小船上,家裡是海上討生活的人家。清末時期,靠海謀生的人被稱「疍(dan)民」,是「下九流」中社會地位最低下的一類,和罪犯後裔、乞丐同檔,很多社會權利被剝奪。
霍英東出生的時候,香港是一個小漁村,「疍民」很多。當時的社會雖然對他們已沒有歧視,但「疍民」的生活大多艱苦,一條小船要養活一家人。
霍英東的家是一條2米多長的舢板,一家7口在這條舢板上生活。入夜時,家人得一個緊挨著一個,才能睡得下。記事很久之後,霍英東才知道「鞋」是什麼東西。
物資匱乏對於當時的他來說並不是問題,因為霍英東的腦子裡根本沒有光鮮亮麗生活的概念。他最大的祈望,就是家裡人出海不要遇到颱風,因為很多「鄰居」,都在颱風中丟掉了性命。
但在天災面前,生存的夢想都是奢望。1930年8月的一天,颱風侵襲香港,霍英東的兩個兄長被風浪吞噬,消失無影。他的父親本身罹患淋巴癌,這場打擊後一病不起,掙扎了幾個月便撒手人寰。
那一年,霍英東7歲,成了家裡唯一的男丁。此後的多年裡,他經常回憶起當年的那一幕,「我至今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生活會那麼決絕,讓我死了兩個哥哥,又死了父親?」
家庭痛失頂樑柱,母親劉氏帶著3個孩子上了岸,在街道上流浪,一家人幾乎一無所有。後來,有熟人見霍家人可憐,介紹他們住進了香港的貧民窟。
在一間20多平米的房子里,霍英東一家和另外50多個住戶開始了合居生活。屋子裡的幾張3層床擠得滿滿當當,周圍黑暗、潮濕、腐臭,疾病彷彿隨時都會降臨。在這個地方,他們住了6年。
母親劉氏雖然目不識丁,但是非常認同丈夫生前的理念,認為孩子只有知書達理,才能出人頭地。經過多番奔走,她將霍英東送進了帆船義學上課。這是一家專門為水上人家辦的小學,不收學費,上課的地點在船上。船的位置不固定,經常流動,有時候霍英東跑去上課,卻找不到「學校」,不知道漂去了哪裡。
霍英東長大的同時,劉氏開始延續丈夫此前駁運的生意,用小船將外海大貨輪上的貨物轉運到港口。雖然收入非常微薄,但一家人的生活好歹是有了保障。
1936年,13歲的霍英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學皇仁書院,這是一所英文教學的學院,大批港澳名流都曾就讀於此,霍英東靠分數進了最好的一個班。
皇仁書院收學費,每個學生每月5元,對於霍家而言,這是一筆沉重的負擔。為了省錢,霍英東不敢坐電車,每天跑著上下學。課間休息的時候,有商行通過柵欄向學生兜售雪糕和麵包,霍英東卻從來不知道這些誘人食品的味道。
1941年12月8日,已經升至中六的霍英東,在上學的路上突然聽到炮火轟鳴。那一天,日軍轟炸了香港的啟德機場,港日戰爭正式爆發。
在響徹全城的警報聲中,霍英東離開了學校。多年後,他曾透露當時的心境:最開始還有點開心,因為不用再面臨沉重的課業。但開心了沒多久的他,卻在隨後的十幾年裡為當時的喜悅感到羞愧。那之後,他再沒有機會繼續學業。
「命運就是這樣」
日軍的鐵蹄踏入香港,開始了3年8個月的黑暗殖民時期,霍英東也步入社會,迎接屬於自己的黑暗時期。
那時的他,幾乎幹啥啥不行。起初他去輪船上當火夫鏟煤,但因為身體羸弱,不久便遭辭退。
之後,他去啟德機場當苦力,每天7毫半的工錢,強制扣掉2毫糧食錢和2毫輪渡錢後,剩餘錢連坐電車都不夠。霍英東每天步行2個多小時趕路,白天在日本監工的皮鞭和槍托下幹活,晚上回家的時候累得步履瞞珊。「我得不停在心裡念數,不知道再數多少步才能回到家中。」一次抱油桶時,因為一時脫力,摔落的油桶壓爆了霍英東的一根手指。
日子彷彿永夜般沒有盡頭,霍英東卻沒有怒怨,他偶爾會想:或許生活就是這樣,命運就是這樣。
雖然「嘴上認了」,但霍英東並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內心深處,他強烈希望自己完成蛻變。在這一慾望的驅使下,他開始「不安分」。
在啟德機場,他因為想學車偷開日本人的車,被抓之後遭到毒打,隨即被趕出機場。之後,他去糖廠上班,一次閑來無事,偷偷拿著瓶瓶罐罐搗拾,結果把化驗室炸了。
2年多的時間裡,霍英東幹了7份工作,無一長久、總被「辭退」。他琢磨:自己似乎不適合打工,干點買賣才有出路。
在母親的鼓勵下,霍英東找十幾個親戚朋友湊錢開了一家雜貨店,母親還將唯一的金飾拿去典當,換了些錢。
1943年中,一家名為「有如」的雜貨鋪開張,專營食品,霍英東是其唯一員工。淪陷期間,香港食品奇缺,雜貨店的生意因此還不錯。霍英東每天早上6點開門,晚上10點關門,夜裡獨自拿著原料調製食品。
至此,他總算擺脫了一窮二白的生涯,生活有了一絲曙光。
生意這麼好做?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香港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黑暗褪去,霍英東也煥發新生,這個水上孩子,開始將自己的命運與香港牢牢捆綁在一起。此後,香港從小漁村發展成為東方之珠,期間大事件里幾乎都有他的身影。
日軍離港後,霍英東賣掉了雜貨鋪,母親拿著分得的7000港幣重操舊業,再度出沒於水上,霍英東則幫助母親管理賬目、聯繫船工,干一些瑣碎的事情。
一天,他在翻閱報刊時看到了香港政府發布的通告,稱將拍賣戰後遺留物資。這些物資大多來自沖繩島、菲律賓等戰場,船、登陸艇、炮彈殼、爛銅爛鐵等物件都有,被政府當做報廢物拍賣。
霍英東掃了一眼,發現很多東西都是市場需要的,修一修就能賣,中間肯定有錢賺。他馬上跑出去打聽情況,豈料根本沒什麼人知道拍賣這件事情,因為港府的憲報全是英文,一般市民根本不看。
霍英東心中竊喜,將關注政府通告列為必做的事情。隨後,他看中了40部舊輪船機器,決定一試。參加投標要付100港幣的預用費,霍英東當時雖然已經成家,但是家裡一切母親說了算,他手頭沒錢。
霍英東找已經出嫁的妹妹借了100元,標價18000港幣,投遞給了香港政府。沒過幾天,港府通知他:你中標了,帶著錢來取貨。
機會真到了面前,霍英東反而慌了,他哪裡有錢拿貨?霍家做了幾年船運生意,全部家底也就一萬多港幣,錢都歸母親管,根本不可能給他。
霍英東四處找朋友,希望借錢救急。最後,一位朋友介紹老闆和他去倉庫看機器,對方見了機器眼前一亮:你也別找人借錢了,這批貨4萬賣給我。
一來一回,霍英東凈賺22000港幣,這在工人月薪普遍百元左右的當時是一筆巨款,他因此一躍成了小財主。後來,政府經常拍賣剩餘物資,霍英東憑藉英語好的優勢,不斷有所斬獲,漸漸積攢了一筆錢。
經過這段時間的淘金,霍英東生出了「做生意不過如此,我上我也行」的念頭。那之後,他不斷打聽有什麼生意可做,接著便一頭撞上了災難。
一次牛X的慘敗
1948年,霍英東聽說澳門一家公司收購可以入葯的海人草,一磅一美元。他隨即打聽哪裡有海人草,得知東沙群島的海底有很多。
霍英東找到澳門這家公司,隨後與接洽人共同組建「挖草」公司,磨拳霍霍準備迎接美好人生。
彼時,霍英東雖然靠著政府拍賣賺到了錢,但他涉世未深,什麼都不懂。招了幾十個船員後,他立馬出發,結果在三門關被國民當局扣了10天。霍英東壓根不知道去東沙島要找政府辦理有關手續,扣留結束後,海警告訴他:返航吧,東西留下。說完將他船上物資、貨物全部沒收。
心事重重返航期間,船隻遇上了颱風,漂泊到了汕尾,一靠岸,船員全部跑了。霍英東不甘心:東沙島下大片的黃金等著我去收割,怎麼能因為一點挫折就退縮?
辦了出海證後,他又招了批人,再次出發,又再次無功而返。東沙島是個很小的島,霍英東不知道它在哪兒,船員也不知道,物資耗盡前他們也沒看到這個島。
圖註:東沙島俯瞰
回港三度出發,靠著新帶的「老司機」,他們終於找到了東沙島。霍英東身先士卒,第一個上島,入眼處滿目瘡痍,純粹是一個荒島,連淡水都沒有。
為了掙大錢,霍英東帶著人駐紮了下來,開始挖海人草。他們沒有潛水設備,帶著自製潛水鏡就下去了。一天在海里來回十幾個小時,全身上下又腥又臭。
更大的威脅來自生存。東沙島有補給船經過,但因為種種原因,補給船從未準時抵達。第一次上島時,幾乎有人快餓死時,才見到補給船,很多船員忍受不了荒島朝不保夕的生活,大餐一頓之後跟著補給船走了。
圖註:霍英東回憶稱那段時期的生活就像荒島求生一樣
霍英東也想走,但他轉念一想:前期投了10萬元,這一走不就泡湯了嗎?在金錢力量的驅動下,他再次回港招人。
這一次,霍英東在荒島上一待就是半年,期間,飢餓和死亡時常肆虐,補給船晚到的時候,他們只能吞生螺肉、吃海藻。
半年後,琢磨著錢應該掙了不少,霍英東決定結束非人生活,啟程返港。豈料見到合伙人之後,對方直接一句:海人草賣出的價錢很低,所得的錢僅僅夠支付各項開支,沒錢可賺。說完還把賬本摔他面前。
霍英東整個人都傻了,愣了半天沒反應過來,腦子裡一直重複一句話:冒死拚命半年,到頭來一無所有,人生到底圖的是什麼?
很久之後,霍英東才知道,公司並不是沒賺錢,而是合伙人吸食鴉片,把貨款全部私吞了。
因為合伙人的惡習,霍英東第一次正兒八經的生意以慘敗終結。他得到一個教訓:一定要帶眼識人,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說法。
這個一度令他刻骨銘心的失敗,後來卻成了霍英東非常自豪的事情。他總結說:一個20多歲的年輕後生,前後帶著100多個長輩,在荒島上生活了半年,期間負責組織、調度、飲食起居,最後幾批人都平安回來,一個出事兒的都沒有。
「我事後還想,我是怎麼能夠做到這樣的?」霍英東說。更深層的意思或許是「哥小小年紀就這麼牛X,未來還得了?」
果不其然,這個牛X閃閃的年輕人,沒過多久就從東沙島的腥臭中走了出來,干成了更了不得的事情。
霍英東沒有走私過軍火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對中國實施全面封鎖禁運的決議,43個國家支持這一協議,當時統治香港的英國是其中之一。
那時候中國的製造業相當落後,禁運協議後,國內民眾、援朝部隊所需的物品嚴重短缺。中國政府的對應策略之一是將貿易重點轉向華南,以香港為中轉口,發展「民間」小額貿易,積少成多。
這一策略運轉之後,香港不少商人抓住機會和大陸做生意,打破封鎖線「偷運」東西,霍英東是其中之一。
這是他最傳奇、最受爭議的一段經歷,多年來眾說紛紜。很多版本都將這段時期總結為霍英東發展成為巨賈的起點,流言的重點包括:霍英東走私起家,做過軍火生意。
這些流言一度在香港甚囂塵上,人人皆知,大陸很多受眾也至今對此深信不疑。香港回歸前,霍英東從未公開談起這段歷史,外界一度以為他默認了這類說法。
按照霍英東後來的口述,他期間的很多經歷都經擴大、甚至捏造,當時的狀況遠沒有外界傳得那麼玄乎。
朝鮮戰爭爆發時,霍英東已經接手母親的貨運「小業務」,並且迅速將之做大。當時香港搬運工人的組成很複雜,幫會滲透其間,各幫會都有工頭,霍英東和這些人關係密切,請他們組織工人裝船。與大陸貿易最鼎盛時期,有超過千人為霍英東的船隊幹活。
霍英東和這些工頭關係莫逆,與他的為人息息相關。他沉默寡言,但開口從不妄言。做了幾十年生意的霍英東,自言從未負過人,凡是和他過合作、對他有過幫助的人,後來都有錢賺。朋友有困難、要救急,只要他能幫得上,一定責無旁貸。
「別人負我,我也是默然處之、逆來順受。拿得起、放得下、輸得起、願吃虧。」出於這樣的處事原則,霍英東在香港商界的地位很超然,風風雨雨幾十年,幾代華商奔涌如潮,霍英東始終贏得廣泛尊敬。
因為仗義疏財,霍英東早期的貨運事業發展很快,中國需要的很多東西,他的貨運船隊都有經手,比如裝汽油的黑鐵皮、船用油渣、鐵板等等。
黑鐵皮是當時的主要禁運物資之一,沒有它就沒法裝汽油,大批汽油因此積壓,送不到前線。霍英東的船隊加班搶運,數百人組成人肉傳送帶,曾在2個星期內運送了6000噸黑鐵皮。
除此之外,汽油、藥品、五金、膠管,霍英東給大陸運送過很多物資,但是從來沒有運送過軍火。
「那時幾乎晚晚開工,沒有一天停過。白天要聯絡、落貨,晚上開船,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為避開緝查人員騷擾,每次裝船都必須一個小時搞定,像打仗一樣。」霍英東回憶說。
雖然運送的時間很緊迫,但實際過程並沒有傳說中般危險。霍英東當時沒有紅色背景,他只是將貨運到澳門一家有背景的公司。這些物資放在港口是合法、安全的,而船過了公海,「別人」也抓不到。
那時候的香港是自由港,不存在偷稅漏稅的問題,雖然逃避檢查,但是並不構成走私。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多商人都做大陸生意,甚至不乏大批英資公司,個中的關係很微妙。霍英東後來說,「禁運裡面的有些事,我至今也不明白,因為港府並沒有完全徹底禁絕運貨到大陸,就連港督都被傳有生意牽涉其中。」
因為這種微妙,那時候的霍英東並不怕香港政府,他怕的是澳門江湖人士,這些人有槍、甚至機關炮,貨船被他們截住,就得乖乖的給錢給貨。當然,政府方面,一些必要的「違規手段」還是需要,比如疏通海關、水警人員。
在一大批經營此道的生意人中,霍英東賺得不算多,相較其他人,他的利潤比例很低。那時候不少商人賣假藥、過期葯,其他物資里也夾次摻假,要價還高。霍英東認為這樣做傷天害理,他怕別人說他「發國難財」,因此霍氏貨品不但保質保量,價錢也公道。
100萬港幣的貨,「毛利潤」能有20萬,其中10萬被要分出去,比如夥計、海關、水警。霍英東總結稱,那3年的「破禁運」生涯是賺了錢,但也沒有賺太多。
後來媒體大肆宣揚他在那時候就是一個標準的愛國商人,為祖國度過困難期貢獻了不小的力量,就連高層的醫藥、一些醫學、科研機器,都是他給提供的。但霍英東自己說:要說我是為了支持抗美援朝、一心為國,說實話那時候的我還沒有這麼高的覺悟。就是覺得在國家困難時期做了一點小事情,很安心。
總而言之,相較後來那個為中國改革發展奔走、出資幾十年,在國慶觀禮台上痛哭流涕的「霍公」,彼時的霍英東,愛國熱情還沒有徹底爆發。
捆著現金買樓
貨運生涯並沒能幫霍英東躍升巨富,地產才是他大筆掘金的風口。
當時做大陸生意的商人很多,但後來只有霍英東出了名,最重要原因是只有他一個人延續了成功。敢做這種生意的人,膽子都很大,其中不乏賭徒。賺了錢之後,這批人很快在花天酒地里散盡家財。
當年一起做貨運的夥伴,後來有不少找霍英東借錢,或是想和他合夥做生意。對於這些敗光家產的人,只要有上門的,霍英東都是給錢勸他們自行發展,另謀高就,既不傷和氣,又明哲保身。
上世紀50年代起,由於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環境,香港成了大陸連接國際的窗口,大量內地資金、中外商人湧入,人口在短時間內激增數倍。
霍英東判斷,人口增長,土地和樓宇的需求也大幅提升,地產將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於是,他決定將已經積攢的資金全部投入地產行業。
他將想法告訴朋友,眾人紛紛反對:香港的地產市場一向英國財團壟斷,你一個華人憑什麼做這樣的生意?
但霍英東一向敢想敢做,有同期商人評價他是「眼光比誰都准」。華商韜略專訪霍英東次子、現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時,談到父親的創業,他稱最欣賞的就是是其百折不撓,敢為天下先、打破傳統、開拓創新的精神。
圖註:華商韜略專訪霍英東長房次子、現香港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
霍英東後來說,當時的想法是:就算做地產發不了財,我買一幢大廈,也能向世人證明實力和身價。
1953年6月,霍英東創立霍興業堂,正式殺入地產。那時候的他雖然有眼光,但是真正在「高大上」的買賣面前,霍英東還很「年輕」。
早先賺了錢,他將鈔票捆起來放家裡,後又換成黃金,根本不知道銀行是什麼。於是,第一次做地產生意,他就鬧了笑話。
經過篩選,霍英東看中了利氏家族的使館大廈,談成後帶著一個大箱子上門,對方一看很吃驚:「這是什麼?」
「買樓的錢,我全帶來了。」
「霍生,都是現金,你沒有支票?」
「沒有。」
「有沒有在銀行開戶口?」
「沒有。」
一番對話後,對方哭笑不得,隨後介紹霍英東在滙豐銀行開了戶,又指導他向滙豐貸款了150萬。從銀行拿到錢,霍英東頓時覺得商業世界真神奇:銀行居然只收6厘利息,而外面的要少都得一分八,足足3倍差距。
買了樓之後,霍英東算了一筆賬,通過出租物業,至少7、8年才能回本,在香港經濟飛速增長的當下,這筆賬並不划算,他想:賣樓才是掙錢的好手段。
香港那時候地很便宜,霍英東花幾十萬在嘉道理家族手上買下了九龍油麻地一塊面積很大的地皮,「雄心勃勃」地要蓋樓向市民出售。
現在的人可能無法想像,這樣的生意在當時非常荒謬。香港那時候地產行業都是租、很少賣,因為買賣樓宇只能整棟,買得起的人鳳毛菱角。各種的原因有很多,政策是其中一環:按照相關規定,香港政府只承認你有這塊地,再往上蓋的不具有法律效應,所以沒法將樓分拆開來賣。
但是霍英東的住宅計劃展開沒多久,政策的綠燈就來了。隨著市民生活的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推動政府修訂了相關政策,分層出售的方法得以實施,霍英東順勢成了該政策的第一批受益人。
裨益全球的發明
霍英東雖然對銀行等「高大山」的東西不甚了解,但他的經商理念非常先進,後人總結稱他在每個行業的發揮都堪稱獨到,是個標準的經商天才。
從雜貨鋪到貨運貿易,霍英東做的都是「快」生意,商品流通很迅速。做地產,他也將樓看成商品,認為儘早賣掉的商品才是好的,只有縮短投資回收期,才能加快資金周轉,在短期內將生意規模化。而那時候,其他地產商壓根沒有這樣的市場意識。
要快速賣掉商品,前提之一是讓買家了解自己想要的東西。霍英東因此發明了一個促銷方案,他編印樓宇的說明書,將情況、價格、日期等信息一一羅列,分發給香港市民。
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因為住宅地產不發達,香港的相關產業鏈很弱,比如帶買家看樓的人根本沒有耐心,都是帶到樓下就停步:樓在上面,自己上去看,愛看不看。而有了說明書後,買家可以拿說明書回家,一家人慢慢商量。
說明書迅速帶動了霍氏房產的銷售量,這個方法後來被香港所有的地產商都「抄了過去」。
有了說明書,霍英東還是覺得慢。他認為單純的分層銷售不夠吸引人,因為即使分割開,物業仍是一筆大投資,一下子能拿出、或者願意拿出這麼多錢的人不多。
他想到:能不能先收定金,餘款分期付,像交租那樣。新樓落成的時候,買家再交齊錢拿房。這樣既能刺激消費,又能讓公司在在減少投資的情況下,獲得一如既往的回報。
霍英東隨即和身邊的律師商量這件事,對方聽後覺得不可思議:那豈不是拿買家的訂金來起樓?樓還沒有影子,誰願意付這筆錢?
霍英東說,只要有律師或者銀行來做擔保,他們就願意。
三言兩語之後,這樣的模式正式敲定。香港人將沒有動工的樓宇裡面的單元稱為「樓花」,霍英東就給這個模式起名為「賣樓花」。
如今,賣樓花(商品房預售)已經成了全球地產行業慣用的經營手法,從這一點看,業者們都是「霍氏門徒」,因為霍英東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個這麼乾的地產商。
賣樓花成了香港地產行業經營手法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如霍英東所料,樓還沒影子,來交定金的市民已經排起了長龍,全港的地產界隨之瘋狂。
「就像旋風一樣捲起了所有人。我們負責發展樓宇,市民從港九(香港、九龍)各地蜂擁而來,有政府小職員,有教師,有打工仔,有家庭婦女……有人排隊買到樓花,轉手賣給別人,一天之間就能賺一筆錢。」霍英東回憶說。
那段時間,霍英東旗下的新樓盤,只要在報紙上刊登,一天內就能售罄。1年多的時間裡,他在油麻地建起了100多棟、共計600多層的住宅樓,締造了香港最大的住宅屋村。
圖註:四方街是霍英東地產發家的起點
光是這些住宅樓,就令霍英東賺得了1000多萬的巨款,而其中,他自己的投資很少,基本都是靠訂金髮展項目。除住宅外,霍英東還投建了立信大廈、香檳大廈等辦公用樓,全部一售而空,他也因此從無名小卒一躍成為香港地產界的代表性人物,媒體稱這位商業新貴的表現「氣勢如虹,雄傲港九」。
站在香港的最高處
1955年初,英姿勃發的霍英東在銅鑼灣建成了當時香港的最高建築——蟾宮大廈。這棟樓臨海而立,俯瞰全港。霍英東將公司總部搬到了大廈二層,自己則居住在大廈的頂層。
圖註:俯瞰香江的美景
站在全香港「最高」的地方,霍英東百感交集。這個舢板上出生的孩子,從未想過自己會在短時間內站上這樣的高度。
「收錢收到自己都害怕。不用什麼本錢,就賺那麼多,每棟樓宇(寫字樓)都能掙一兩百萬,這樣賣下去,不知道要賺多少錢!」霍英東回憶說。
巨大的滿足感時刻縈繞著這個30出頭的年輕人,站在蟾宮大廈的頂端,霍英東清晰看到全港的變化:市民的居住條件一日千里,因為新住宅的誕生,木屋區頻發的火災成了舊聞。隨著地產的崛起,香港的經濟愈發蓬勃,地產業的發展不僅推動了建築業、工業的發展,還引領了旅遊、商業、金融的繁榮。
記憶中的小漁村,正蛻變成為世界級的貿易和金融中心。高樓大廈取代曾經的小船,成了香港的新標誌,而全港最高的一棟樓,就在自己腳下。這個船家後生,成了推動香港經濟崛起的推手之一。
圖註:曾經的香港第一高樓蟾宮大廈
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名利雙收的霍英東,卻在不久捲入時局的「陰謀」,迎來人生中最嚴重、最持久的一次打擊。
因為這次打擊,他在人生的第一個高點上黯然淡出,就此與香港經濟發展最為迅猛的黃金時間擦身而過。
究竟是哪些錯綜複雜的原因,逼得這位地產鉅賈淡出香港商界?又出於怎樣的時局發展,他轉身成了備受大陸民眾崇敬的「霍先生」?
且聽華商韜略下期為您分解。
註:文中部分內容整合、改編自《霍英東自述》
文章轉載自華商韜略,禁止私自轉載!!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閱讀更多精彩!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hstl8888)
推薦閱讀:
※明清瓷器賞析 | 玫茵堂舊藏亮相香港保利
※香港購物哪裡好 香港購物全攻略
※留學香港10大理由
※香港·探訪隱沒在繁華鬧市裡的尖沙咀歷史古迹
※鄂爾多斯人均GDP將超香港
TAG: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