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都渴求無條件的愛,無需變成誰才能得到
1 人贊了文章
文/安羽心理諮詢
我們一生都很渴望得到無條件的愛,而不需要我們做什麼或者變成誰才能換得那份愛。但我們亦不要誤解了無條件的愛,誤以為無條件的愛就是時時的關注和無時不刻的讚美。
並非如此,無條件的愛最初是指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可以理所當然的從父母那裡得到無條件的愛,但也不是指時時刻刻的關注和讚美,而是指當孩子不如我們所願的時候,也不收回我們對孩子的愛和肯定。
有舊傷或者舊傷未愈的父母,當孩子的行為或者反應誘發了當初的痛苦和不舒服感時,無疑是在父母的舊傷上撒鹽,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未能覺察到,很可能就會不自覺的收回愛和關注。而這種收回愛和關注的可能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威脅和不安全,於是在成長的階段,孩子為了保證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都希望能夠取悅父母,按照父母所希望的走,而非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走,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或者被迫形成了這樣的行為和反應模式。
此外,無形中也讓他們更相信,得到愛比活出真實的我更重要。為了得到愛和關注,他們寧願犧牲掉他們自己的需要,不再去問他們是誰,想要做什麼,為什麼來到這人世間,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為了取悅他人,得到他人的愛和關注。
但這種為愛而犧牲自我的循環會越來越痛苦,原因在於,一個人一旦沒有了自我,便很難在關係中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平等,而沒有這些作為基礎,關係會失去平衡,不會穩定亦不會和諧,本來犧牲自我就是為了得到愛,為了關係和諧,但結果反而更痛苦。
痛苦時需要我們找到處方,而不是只是消極的讓痛苦過去,這並非真正的解決之道,如此久了,反而成了不可承擔的折磨,身心俱損。
當孩子因為無意的行為或者反應觸碰到父母未癒合的傷口時,父母需要有所覺察,不能把因無心碰觸到傷口帶來的痛苦轉移給孩子,讓孩子去分擔或者承擔父母不敢去面對的痛苦。而孩子要了解未癒合的傷口遭受碰觸會產生痛苦,但這並非說明所產生的痛苦就都是孩子的錯,更加不能說明沒有如你所願就不能得到愛,孩子們要相信,我們一生渴求無條件的愛,不需要變成誰才能得到。
推薦閱讀:
※兒子的名氣比我大
※「?被動攻擊如何傷害兒童」▎夫妻間非言語衝突對孩子的消極影響
※親密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培養寶寶獨立
※你是在讚揚鞭策,還是在吹捧打擊你的孩子?
※親子關係的三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