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卡車黃了,配貨APP卻火了,優步給滴滴上了一課
7月31日,Uber宣布無人駕駛卡車部門正式關閉,公司關於自動駕駛的研發資源將重新集中到轎車方面。從2016年8月收購Otto開啟卡車自動駕駛之旅到今天,也就2年時間不到,Uber的自動駕駛卡車從穿越州境一次運送4萬多瓶啤酒的閃亮登場,到今天的黯然落幕,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不過在放棄自動駕駛卡車研發的同時,Uber貨運APP卻火起來了。這項原本是用來與自動卡車像匹配業務模式相近的滴滴,是否又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自動駕駛領域技術風險極高
Uber這次失敗的技術投資,被業界評價為無人駕駛領域技術風險的生動例子。眾所周知,自動駕駛領域的系統研發不但耗資巨大,而且競爭者眾多。在這個行業里,投入十億美元以上資金研發卻最終毫無結果的情況屢見不鮮。正因為巨大的技術風險,令眾多大企業都傾向於採取與其他公司聯合研發、而不是自行建立體系。
從2016年至今,福特、通用這些汽車傳統巨頭都與谷歌等科技企業展開合作,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來自歐洲的寶馬公司,曾經花費巨量資源自信開發自動駕駛系統,但最終還是放棄了自研,轉而與英特爾、Mobileye、德爾福等組件自動駕駛聯盟。
然而原本並沒有工業技術底蘊的Uber,卻在2016年開始了獨自研發。當年8月份,Uber以6.8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專註於卡車自動駕駛系統的Otto,這個Otto的創始人正是來自於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Waymo。這次收購助力Uber開始了被業界稱為「彎道超車」的進程。率先實現貨運上路測試,似乎把業內領先者谷歌都甩在了身後。
然而很快Uber就被事實上了殘酷的一課:依靠巨額收購建立起來的研發體系,到底可靠性有多高?
2017年,Waymo在法庭提起訴訟,指控Uber使用了Otto創始人從Waymo「竊取」的技術機密。這起訴訟的最終結果,是Uber付出了價值超過2.4億美元的資產後才得到和解。然而Otto公司的創始人也不得不離開了Uber,不能再使用原有技術為公司服務。後來Uber的自動駕駛車輛在測試中發生致命事故,也與公司收購來的部分技術不能再使用有關。
總之,在至少付出了接近10億美元的投資後,Uber無人駕駛卡車體系的研發實際上已經被完全放棄。自動駕駛這個領域的投資風險之高,可見一斑。
自動駕駛卡車黃了,但配貨業務卻火了,滴滴值得借鑒
雖然Uber宣布關閉了卡車自動駕駛部門,但與該項目同步推出的另一項服務卻仍然保持在線:Uber Freight 優步貨運APP。這個APP被形容為「按下按鈕,卡車趕到」,只要貨主有運輸需求,在APP界面上一鍵點擊,系統就會在後台自動進行配貨、發車,實現整個貨運效率的最優化配置。
Uber表示這項服務瞄準的是交通和物流這個美國第四大就業領域。在以往,用戶需要花幾個小時、打各種電話才能為自己的貨物運輸找到最適合的貨車。另一方面,運輸公司也需要耗費龐大的資源才能讓貨車的運行路線實現成本最優化。
這項配貨服務,原本的運營模式是收集支線貨運需求,以本地貨車收貨後集中交給自動駕駛卡車,進行跨越州境的幹線長途貨運。雖然現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被擱置,但這種配貨服務卻運行得不錯。目前Uber方面表示仍將繼續運營下去。
業界分析,與Uber在經營模式上相當接近的滴滴,應該能從這一系列變化中得到有益的借鑒。一方面,自動駕駛領域內巨大的技術風險值得重視,像Uber那樣離開自己本身比較熟悉的轎車,而貿然投入到研發風險更高的卡車領域,其帶來的不良後果是要引起警惕的。滴滴目前也在大力投入自動駕駛體系的研發,緊守自己熟悉的轎車,不要盲目跟風進入技術風險巨大的卡車領域,應該是滴滴決策者們的共識。
同時,Uber與自動駕駛卡車同步推出的配貨APP,卻意外地取得了不錯的運營效果。顯然,貨運市場對新應用的接受程度並不低,只是企業必須要控制住技術「大躍進」的衝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步調來推進。這生動的一課,滴滴學到了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