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是自己最好的解藥

你才是自己最好的解藥

來自專欄老閆說事

朋友小A這幾年總是憂心忡忡的樣子,每次見到他,總能看到他很低沉。有一次請他吃飯,問他怎麼老是一副不開心的樣子。他說他不想在單位幹了,我大吃一驚,問為什麼?

他說老是挨領導批評,跟同事關係也不好……

我對小A是有所了解的,他早年喪父,他母親含辛茹苦的把他養大,後來又供他上大學,大學期間,他就很孤僻,後來好不容易畢業了,進入社會了,找工作處處碰壁,談了幾年的女朋友又跑了,他更加低沉,最後還是在一位舅舅的舉薦和鼓勵下,考入現在的這個單位。但是,在單位里這幾年,他的工資幾乎就沒有漲過,原來比他後進單位的年輕人一個個都得到了提拔。

末了,他跟我說的這麼一句話:感覺自己真是太喪了。

我仔細分析他的話,還有他的情況,就對他指出,你這不是喪的問題,而是一種陷入了一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當時他用狗作了一項實驗,把一隻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就會抽搐倒地呻吟,多次實驗後,後來把籠子門打開,這一次蜂音器又響起,此時狗不但不逃離,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抽搐和呻吟。

這就是習性性無助的實驗,我們把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的定義。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在於,一個人在一件事或多件事上持續的受打擊,會形成對這件事,我無論如何都做不好或我是一個糟糕的人的感受,也因此,放棄掙扎和努力。進而演變成「我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無可救藥」的感受。

當一個人陷入習得無助感時,會從三個維度來看待問題:

個人:他們也許會將自己投射到問題上,傾向於針對問題來內化自己。意思就是說:都是因為我的問題,才導致事情做不好。

普及:他們會認為這些受到的傷害會影響自己每個生活層面。即:無論我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永恆:他們認為這些問題是永恆的,無法改變的。即:無論我怎麼樣努力,都是沒有用的。

陷入習性性無助的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認為這些問題是沒法改變的,在他們心裡,已經放棄了求生的本能,因為從以上三個維度上看問題,都是極其消積的。

很顯然,朋友小A因為一系列的打擊,早年喪父,導致其性格孤僻,因為性格原因,缺少積極陽光的一面,被很多公司拒絕,後又多年的女朋友告吹了,這又是一次重大的打擊,內心積鬱的負面過多,自然積極進取心就受到了影響,在親戚的幫助和鼓勵下,考入了單位,本來是一件高興的事,但是積重難返,他早已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疾病,故而在單位也是成績不突出,好幾年沒有提拔,新人反而得到重用。這就是朋友小A生活一直不順工作受挫的根本原因。

那麼,怎麼樣解決習得性無助這個心理惡魔呢?其實我們可以嘗試以下三種方法:

檢查自己的歸因模式:

當我們一遇到同樣傷害時,那些陷入習得性無助的人就會怪罪自己,認為是自己的問題才會導致事情沒辦好。這是一種錯誤,雖說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但是應該確信自己是一切美好的根源,而不是一切厄運的根源。給自己一個健康自信的開始,這一點很重要。

比如,進入一個新部門,剛開始工作沒有順利進行,這時就不要考慮是自己能力不足,是自己笨。你也可以這樣考慮:自己剛剛到這個部門,業務跟之前從事的工作相差甚遠,需要慢慢熟悉;可能自己太追求完美,希望每個細節都做好,反而影響了效率。

這樣積極的分析後,就能對症下藥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進入了「我不行」習得性無助的悲觀中。

從自己擅長的事情做起,尋找「完成」一件事的確幸。我們大多數的人並不是對所有的事情都習得性無助,而是針對某個或某幾個特定的領域。當意識到在這一領域,自己處於低能量、自我認知較低的狀態時,不建議去直接挑戰自己認為不可控的事,而是從自己擅長的事情入手,尋找成就感,以及「可以做好每件事」的控制感。

對於習得性無助領域,我們應當適當降低預期。當我們在某一領域已經產生了無力感,在之前多次嘗試中已然挫敗,而如今又不得不面對時,要記得,千萬不要逼自己把這件事做好,因為這樣很容易陷入因為高要求,進入新一輪的挫敗。

適當降低預期,找一個容易開始的部分作為突破口去嘗試,把對自己的責備「我就是做不好」變成「我可以做點什麼呢」。思維方式變了,從被動的陷入悲觀情緒到主動尋求解決方式,這個過程無助感就會相應減少。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以及讓自己感到無力的領域,當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分析失敗,正確的歸因,並輔之相應的解決文案,就不會進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嘗試換一個角度,尋一條新的路,會有新的景緻與希望呈現。要知道,你才是自己最好的解藥。


推薦閱讀:

心理學對4種氣質的分類,你是哪一種?
教育的起點在家庭 | 三歲之前的教育有多重要? | 發展心理學
雙魚座心理學
父母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推薦】一個很全面的16型人格測試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