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蒜苗為什麼變了?——答知友問。
來自專欄蒜苗地66 人贊了文章
有很多人覺得我從張小凡到小蒜苗,似乎變了,背後是不是有什麼PY?
是的,的確變了,行文風格沒變,但思考的內容變了。我不拒絕PY,但轉變肯定不是因為PY。
小蒜苗就是張小凡,所以喜歡看張小凡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小蒜苗。小蒜苗也不是張小凡,因為我的思考隨著認識的深入而發生了改變。
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寫作的本質是什麼?
我覺得寫作的本質是思考和表達,表達是皮囊,思考是靈魂。
所以張小凡到小蒜苗的本質改變是思考的轉變,而這種思考轉變的根本在於對這個問題更深入的認識:我們如何認識商業行為,消費者和廠商到底是怎樣一種關係?
曾經,我以為有純粹的消費者視角,不關注商業發展,只關注產品,為產品發聲。
然而,後來我發現,這是錯的。
以產品為例:
小米mix2s是符合我們傳統產品觀的,而小米8則是妥協的結果。然而,小米8能讓小米更好地生存下去,但小米mix2s不行。
廠商和消費者在某種意義上是和諧統一的。
因為只有廠商健康持續發展,才能為消費者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產品;只有源源不斷地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才能保證市場競爭力,健康持續發展,死掉的廠商,產品再良心又有什麼用?
那麼,怎樣的廠商才能健康持續發展呢?
這是我思考的第一個轉變——盈利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2018年迄今為止國產三大旗艦手機,P20 pro的相機、NEX和find X的全面屏,真正的創新,出現在了能夠持續盈利的HOV身上。
對於硬體廠商來說,盈利是天經地義的,而且是腰杆子最挺直的方式,所以我曾經所批判的很多東西,如今不再批判了。
我曾經所常說的,消費者需要的是便宜好用的產品,企業盈不盈利關消費者什麼事兒?
我到現在依然覺得這沒問題。
但是,這個標準是評價產品選擇行為的,而不是評價商業經營行為的。
實際上,正是因為這種標準的存在,導致了市場競爭和價格戰。
廠商經營追求利潤是理所當然的,消費者希望用更少的錢獲取更多的產品,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而恰好是因為這種矛盾的存在,才讓企業定價有了天然的枷鎖——市場競爭。
正是因為競爭的存在,nova3在2999價位用上了970+6+128,也同樣是因為競爭的存在,ov主打產品重新回到了2699價位(6+128)。
這是我的第二個思維轉變——更低價格和更好的服務是競爭所帶來的福利,不是小米帶來的。
小米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這是消費者喜歡的方式,消費者已經用錢包對這種行為給予了最熱烈的回應。
8年,千億銷售額,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成績。這就是性價比的競爭優勢,這也是競爭力帶來的結果。
我們無需再額外給小米定製更多的東西。
實際上,小米也需要盈利,性價比是佔領市場最快的法子,但盈利才是商業行為的本質追求,小米如是。
廣告賺錢的本質是溢價產品的推廣,溢價越高的產品,廣告投入越大,如遊戲交友P2P,而廣告的價值體現在用戶轉化率上,最終掏腰包的依然是小米用戶,這種盈利方式並不比硬體盈利高尚或者有情懷,所以小米p2p爆雷門至今,其公關策略與其他公司別無二致。
情懷和厚道,終於露出了它本來的面貌,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這是我思維的第三個轉變——小米與所有的其他廠商並無本質區別區別,雷軍的本質是商人。
這不是罵人的話,這也不是貶低小米。而是說,我們不需要給小米添加額外的光環和情懷。
思考商業行為,必然需要回歸商業運營的基本法則上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一些事情。
比如為什麼國產四大品牌是hovm而不是小米一加鎚子魅族,比如為什麼知乎上我們所追捧的產品,市場表現總是很糟糕,比如為什麼徠卡三攝是華為做出來的,真全面屏是ov做出來的。
一旦脫下情懷的外衣,回歸商業本質,我們會發現,小米的問題的確很多。正是因為如此,當你以這種方式去思考的時候,對小米的批判必然多於褒獎。
在hov全面突破高端的時候,在華為p和mate系列年出貨量雙雙破千萬的時候,隱藏在年出貨量9000萬光環下的小米,2017年1999+價位產品出貨量不足700萬台,而這個數字,在2015年是1200萬。
對於這樣一個品牌,作為商業運營者,如果你還是滿篇的褒獎,那麼你需要的就是自我反思了。
既然回歸商業,那我們就必須熟悉商業運行的基本規則——這是我的第四個轉變。
一個簡單的例子,榮耀10和麥芒6,前者被認為良心產品,後者被認為是智商稅。問題在於,這是同一家公司出品的,難道一個公司的良心不一樣嗎?
再比如,小米6和note3同樣是2499,但顯然,note3性價比不足,不夠良心!為什麼?
因為不同的產品,其定位不同,產品策略自然也不同。
一個經典的產品策略模型——波士頓矩陣,它把產品分成了四個類別,不同的類別有不同的定價策略。對於這個矩陣,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這裡就不贅述。
但理解這一點之後,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麥芒6的定價策略與榮耀10不同,為什麼小米note3的定價策略與小米6不同,為什麼紅米S2的定價策略與紅米note5不同。
價格是營銷的一部分,是服從於營銷需求的,而不是為了感動人心。
第五個轉變——純粹的消費者視角是不存在的。
在商業社會,單純的消費者視角是不存在的,也是狹隘的和無意義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既是消費者,優勢服務的提供者,消費和服務從來就不是相互割裂的。
我有一個朋友,小米粉絲,對小米的性價比和良心極為推崇,鄙視高溢價的hov。然而,在他畢業的時候,他很自然地放棄了小米,選擇了大疆。
理由很簡單,大疆給的工資高,而大疆的高工資,源於高溢價!
我們一面對高溢價深惡痛絕,一面卻又對加入他們趨之若鶩,這本身難道不是畸形的價值觀嗎?
所以,完全割裂消費者和廠商,這本身是無意義的。
實際上,更多的利潤是企業更好地發展的基礎,大疆正是因為高溢價,利潤豐厚,才能花大力氣研發,才能給人才以更好的待遇,才能匯聚頂尖人才,保持技術領先。
2018年,國產機的驚喜是什麼?
不是iPhone-like的小米8,是屠榜DXO的華為p20pro,是顛覆傳統的vivo NEX和美輪美奐的find X。
2018年的hov狂點科技樹,不斷創新,而小米,卻全面轉向了iPhone-like。
如此,繼續無腦吹小米,有何意義?
第六個轉變——知乎創作者的可持續性道路是什麼?
在知乎,最為人鄙視的是PY。
- 你收錢了?
- 不要臉!
- 我管你寫了什麼,說了什麼,收錢了就是不要臉!
- 你不要臉還有理了?
問題在於,我們上知乎,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客觀獨立第三方嗎?
不是,是內容!
我們需要的是內容,而不是所謂的「獨立客觀第三方」,曾經有一哥們,立志做完全不和廠商PY的第三方測評,期望用收費閱讀模式盈利。
然後,寫了兩篇,黃了!
在知乎,如手機圈,有兩點為人所鄙視,第一是收錢PY,第二是無機測評!
然而呢,為什麼無機測評?因為沒有PY。有了PY,幹嘛還無機測評呢?
當然,有很多人不缺錢,他們可以自己買手機免費測評。但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他可能一年出兩篇文章,因為一年換兩台手機,已經很多了。
這夠看嗎?
實際上,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PY,因為衡量一個人創作的水平的標準是內容,而我們,恰好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一群人。
我有一個習慣,從來不匿名,文責自負。實際上,我很歡迎對我的內容的質疑和討論,當然,不要友善度的和杠精除外。
可惜,現在大家都熱衷於站隊和懟人,內容?先看看誰寫的在評論!知乎倡導的「對事兒不對人」是極其有意義的,可惜,很多人忘了。
推薦閱讀:
※新材料行業個股分析-上海新陽300236:公司業績有待改善
※如何評價楊元慶就「聯想 5G 標準投票」的發聲?
※人的一生中有大大小小的等待,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等待的是什麼 | 酷聽科技
※自動化焦慮
※科技揭秘:高血壓遺傳嗎?這種病該怎樣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