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一年仍拿頂級MFE錄取, 看我如何運籌帷幄、直達目標
個人簡介:Z同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金融學
錄取結果
哥倫比亞大學
MS in Mathematics of Finance
喬治亞理工學院
MS in Quantitative & Computational Finance
帝國理工學院
MSc in Risk Management & Financial Engineering
倫敦大學學院
MSc in Computational Finance
心有不甘,最終選擇Gap Year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當我收到CMU的拒信—也是最後一所學校的拒信後,正式宣告了申請季的結束。手裡僅握著來自波士頓大學(BU)的金數錄取,對我來說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經歷,以及它所帶來的難以平復、極其不甘的心情。
可能當絕大多數同學認為Gap一年面臨著申請難度加大的風險和時間的浪費而猶豫不決的時候,我非常確定地知道我需要給自己多一年的時間,我也堅信自己在做著正確的決定。
時至今日,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如此確信Gap一年的申請結果會比上一年好?其實找到原因並不難。
申請結束後,我先對自己的申請歷程作了一次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三維條件(GPA、TOEFL、GMAT)、軟性背景(實習經歷的含金量)、申請文書的質量(簡歷和文書中內容的展現方式,推薦人的選擇)、以及提交申請的時間,和學校的錄取偏好等其他細節。
對於每一項申請要素,我又對比了自己和錄取學生的差距,評估自己在一年時間的提升可能性。
最後我很清晰地認識到了自己申請材料中存在的種種弱點:平庸的G/T成績,Big Name但卻不相關的實習經歷,過於擁擠的簡歷排版,PS中辣眼睛的語言表達,Reputation高得飛起但卻不了解我的推薦人,以及謎一樣地總是在最後一輪才提交申請。
最終發現真相的自己長抒了一口氣,得到一個有意義的結論:如果我是招生官,我也不會錄取自己。
於是對於最終是否選擇Gap只剩下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就是能否在一年的時間裡全方面提升以上所有弱點,就像需要將一把民用步槍改裝成AK一樣。
所以,對於同樣有Gap想法但是又不確定的同學,可以試著向上面的思考過程一樣,全方位地回顧一下自己的申請過程和材料,也許會幫助你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作出選擇。當然,我最終相信了自己可以做到並選擇再戰一年。
清楚地把握方向,才能不負一年光陰
在決定Gap後,我開始了一年的時間規劃,主要是確定前半年G/T考試的複習時間、報名時間和考試時間,並重點把握實習申請,以及規劃後半年出成績後文書的寫作時間和申請項目的投遞輪次。對於TOEFL、GMAT考試,我從來不是英語大牛,因此對於考試經驗就不獻醜分享了。
結果是,兩門考試我又各考了一次,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這裡需要提一點,作為MFE的申請者,如果還有一點理智的話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考GRE。
但是因為在大三之前一直在備戰GMAT,對於GMAT的題型和經驗都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我又作出了「我的決定2」,繼續將GMAT考到更高分。
當然這對於MFE申請很吃虧,因為不僅能申請的項目少了一半,同時還有一部分項目是偏好GRE的。我也很清楚如果選擇考GRE的風險,如果不能在短時間2-3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內考到高分,那意味著時間的白費,更重要的,是耽誤在實習中積累相關經驗的時間。
所以建議大家要儘早確定自己的申請方向,金工選擇考GRE,no brainer。
在這一年中,我最大的重心還是放在了實習上。高質量的實習可以彌補申請材料其他部分的缺陷,比如低GPA。同時,從長遠來看,相關實習經歷對於找工作是最關鍵的一環,沒有之一。
我很幸運,這一年找到了一家外資對沖基金和國內Tier1的投行,各做了半年quant heavy的實習,對自己的申請來說是決定性的幫助。這裡有個問題,即畢業後沒有學生身份如何實習。
其實國內的公司對於勞動法這一塊的要求不是很嚴,外資企業會有比較嚴格的背調。當然不是說內資企業不要求實習生保有畢業生身份,而是自己可以尋求其他方法解決。
文書需要走心,而不是機械翻譯
簡歷和文書都是申請材料中極其重要的環節,從格式到內容上都值得反覆雕琢。其中對於文書,個人最大的體會就是要想好一個story line,然後向招生官娓娓道來。
最失敗的一個例子便是去年選擇了某知名「留學諮詢」機構,文書的構造是基本的模版加簡歷內容的重複性描述,最令人髮指的,是文書中出現大量的用詞、拼寫和語法錯誤,以及明顯的copy推薦信並寫錯我的名字,讓我一度恍惚懷疑自己的英語水平。而我自己因為繁忙和懶惰,只把翻譯改成了正確的表達,結果的慘烈不言而喻。
今年是在朋友的推薦下了解到再來人,也最終選擇了再來人。其中有兩點非常吸引我。
一是外籍導師資源豐富,導師背景能十分恰當地對接申請人的申請專業方向;
二是匹配的導師對於簡歷和文書的修改分工明確,並且導師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背景,幫助申請人合理地搭建文書思路。
這兩點在文書寫作過程中都十分有效,既能讓文書的內容契合自己的經歷,又能在導師的幫助下改善行文邏輯和語言表達。
因此,今年的文書從質量上與去年相比有了質的變化,也讓我在心理上有了更多信心。
漫長的等待和錄取後的選擇
提交申請後的日子對大多數申請人來說都是難熬的,但是等來錄取的那一刻卻是幸福的。
Gap一年後的申請對我來說仍然是一波三折,因為只有GMAT成績,所以在申請項目的選擇上十分有限,任何一所學校的拒絕都是成本很高的。
仍然記得今年年初經歷了來自Duke、MIT、甚至是BU的三連拒。後面在班主任老師的鼓勵下,我還選擇申請了一些BA的項目,但最終自己還是堅定了金工的方向,補申了CMU的金工(很奇葩的補申,可能是不相信命吧,最終被拒)。
到後來,不知道是不是去三亞玩的時候拜了南海觀音的原因,我轉運了,開始陸續收到錄取,包括Georgia Tech,以及夢寐以求的Columbia。其實一直很喜歡Georgia Tech的項目,課程非常體系化,國際學生的就業率無可挑剔。但最終我還是拜倒在了華爾街的吸引力和自己的貪婪心下,選擇了哥大金融數學。
一些作為「過來人」的感悟
在最後,我想把自己一路走來的體會做個總結,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到大家。
一是需要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覺得個人的興趣是最重要的因素,盡量在興趣的基礎上選擇未來的行業和申請方向。雖然很可能將來從事的並不是當前計劃的,但是需要邁出第一步。
二是需要清晰地認識自己。通過對自己各方面的評估和審視來發現缺點,然後再努力將自己的行動轉化成能力的提升。比如合理複習考取高分,努力準備面試爭取實習機會等等。
三是客觀看待結果,保持自信。很多學校在錄取偏好上就決定了你是否被錄取,比如對清北等名校學生的特殊喜愛,對非目標院校的學生有高GPA要求等。所以最終被拒並非是對學習和工作能力的否定,而是在某些方面沒有滿足預期和標準罷了。
四是實習經歷看重質量而非數量。實習的目的是培養能力來更好地為全職做準備,一份優質的實習不僅增加學校錄取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能在找工作時提高通過面試的幾率。
一句話,找工作時通過實習經歷能看出你的工作能力,也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是否被錄用。所以建議大家把握好每一次實習機會,多學到技能才是最有效的,不要為了實習而實習,導致自己的簡歷看起來很水。
希望這些最真實的感悟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願明天的自己都能感謝今天努力付出的自己,祝大家申請季順利、好運。
推薦閱讀:
※費城頂尖補錄學校空出一個名額 IB教學體系
※錯過這篇文章,你怎麼過美國留學七大關?!
※中美貿易戰了,於是澳洲是否成為最佳留學目的地?
※美國材料工程專業申請介紹
※【留學乾貨】數學PHD申請解析---最重要的是這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