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修鍊課4:產品經理和用戶故事user story

產品修鍊課4:產品經理和用戶故事user story

來自專欄產品經理的修鍊課2 人贊了文章

用user story來代替prd,不僅清晰直觀,還能提升團隊的溝通效率;玉米大人分享一些寫故事和切故事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我跟用戶故事的淵源

記得13年初有參加過敏捷諮詢師Daniel Teng一個工作坊,導師給我們布置的任務就是每組從自己日常生活的痛點出發,自由發散的去想一個創意點;之後團隊成員自己分角色扮演不同的用戶類型,上去講故事;然後從故事裡抽離出產品需求,根據需求在卡片上畫低保真的原型;每個團隊依次把原型卡片貼在白板上,按用戶體驗流程去講;最後大家投票評選出公認的價值點高的產品。

當時只覺得整個過程很有趣,並沒有真正放在心上。我真正開始寫用戶故事,是在去年使用快速迭代的開發方式後,每次完成幾個獨立的用戶故事,快速上線給用戶驗證,及時發現問題,快速調整。使用下來不僅不用寫長長的prd文檔了,團隊溝通效率更高了,用戶和公司高層都能更快的看到我們的產品的更新迭代。

論講故事的重要性

  • 什麼是用戶故事?

用戶故事(user story)是從敏捷開發scrum中提出來的。是從用戶的角度來描述用戶渴望得到的功能,它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可直接上線交付的有一定業務價值的最小粒度的產品。

舉個微信的栗子:

微信1.0上線了樓層式的單人會話,用戶可以在手機上給好友發送文字和照片,以實現在手機端即時免費聊天的目的。1.2版本上線了多人會話,用戶可以在手機上發起一個群聊,並邀請相關好友入群,以實現在手機上展開小群組的討論的目的。這2種會話方式 是針對同類用戶的不同場景,每個故事都是相對獨立的,又給用戶完整的體驗,當然業務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

  • 用戶故事的價值體現:

告別prd,通過講故事來提升團隊效率

早些年我們寫需求文檔,前面幾頁都是標準的模板,關於項目背景、目標、風險等的描述。但現實中開發要麼不看文檔,要麼打開導航,直接跳著找跟自己相關的,漂一眼界面原型圖和大概流程,就開幹了;而且在需求評審會上,把這10p+的prd文檔講完,沒個2小時真搞不定。

上圖是我們之前寫的prd模板↑

我們寫prd的目的是什麼?告知團隊成員我這個需求的背景或者問題是什麼、用戶群體有哪些、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解決方案是什麼;這些都可以通過一個個短小精悍的用戶故事來闡述。

故事+意義=品牌,通過故事來觸達人心

不但產品需求可以通過講故事來簡化,後續的營銷也離不開故事。記得17年底的時候,順豐官網的大banner是個微視頻,一個老父親小心翼翼的把戶口本遞給順豐小哥,小哥雙手接過並微微點頭;畫面一轉,看到一對新人滿臉笑容的拿著戶口本和結婚證從民政局出來。然後配合順豐的slogan「承諾,為每一份託付」。

怎麼寫故事

  • 用戶故事的顆粒度

敏捷中有提到epic,即史詩級的故事,然後才是user story,其實故事粒度還可以更大,大到為什麼做這個產品。在梳理產品需求的時候可以由粗到細,先列出粗顆粒的epic,然後切分成小顆粒的user story,用戶故事一定要切分的夠細,最後是進行分組和排序,產出用戶故事地圖,也就是我們常見的迭代版本清單。

  • 寫故事四字法:起承轉合:

其實我們小時候寫作文也是用的這個方法,先介紹故事的主人翁及故事背景,然後在這樣的背景下,主人翁想要什麼或者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前面都是起】,但是現實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或困難導致很難實現目的【承】,後來他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些努力【轉】 ,最終歷盡千辛萬苦實現了目標【合】。

接下來我們結合產品經理梳理需求的思路來提煉重點:

主人翁---user(角色)

故事背景---scene(場景)

想要什麼或者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Want(目的)

遇到了哪些問題---defect(問題/不爽)

他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些努力---Action(行動)

舉個栗子:

小c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有次忘記定酒店了,當時已經很晚了,跑了一天也很累,晚上還要發工作彙報郵件,小c想快速的找個最近的酒店安頓下來。當他在手機上找酒店的時候,還要點開詳情頁,去看看當晚還有沒有空房,有些有空房的價格又高出很多,最後還要到酒店設施里確認下有沒有wifi。於是小c就背著電腦包在馬路邊盯著手機找了好久,找到酒店後我還要把酒店地址貼到百度地圖裡,最終跟著導航找到了酒店。

  • 用戶故事的標準模板:

As a , I want to , so that .

作為一個xxx(某類用戶),我要xxx(做一件事),從而達到xxx(某一結果或動機)。

套用這個模板的示例:作為出差在外卻沒有預定酒店的人,我要找到我現所在地點步行距離內的經濟酒店,從而能夠睡覺休息、上網處理郵件。

這裡有提到角色,其實角色就是交互設計里經常提到的用戶畫像persona,後面我會單獨一章來分享我對persona的理解。不過在之前的文章《產品設計中數據觀點和用戶畫像--課程內容整理》中,有一小部分是對persona的描述,感興趣的可以先看下~

  • 總結:

個人覺得四字法更適合粗顆粒的史詩級故事,而故事模板更適合細粒度的用戶故事。或者說四字法更適合需求梳理初期,可以直觀的看到用戶使用場景和痛點,而痛點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而故事模板則更適合技術團隊溝通。

如何切故事

  • 為什麼要切分故事?

其實user story就是被切分後的epic。在實際項目中,越是高優先順序的故事,顆粒度要越小,描述越具體,這樣做的好處是:小的故事大家在理解上不容易產生偏差,而且更容易完成,故事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大(比如外部依賴,前置關聯,臨時需求插入,團隊人員請假等)。

  • 如何切故事?

按工作流程:比如請假流程,可以把簡單的首尾故事先切分出來,創建請假單,審批請假單,然後中間各個環節的審批流轉作為獨立的故事。

按功能操作:比如一般的後台報表都有增刪改查的功能,可以按增刪改查來切分。

按功能類型:比如接在線支付,微信、支付寶、銀聯可以拆分為3個故事來完成,當然每個下面還可以再切。

按內容範圍:比如酒店詳情頁,先支持查看酒店基本信息和價格,再支持查看周邊交通,地圖位置等。

按用戶需求層次:把性能和穩定性方面的考慮拆分成獨立的新故事;

(說明:這些切分方法部分來自於Richard Lawrence,想了解更多切分方法的可以自己去看下)。

注意事項

  • 從用戶是視角來講故事;
  • 把握好用戶故事的粒度:

自己在前期梳理故事,或者給高層講故事時,故事粒度可以粗一些;但是給技術團隊講故事,粒度要足夠細,足夠具體。

  • 故事並不是越多越好:

一般一個迭代5-10個故事,維護2-3個迭代周期的故事就可以了,讓那些價值不高的故事從你的待辦清單里消失吧~(數據僅供參考,具體還要看迭代周期的長短和團隊資源的配比,我這個是5天一個周期,2個開發人員的工作量,當然我的故事拆的非常小)。

  • 要有驗收條件:

即符合什麼要求的故事才算可交付的,也是給測試人員一個測試依據。

寫在最後

關於用戶故事我也是最近1年才開始使用,踩的坑還不夠多,寫這篇文章前我又把相關的書和資料都看了一遍,修修改改的寫了1整天,希望有經驗的小夥伴可以一起交流探討~~~

關注公眾號【零點零壹】 ,和玉米大人一起 每天進步一點點;

weixin.qq.com/r/eS6BmY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公平是相對的,格局也是。
利益、權利、關係模型對項目的影響
小明要喝果汁

TAG:產品 | 產品經理 | 互聯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