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本質—— everyone wins or loses
來自專欄 Dorian君的金融筆記6 人贊了文章
Accumulation ends at finite level, but that level may be high enough to be destablizing. In particular, the very high level of private wealth that has been attained since the 1980s and 1990s in the wealthy countries of Europe and in Japan, measured in years of national income, directly reflects the Marxian logic. ~ Thomas Piketty
經濟的本質的是人類的生產力,財富的積累。
然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限度,就如同經典的熵增模型一樣。
經濟系統自發地從有序走向無序的過程。又
如同希臘的命運之輪,從戰爭~和平~繁榮~衰退。
命運之輪
緊接著不斷地重複自身的命運。整個經濟系統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原教旨市場主義者(Market Fundamentalist) 認為,市場有著隱形的那隻手,市場會自動恢復平衡。然而在恐慌中,市場恢復平衡的代價,似乎還是慘烈了一點。然而這也給了凱恩斯主義者一個理由,一個極佳的理由控制,過度干涉甚至操縱市場。
現代文明所依賴的經濟模型,事實上在凱恩斯的過度干涉,以及哈耶克米塞斯的放手不管之間矯枉過正。
當過度干涉市場經濟,往往造成體制僵化,然而當放手不管(financial deregualtion) 往往造成過度繁榮引起的市場悲劇(1987,1997 和次貸危機)
當固有體制想轉變為西方自由市場時,我們得以參考俄羅斯休克療法這一案例。
當西方自由體制想放飛自我時,我們可以參照1929,1987,2008的金融危機案例。
而體制化,僵化的經濟一次次的失敗,讓人最深刻的,莫過於蘇聯解體後新成立的俄羅斯,效仿西方而採取的休克療法。
休克療法本是醫學術語,20世紀80年代中期,被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引入經濟領域。
當時玻利維亞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率高達24000%,經濟負增長12%,民不聊生,政局動蕩。薩克斯臨危受聘,向該國獻出錦囊妙計:放棄擴張性經濟政策,緊縮貨幣和財政,放開物價,實行自由貿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上述做法一反常規,短期內造成經濟劇烈震蕩,彷彿病人進入休克狀態,但隨著市場供求恢復平衡,經濟運行也回歸正常。兩年後,玻利維亞的通貨膨脹率降至15%,GDP增長2.1%,外匯儲量增加了20多倍。薩克斯的反危機措施大獲成功,休克療法也名揚世界。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獨立。它擁有1700萬平方公里領土,1.5億人口,繼承了原蘇聯的大部分家底。豐厚的遺產令葉利欽喜上眉梢,可窮家難當,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業,外加1萬億盧布內債、1200億美元外債,也讓新總統夙興夜寐,坐卧不安。作為前蘇共的反對派,葉利欽認為,50年代以來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補補,白白斷送了蘇聯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羅斯要避免重蹈覆轍,重振大國雄風,不能再做小腳老太太,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深刻變革。此時,年僅35歲的蓋達爾投其所好,在薩克斯的點撥下,炮製了一套激進的經濟改革方案,葉利欽「慧眼識珠」,破格將其提拔為政府總理,1992年初,一場以休克療法為模式的改革,在俄羅斯聯邦全面鋪開。休克療法的重頭戲,是放開物價。俄羅斯政府規定,從1992年1月2日起,放開90%的消費品價格、80%的生產資料價格。
與此同時,取消對收入增長的限制,公職人員工資提高90%,退休人員補助金提高到每月900盧布,家庭補助、失業救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物價放開頭三個月,似乎立竿見影,收效明顯。購物長隊不見了,貨架上商品琳琅滿目,習慣了憑票供應排長隊的俄羅斯人,彷彿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實惠。可沒過多久,物價像斷了線的風箏扶搖直上,到4月份,消費品價格比上年12月上漲6.5倍。政府原想通過國營商店平抑物價,不想黑市商販與國營商店職工沆瀣一氣,將商品轉手倒賣,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市場秩序亂成一鍋粥。由於燃料、原料價格過早放開,企業生產成本驟增,到6月份,工業品批發價格上漲14倍,如此高價令買家望而生畏,消費市場持續低迷,需求不旺反過來抑制了供給,企業紛紛壓縮生產,市場供求進入了死循環。放開物價後,通貨膨脹如脫僵野馬,一發不可收。對此,俄政府似乎早有準備,財政、貨幣「雙緊」政策,與物價改革幾乎同步出台。財政緊縮主要是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稅收優惠統統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繳納28%的增值稅,同時加征進口商品消費稅。與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減了公共投資、軍費和辦公費,將預算外基金納入聯邦預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銀行貸款彌補赤字。緊縮的貨幣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貸款利率,建立存款準備金制,實行貸款限額管理,以此控制貨幣流量,從源頭上抑制通貨膨脹。
可是,這一次政府又失算了。由於稅負過重,企業生產進一步萎縮,失業人數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濟補貼和直接投資,財政赤字不降反升。緊縮信貸造成企業流動資金嚴重短缺,企業間相互拖欠,三角債日益嚴重。政府被迫放鬆銀根,1992年增發貨幣1.8萬億盧布,是1991年發行量的20倍。在印鈔機的轟鳴中,財政貨幣緊縮政策流產了。休克療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規模推行私有化。在蓋達爾政府看來,改革之所以險象環生,危機重重,主要在於國有企業不是市場主體,競爭機制不起作用,價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風吹草動,便會轟然倒塌。國有企業改革,最省事的辦法莫過於私有化,企業成了個人的,豈有辦不好之理?為了加快私有化進度,政府最初採取的辦法是無償贈送。經有關專家評估,俄羅斯的國有財產總值1.5萬億盧布,剛好人口是1.5億,以前財產是大家的,現在分到個人,也要童叟無欺,人人有份。於是每個俄羅斯人領到一張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可以憑證自由購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啟動,已是1992年10月,時過境遷,此時的1萬盧布,只夠買一雙高檔皮鞋,無償私有化成了天方夜譚、痴人說夢。此計不成,又生一計。既然送不成,那就低價賣。結果,大批國有企業落入特權階層和暴發戶手中,他們最關心的,不是企業的長遠發展,而是儘快轉手盈利,職工既領不到股息,又無權參與決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生產經營無人過問,企業效益每況愈下。俄羅斯政府義無反顧地實施休克療法,除了想急於建功立業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博得「友邦」歡心,從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一些好處。但原來答應提供援助的國家,此刻卻袖手旁觀,口惠而實不至。240億美元的一攬子貸款遲遲不到位,60億美元穩定盧布基金更是遙遙無期。俄羅斯把休克療法當作靈丹妙藥,本想一步到位,創造體制轉軌的奇蹟。可是南美小國玻利維亞的治療方案,到了歐洲大國俄羅斯,卻是葯不對症。玻利維亞原來搞的就是市場經濟,國有企業少,經濟總量也不大,加上有西方大國幫襯,靠市場機制來熨平通脹,容易取得成功。這些條件,俄羅斯一樣也不佔,卻偏要一口吃個胖子,政府來個大撒把,大搞市場自發調節,滿以為播下的是龍種,可到頭來收穫的卻是跳蚤。1992年12月,蓋達爾政府解散,俄羅斯的休克療法也隨即宣告失敗。
然而我們經歷了1929~1933(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1987(portfolio insurance crisis) ,1997(亞洲貨幣危機),2008(次貸危機)
關於金融危機,可參閱下文:
1929~1933:
金融危機史——大蕭條
1997:
你必讀的金融超限戰(一)——98年香港血戰索羅斯全揭秘(附朱鎔基對話索羅斯)
2008:
The basis monster that ate Wallstreet_ 華爾街衍生品崩盤記(上)
The basis monster that ate Wallstreet_ 華爾街衍生品崩盤記(中)
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範圍的蕭條後,一直經過了地獄般的八年,美國才得以喘過氣來。
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的本質上是自世界第一次大戰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經濟極度繁榮,由於長期的高關稅帶來的貿易順差盛極而衰的結果。 在這期間,戰敗國不斷支付戰爭賠款,長期財富的積累也充實了美國的金庫。
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年至1924年間從19.24億美元增加到44.99億美元,即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
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這次的災厄同樣導致了,德英法美不得不放棄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各國不得不祭出貨幣貶值,以及提出保護主義關稅的兩個大招。在美國一家獨大,美國成為各國最大債券人並且其經濟到達巔峰時,這時的禍因埋下了。許多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自身儲備金以及財務情況不被允許的情況下,在經濟過熱盲目樂觀的預期中,提高了自身的槓桿水平,並且大量借貸以求創造利潤。
著名經濟學家費雪(Ivring Fisher) 認為1929年大蕭條的起源於債務通縮:
Debt deflation 債務通縮
債務型通貨緊縮是指經濟主體的過度負債和通貨緊縮這兩個因素會相互作用、相互增強,從而導致經濟衰退甚至引起嚴重的蕭條。
與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不同,費雪(Ivring Fisher) 是從供給角度,聯繫經濟周期來研究通貨緊縮問題的,他通過對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的研究,於1933年提出了「債務——通貨緊縮」理論。
他認為企業的過度負債(Corporate over-leveraging) 是導致30年代大蕭條的主要原因。
在經濟的繁榮時期,企業家為追求更多利潤,會過度負債.
而在經濟狀況轉壞時,企業家為了清償債務會降價傾銷商品,導致物價水平的下跌,出現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出現,又會使企業利潤減少,生產停滯,失業增加。而失業的增加,會使人們的情緒低落,產生悲觀心理,對經濟和生活喪失信心,更願持有較多的貨幣,居民和企業的這種行為將使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而因物價下降出現的利潤減少和實際利率的上升,意味著企業真實債務的擴大,會使貸者不願貸,借者不願借。
過度負債和通貨緊縮會相互作用(反身性reflexivity) ,由於過度負債的存在,在經濟周期的階段轉型時,會出現通貨緊縮,反過來由債務所導致的通貨緊縮又會反作用於債務,其結果會形成欠債越多越要低價變賣,越低價變賣自己的資產越貶值,而自己的資產越貶值,負債就越重的惡性循環。最後,則必然出現企業大量破產,銀行倒閉的危機。
該理論實際上是將通貨緊縮的過程看作是商業信用被破壞和銀行業引發危機,最終導致恐慌式大拋售(distress selling) 還有銀行取現恐慌(bank run) ,最終銀行因自身儲備金以及資產價值在恐慌取現中嚴重不足,最終民眾對政府以及金融系統失去信心。
Irvring Fisher argued that the predominant factor leading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was a vicious circle of deflation and growing over-indebtedness. He outlined nine factors interacting with one another under conditions of debt and deflation to create the mechanics of boom to bust. The chain of events proceeded as follows:
- Debt liquidation and distress selling
- Contraction of the money supply as bank loans are paid off
- A fall in the level of asset prices
- A still greater fall in the net worth of businesses, precipitating bankruptcies
- A fall in profits
- A reduction in output, in trade and in employment
- Pessimism and loss of confidence
- Hoarding of money
- A fall in nominal interest rates and a rise in deflation adjusted interest rates
- Bank run
後面催生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奠定了美元霸權。
而這場大蕭條,也加速了二戰(Second World War) 的到來。這場空前的經濟浩劫掏空了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依靠高關稅以及經濟增長獲得的巨大財富,最終這場悲劇甚至掏空了人類的財富積累,同時使不同國家的內外部矛盾激化,深化。
而一戰,二戰徹底重塑了世界格局,並對人類如今的社會形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戰後的這場經濟席捲資本主義的浩劫加速了德國,日本,義大利的軍國主義步伐。最終使得這些國家徹底法西斯化。埋下了二戰毀滅的種子。
當饑荒蠻夷,百姓無法安居樂業,民粹主義,法西斯就會成為權力爭寵的最重要籌碼。
巨量的戰爭債務最終成為希特勒崛起的絕佳理由,民族主義抬頭和民粹情緒融合在一起,一個事實上的日耳曼帝國,一個軍事擴張型的經濟體,被塑造而成。
Desire shapes insanity and insanity feed itself.
The self-reinforcing process continue and bring down the entire system.
This is Chaos theory.
然而經濟的本質為此,當百廢俱興,everyone wins
當經濟走向明斯基時刻,經濟的命運之輪開始轉動,審判日到來,everyone loses.
推薦閱讀:
※婚姻之經濟學-
※理論的價值:消費品和基礎設施
※【跟松小鼠學經濟】《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筆記(三)
※支付方式的歷史變遷
※經濟學家的6張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