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仰視溝通,到俯視交流
來自專欄右右在路上
聖經故事中有一則說,很久以前天下的人都用相同的語言和口音,溝通順暢無往不利。有一天他們要齊心協力建一座通天塔以傳揚人類的威名,聚攏天下的人心。上帝驚覺如果這樣下去,統一強大的人類將所向披靡,沒有什麼事做不成。於是他打亂了人類的語言,讓他們難以溝通,矛盾叢生。最終留下半途而廢的高塔叫做「巴別塔」。
巴別塔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人類溝通順暢,連上帝都要畏懼三分。原來「溝通」的力量如此強大,可卻因為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看上去稀鬆平常。但我們真的會溝通嗎?還只是僅僅會說話、寫字而已?畢業生常因為面試時無法表達自己而錯失理想的工作,夫妻間常因為爭執冷戰而走向婚姻的終點,育兒時常因為父母的言行導致孩子性格的缺陷,這都是不會溝通惹的禍。
「溝通」這門我們本應人人掌握的生存技能卻從未上過課堂,它總被歸結於天生、性格,它看上去無形又難以捉摸的,但其實「溝通」是科學也是藝術,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學習的技能。《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就是這樣一本殿堂級的教科書,洋洋洒洒60萬字的經典著作因為海量的電影、美劇、真人秀、漫畫等例證讀起來輕鬆有趣,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正是溝通最好的典範。
作者美國溝通學專家羅納德·B·阿德勒與拉塞爾·F·普羅科特1990年相識,因為共同的研究方向和愛好成為摯友,通過在溝通領域數十年的研究和經驗合作編著了《溝通的藝術》,中文譯本再版15次,數十萬本的銷量也印證了他們努力的價值。
溝通是什麼?在《溝通的藝術》一書中將它定義為:交換信息的過程,即為「交流」。交流可以通過語言、文字、表情等很多途徑。在這裡最重要的三個要素就是人、信息和關係。要成為溝通高手就要知道「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而這就取決於三點——認識自己又要關注對方,用同理心理解對方傳達的信息,認真傾聽改善彼此的關係。
一、看入人里:認識自己關注他人
溝通聽上去似乎與自我無關,但其實認真地認識和了解自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班裡隨機選出20%的學生說他們是天才,上課的時候給他們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並及時提出表揚,結果在期末測試中這20%的孩子普遍表現的更加出色。人是同時具備「生物性」和「社會性」的動物,生物性來自基因,比如內向和外向。而社會性則像一面鏡子,來自身邊父母、師長、摯友等重要人的評價,這一點對於認識自我至關重要。
社會對於女性的評價多集中於外貌而不是頭腦,比如誇一個女孩我們第一反應總是說她漂亮、皮膚白、身材好。我們厭惡物化女性又不知如何改變,那不如就從和一個小女孩的對話開始。不是敷衍的說一句可愛,而是去問問她最近在讀什麼書,有什麼想法。這是對女性頭腦價值的肯定,是對性別定義小小的反抗,這一舉動可能會改變一個孩子對自我的認識。
溝通是雙向的,在認識自己的同時還要關注溝通的對象。夫妻吵架時男人愛說「女人就是不講道理,女人就是無理取鬧!」這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在溝通中把每個人當做一個獨立個體看待,不去把他/她歸納到任何分類,改變固有成見,共同尋求解決辦法才是理想的溝通方式。上中學時我們班主任胳膊上總是有油點燙傷,後來才知道那是她給孩子做飯時候留下的傷痕,從這我們發現在她教師的角色之外還是個不太擅長廚藝的母親。
回想你大學的一堂課,那是任課老師苦心研究的一門學問,而對於學生那卻是諸多攔路虎中的一隻。還有句話叫「情人眼裡出西施」,因為愛可以把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絕世美人。這些都是影響我們認識他人的因素。
當你意識到了解一個人是不能僅僅通過眼睛去看的,那就是你真正變得成熟的時候。
二、看出人外:用同理心理解信息
有一個笑話說軍隊里的一個吉祥物驢子意外死掉了,副團長給團長發電報「驢子不幸逝世,再買一頭,還是等你回來?」還有一條微博「黑夜總會過去,光明才是永恆」,看起普通的一句話卻因為有敏感詞被屏蔽。這些都是對信息的誤解鬧的笑話。
信息分為語言和非語言兩種。語言塑造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所塑造的人物,遮住人名只看一句話就能知道這個人大概的地位和品行。語言還反映了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兩個人同樣小心翼翼地做事,對於我們喜歡的人我們認為這是「謹慎」,對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認為這是「膽小」。如果下屬遲到了也許你會表達出自己的生氣,而如果家人遲到了你可能更多表達的是擔心。
而非語言信息就應了一句「此處無聲勝有聲」。電視劇里男女主演一深情對望我們就知道他們可能要接吻了,這時候不需要語言,確定過眼神就可以了。當你參加面試或者參加聚會想給人留下好的印象時,不是單靠嘴上說,而是靠禮貌優雅的舉止行為。還有我們在微信聊天中發的各種表情,都是「非語言溝通」。
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在發送關於自己的信息。
《生活大爆炸》里的謝耳朵是個物理天才,卻因為低情商給身邊的人帶來了很多煩惱。一個人「情商」的高低取決於他的「同理心」,就是以對方觀點、情感、關心去理解對方的語言和非語言信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讓我們用自己期望的方式對待別人,但同理心告訴我們,更好的方式是用別人期望的方式對待別人。「同理心」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卻隨著成長被慢慢遺忘。一個嬰兒聽到另一個嬰兒哭,自己就會哭。當小朋友與同伴發生爭執的時候,單純的指責不如說「你這樣做你的朋友會很難過」。
三、看人之間:認真傾聽改善關係
我們一直聽,卻不一定在傾聽。
在我們的生活中傾聽佔了很大的比重,據調查一名大學生每天有55%的時候用於傾聽,說話的時間只佔了16%,一名公司職員則有60%的時間花在傾聽別人說話上。在全國人力資源調研中「有效傾聽」被列為管理者應具備能力的首位,在婚姻中無法傾聽伴侶的觀點是關係惡化的重要原因。我們學習如何書寫,如何說話,卻鮮少去學習如何聽別人說。
「聽」是生理上的,而「專註地聽」是心理上的。想像一下你說話給別人聽,你希望的到的回應是和你一直保持眼神交流還是一直不停的打哈欠?答案可想而知。聽和說的不同步是我們心不在焉的原因之一,一個人每分鐘能聽600字,卻只能說100-150字,所以說的人全心貫注,而聽的人卻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時間可以去想別的事情,很容易走神。現在很多視頻課程有了語速加倍的功能,這是一種幫助學員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
古希臘哲學家說過「我們生來有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個嘴巴,就是為了讓我們多聽少說。」當我們想要專註攻克一門課程時,會選擇去圖書館而不是在宿舍回家裡,這是因為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有太多干擾我們的因素。傾聽也是如此,當你想專註傾聽而不能時,關掉手機、電視、電腦,忘卻自己的問題沉浸在彼此的話題中。
世上有兩種最親密的關係是註定的,那就是父母和孩子,還有兩種最親密的關係是可以自己選擇的,那就是愛人和朋友。我們因為相似性而吸引,因為互補性而融合。你的幸福感從何而來?經調查發現90%的絕症患者在被問及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時都最先選擇了親密關係——親情、愛情、友情。「你不必等到變成我這種狀況時,才知道生命中沒有任何失去比愛更加重要。」
當我們「溝通」時,選擇正確溝通方式的關鍵在於我們所傳達的「關係信息」。比如「今天輪到你刷碗了」,如果是用溫和的語氣說就是提醒,如果是用強硬的語氣說就是命令。當你表達愛時,要確定對方能夠理解的,如果不能那就是一門外語。比如當你的伴侶需要你專註陪伴或者幫他度過難關時,你卻送上了一份貴重的禮物,還被自己感動的不得了。人們總是用自己最希望得到的方式表達愛,因此站在對方的角度你很快就會發現你的伴侶喜歡哪種愛的語言。
《溝通的藝術》從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方面為了我深入剖析了溝通的方方面面,把看似神秘的「溝通學」變成了通俗易懂的「交流技巧」。而在「新媒體」到來的今天,「溝通」又迎來了新的挑戰。新媒體為很多在現實生活中羞於或無力於表達自己的人提供了平台。各種交友網、婚戀網應運而生,一些殘障人士也通過社交媒體表達自己,很多遇到困難的人在網路中得到了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但與此同時,「匿名」也導致了「鍵盤俠」和「網路暴力」的出現,一些人將生活中缺失的「勇氣」和「正義感」統統搬到網路中,造成了很多當事人的困擾。
生活並不是「朋友圈」。我們有成百上千的好友,但真正親密的不到五個。過度依賴「新媒體」讓我們越來越不擅於面對面的交流,還讓原本親密的關係被影響,曾經貼心的情侶回到家便各自對著冷冰冰的手機,往日熱鬧的餐桌上朋友們開始紛紛拍照修圖編輯下一條信息。溝通是放下手機,留給親密的人「面對面」的時間。就像「最強大腦」里的「水哥」王昱珩,每周日關掉手機陪女兒讀書運動,畢竟真實的溝通是網路永遠無法代替的。
成功的人際關係遵循的還是古老的方式,它們的意義不會因為比特、位元組和美元而減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