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半徑與本地化流量

生活半徑與本地化流量

來自專欄看見產品

只看圖片的話,打死我不相信上面的「鍾姐缽缽雞」會是一家網紅店。

它的火爆已經超出了美團營銷能力範圍,倒像是抖音帶起來的。

這是一家再普通不過的衚衕店了,不挨著大馬路,20 來平米,裡面頂多能擺上 3 個桌子,很難勾起讓人吃的慾望。

恰巧的是,我有時下班的時候會經過這裡。都是晚上八九點了,門口還排起 20 多人的長隊。就這樣的一個小店,竟然還能吸引這麼多人來吃,讓人搞不懂。

而一兩個月前,沒見生意有這麼火爆。突然想起,上個月意外在朋友圈裡看到人分享深圳美食的文章,裡面就有提到一家普通店,做著成都口味的小吃。看著圖片里的鐵架子鐵盆的,當時心想,就這樣的店,店主還想著給自己做推廣,會有人過來嗎?

晚上,同事經過店時說,有機會一定要嘗下。一個周四的晚上,他試著排隊等了 10 分鐘,前面的人幾乎沒怎麼挪動。抗不住飢餓,他跑到圖片左邊的那家店,吃了快餐。

3 公里之外靠營銷

產品就是內容,一定要好。不然的話,一家巷子里的店怎麼可能這麼火呢?我跟朋友說這家店時,他感慨。

後面查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這是家網紅小吃店,最開始在成都火起來的。而深圳這家,之前也沒這麼火。我也是在朋圈裡看到推文後,才發現店門口開始排起長隊了。

要是沒有那篇推廣,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人在一家小店門前排起長隊,等上四五十分鐘,為了吃上傳言的美食。論裝飾,食材,品相,沒有一樣可秀的。

而排隊等的大多數都是一個人,看上去都是沖著名聲,從其它地方跑過來的。不然,一個居民區的小衚衕怎麼總有那麼人排隊等的人呢。畢竟,不是商業區,來來往往總會有新人。

我想,旁邊兩家店的老闆肯定是又羨慕又嫉妒了。像「缽缽雞」這樣的夫妻檔式小店,僅一個小衚衕里都有幾十家。在深圳一個城中村裡,可能都有近千家,他們的服務對象也就是周邊 3 公里範圍內的居民。

再往外擴展,就沒人知道。他們不是連鎖餐廳,不在商業區,不會花錢在美團上做推廣,也不可能指望著吸引另一個區的人過來消費。

生活半徑決定了本地化流量範圍,但營銷可以將流量範圍擴展到5公里。

生活半徑是本地流量基礎

你可以留意下,如果不是特別的活動要去比較遠的地方,你的生活半徑不會超過 3 公里。

不論是健身,吃飯,購物,簡單娛樂,你都能在住的附近把他們找全。你可能對某個餐廳情有獨鍾,離你住的地方比較遠,一年會去個兩三次。而你家附近的商店不一樣,你經常去的就那幾家,但是頻次很高。

所以,你大部分的線下消費都是集中在你家附近,這是由你的活動範圍決定的。那些新開業搞活動的商家,都喜歡在超市門口發傳單,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能夠定位附近居民:精準有效。相比之下,在十字路口發傳單,並不是那麼高效。你無法判斷,哪些人是附近的居民,哪些人路過的行人。

到現在,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但在營銷上,互聯網對本地小商家看似並沒有非常大的幫助。商家的主要用戶還是來自於線下的推廣,發傳單,電視廣告。而線上,註冊商店賬號,只是作為一個補充。

要知道,在餐飲之外,還有很多品類的商家,像家居,服飾,美容等等,是沒有像美團這樣的平台,能夠得到宣傳曝光的。

本地化是線下精準投放的最佳實踐

人總會對身邊的事關心勝過其它。

如果你告訴我家附近新開了一家酸菜魚店,我會有興趣去嘗一下。但是,如果你告訴我,某個地方新開了一家網紅酸菜魚店,離我家有 10 多公里。除非我特別喜歡吃酸菜魚,不然,我可能半年都不想去吃一回。

京東到家現在活動做得火熱,幾乎每單都送你優惠券。看樣子,誓死要把你的消費習慣培養起來。懷疑京東到家的用戶復購率高,超出京東預期,所以拚命做活動。

說起來挺魔性:不用去超市,手機上下單,就有人把東西送過,聽起來不錯。幹嘛要讓別人送,我自己去就好了,本來就要走一走,鍛煉身體的。用京東到家之前,我就是這麼想的。

上當了。手機上點幾下,一小時就有人把東西送過來了。還是以前的沃爾瑪,還是以前的東西。現在門都不用出,實在太方便了,自己都打臉:這玩意真好。有第一單,就有第二單。一朋友,周一到周五,每天都在用京東到家,說是每天都有優惠券。我想,如果發的是京東的優惠券,他就不一定每天都會買吧:品類和時效都不一樣。

阿里入股了分眾,可以想到的是,兩者會在數據協同上有深度的合作。藉助分眾廣告平台,阿里可以將本地的線上營銷與線下廣告投放連接起來,形成閉環。

假想一個場景:消費者坐電梯時,看到本地廣告,有個新開業美容店,搞活動:掃碼可領取優惠券。用戶掃碼之後,即完成從線下到線上轉化,吸引消費者到店消費。一方面記錄了用戶所有的行為偏好,另一方面也統計了廣告的投放效果。

不論是用戶行為,還是商家提供服務,都是阿里的數據重要部分。只要數據積累地足夠豐富,阿里可以知道甚至預測你的需求。你是男是女,你多大,已婚還是未婚,消費能力如何,你喜歡什麼樣的服務,都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知道。你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我就推送相應的商家給你:在最短的時間,為你提供最合適的本地服務。

這一點,走在美團的前面。用美團,是你先有需求,再打開應用,非常典型的使用場景。而分眾的廣告,可以提前教育客戶。在用戶產生需求之前,就已能佔據用戶心智。甚至是刺激用戶需求,通過營銷活動,吸引用戶使用服務。

線下流量的轉化在於用戶行為採集和精準投放。用戶的交易行為在逐步線上化,但是廣告的投放仍是難題,用戶線下活動是無法跟蹤的。

考慮到用戶活動的範圍都是圍繞在住宅和上班附近,根據群體畫像分析,做本地化商家廣告投放將是精準投放的最佳實踐:抖音和分眾可能是兩個最合適的實驗戰場。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野獸說(monster_talks),歡迎關注,查看更多產品內容。

生活半徑與本地化流量?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與新技術相愛相殺 ?情何以堪的翻譯們
本地化的第一步
本地化究竟對全球市場營收有沒有幫助?

TAG:本地化 | 流量 | 精準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