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焦慮、社交障礙?這套思維方式可以幫到你

自卑、焦慮、社交障礙?這套思維方式可以幫到你

來自專欄 L先生說189 人贊了文章

這些內心活動,你是不是很熟悉?

會議上,被當眾叫起來發言,總是戰戰兢兢,擔心:「我會不會表現得很差?會不會讓這麼多同事、領導看不起?」

和朋友聊天時,不小心講錯了一句話,一直耿耿於懷:「壞了,她會不會一直記著這件事?」

被安排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任務,一直輾轉反側,把事情過了一遍又一遍,念叨:「萬一我搞砸了,怎麼辦?」

……

我強調過一個觀點: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往往並不能如實反映現實,它會受到我們認知、信念、思維框架等等因素的扭曲。

這些東西折射到「認知世界」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種種「內心活動」 —— 亦即所謂的「內心戲」。

於是,我們有了種種癥狀:

社交恐懼症:將社交能力跟個人價值綁定,認為無法流暢表達、舌燦蓮花,就說明你這個人能力不足;

冒名頂替症候群:對自己缺乏自信、底氣不足,認為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只是湊巧和運氣,時時刻刻擔心別人發現自己「並沒有這麼厲害」。

「胡思亂想綜合征」:一點小小的風吹草動,就開始抑制不住地聯想:他為什麼會不理我,這說明了什麼,意味著什麼……開啟一連串的「應激反應」。

……

在這些內心活動的主宰下,我們誠惶誠恐,每天都活在壓力里,常常覺得筋疲力盡、畏縮不前,一回到家就什麼都不想干。

但是,這些內心活動真的成立嗎?

實際上,除了少數病症(比如抑鬱症、雙向障礙),其他很多現象,都只是源於我們內心錯誤的解讀,以及不恰當的信念罷了。

想像一下:一個人,從小生活在嚴苛的環境下,缺少肯定和鼓勵,無論他取得什麼成績,父母都會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並要求他繼續進步,會導致什麼後果?

很有可能,他會成為一個向外物尋求肯定的人。

一方面,他有證明自己存在感、強化自尊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又無法做到獨立。那麼,他的思維模式很可能會傾向於「依賴性自尊」—— 亦即通過外在的肯定、對比和優越感,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表現在外表上,就是用外物的肯定來掩蓋自卑。比如討好型人格、冒名頂替綜合征,背後的原因,都有一定可能來自於這種成長環境。

再想像一下:一個人,從小就是家庭的寵兒、學校的中心,科科都是第一,一直生活在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艷羨之中,那麼,會怎麼樣?

很有可能,他會成為一個「不肯直視失敗」的人。他會習慣這種「成功的感覺」,並將其內化,從而營造出高於實際水準的「自我」。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有很強的得失心,不能容忍自己有一點點不足,讓這個「自我」跌落。

他可能會錙銖必較,樣樣都要勝過別人,為了目標可以不擇手段,等等。

在這些情況下,他們的「內心活動」,都會受到長期以來信念和認知的塑造。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在他們眼中,很可能會非常嚴重。

這就是一種「自動化思維」,以及對外在事物的解讀。

同樣,如果你恐懼於人際關係,很有可能是因為對外貌、聲音、口頭表達等不夠自信,再結合自尊和其他因素,一直生活在擔憂和自卑之中。導致碰到類似的情景,你立刻產生的、聯想到的,都是過往失敗的經驗。

這也是一種自動化思維,一種不恰當的、被歪曲了的「信念」。

這些信念外顯出來,就是最開始那些「喃喃自語」—— 我會不會搞砸?我真的能做到嗎?我要是出醜了怎麼辦?別人一定會笑話我……

它們是先於理性的。當你面臨一個熟悉的場景,這些信念就立刻被激活,發揮作用,從而使你裹足不前、難以冷靜思考。

所以,很多時候,打敗我們的,並非真的是我們面臨的困境,而是我們心中,對這些困境的恐懼、挫敗感和不自信。

這些因素,會盤旋在我們內心中,成為我們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塑造和扭曲著我們的認知。

這就是許多壓力和挫折感的來源。

那麼,如何破解這種情況,找回生活中的幸福感呢?

這需要刻意的鍛煉,用新的信念和習慣,去取代原本這些信念,你才能真正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我會從兩部分來闡述,分別是鍛煉方式,和鍛煉的內容。

先聊聊鍛煉方式。

我將其稱為「FESU法則」。

它主要分為四個步驟:

1. Focus / 聚焦

「不當信念」有一個特點:它們是無意識的,是大腦默認調用的認知框架。

什麼意思呢?在長期的生活中,有許多信念不斷得到重複、強化,乃至大腦已經完全接受了它們,於是,大腦把它們變成一種習慣,用它們來解讀和「翻譯」外在的事物。

這就是自動化思維,亦即不當信念起作用的方式。

這種模式,可以大量節省我們的認知成本,但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這些信念根深蒂固地紮根在我們心中,不斷影響著我們。

所以,要克服這些不當信念的第一步,就是要覺察到它們。

這就是「聚焦」:當你感到這些「不當信念」正在心中萌發、生長時,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告訴自己:我正在用不恰當的信念,去解釋身邊發生的事情,這是不對的。

亦即是說:不要下意識地「調用」它們,而是停下來、想一想:這些念頭對不對?為什麼它們會直接出現在我腦海里?我是否需要反思一下它們?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也是一切的基礎。

2. Easiness / 放鬆

大量的「不當信念」和「自動化思維」,它們所導向的都是什麼呢?是過往負面、失敗、不愉快的經驗。

這是當然的:如果導向的是正面的體驗,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你也不需要去修正它們了。

比如:

公開演講前夕,閃過你眼前的,可能是自己曾經紅著臉、結結巴巴、想講話卻講不好的畫面;

跟別人聊天時說錯話,縈繞在你心頭的,可能是曾經跟朋友因為一個小誤會,導致鬧矛盾的回憶;

被安排到一個重任時,第一時間閃現的,可能是曾經搞砸了某個任務,被領導當眾批評的經歷;

……

這些經驗會不斷強化我們的「不當信念」,所以,不要讓它們有機可乘。

每當你的眼前「閃回」這些不愉快的記憶時,告訴自己:它們已經過去了,要堅決把它們拋棄。

試一試深呼吸(比如4s呼吸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再用正面的記憶 —— 比如聽眾的讚譽、領導的表揚、朋友的肯定,來代替這些畫面。

這可以有效地讓自己放鬆下來,慢慢調整和改善自己的狀態。

3. Switch / 轉換

「負面經歷」是不當信念的基礎。在第二步緩解它們之後,我們就要對信念本身開刀了。

如何改變這些不當信念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意識地轉變思維,用正面的、有效的信念,來取代這些習慣性的舊信念,對事物進行理解和解讀。

具體有哪些轉換信念的方式呢?下面會講。

這是整個 FESU 法則的重點,也是轉變思維方式最核心的步驟。

4. Update / 更新

用全新的、正面的信念,代入到情景中,去解讀事物之後,接下來,就是不斷地重複、強化,乃至把這個新的信念內化,徹底「替換」掉舊信念。

這裡,可以參考我在 如何養成好習慣?秘密全都在這裡 中提到的「黃金法則」。

通過建立自己的線索和獎賞,來不斷強化新的信念 —— 這個由我們主動選擇的「慣常行為」。

這就是一整套直面內心,找到不當信念,並對其進行修正和替換的過程。

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鍛煉我們,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斷扣問內心、完善不足的能力。一開始可能很難做到,不要急,慢慢來,這絕非朝夕之功。

改變思維方式是困難的,調整一直以來的信念,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隨著刻意運用 FESU 法則,你會慢慢感受到:過去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都開始有了轉變,開始顯得跟以前不太一樣了。

你要做的就是,在鍛煉、實踐和反饋之中,不斷微調和完善,把它變成一個習慣,乃至最終,成功替換掉這些不當的信念。

上面講了鍛煉的方式,FESU 法則,那麼,我們究竟該練習哪些內容呢?

有哪些轉換(Switch)信念的方法,可以參考使用呢?

下面,分享4個有效的思維技巧。

1. 判斷可能域

我們的思維常常犯一個毛病:極端化。

也就是說:對於一件事情,我們要麼只考慮它好的後果,要麼只考慮它不好的後果,常常忽略了它中間的哪些可能性。

同樣,對於一個人,我們往往習慣用「非黑即白」的思維去判斷:他要麼是一個好人,要麼是一個壞人;要麼跟我站在一邊,要麼就是我的敵人。

但實際上,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在這兩者中間,有巨大的灰色地帶。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往往只對「極端」感興趣,更容易留下對「極端」的印象,因此,這就會不知不覺地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

所以,一個非常簡單但有效的方法,就是:遇到任何問題時,思考一下可能性,並用1-10給它打分。

舉個例子:當你需要公開發言時,如果你腦子裡都是「發言失敗,被大家嘲笑」的念頭,就不妨思考一下:

  • 我發言的結果可能有哪幾種?
  • 這其中,我最擔心的結果是什麼?
  • 這個結果的概率是多少?1-10,我給多少分?
  • 其他結果的概率是多少?相比之下何者更高?我更有可能得到什麼結果?

當然,概率的估算不可能準確,甚至可能很不準確 —— 但是這沒有關係。僅僅只是讓自己注意到這一點,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這就足以幫助你,讓思維從原本被限制、框定的範圍內掙脫出來,從更高、更全面的視角來審視外在情景。

2. 抽離觀察

這是我自己經常使用的技巧。

我之前提過:當你受困於不良情緒時,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立刻問自己:我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當你強迫自己去思考時,大腦皮層就會被激活,從而抑制杏仁核的活動 —— 這其實就是一種「抽離觀察」。

什麼是抽離觀察?就是把自己從當下的狀況中「抽離」出來,用第三方的角度,去俯瞰和「觀察」自己,思考:

  • 我在別人眼中可能是什麼樣的?
  • 脫離立場來看,我的思考、言論、行為是什麼樣的?
  • 我應該怎麼做,才是更符合理性的?

幾年前開始在知乎寫東西時,偶爾會遇到很不友好的評論,大約就是今天所說的「杠精」。那時,很多人會發火,語氣激烈地跟他們吵架、回擊,但我會這樣跳出來思考:

我回擊他有沒有必要?對我有什麼好處?對他有什麼意義?

如果別人點評論進來,看到我們吵架,他會有什麼感受和想法?

這麼一想,就會自然而然意識到,回擊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它除了短時間內讓你過把癮(可能就幾秒鐘),沒有任何正面效果。

其實,不僅僅是擺脫負面情緒,當自己面臨抉擇、選擇時,也可以這樣思考:

如果把場景切換一下,是我的一位朋友面臨同樣的抉擇,我會怎麼給他建議?

這麼一想,很多東西也許就能迎刃而解。

3. 分析內因和外因

人往往有一個思維陷阱:喜歡根據自己的意願,混淆事物的內因和外因。

最典型的,是兩種情況。

一種是大多數人的情況,喜歡把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咎於環境。做成了,是我厲害;沒做成,是我運氣不好,或者種種原因限制。

原因很簡單:我們往往不願意承認自己「犯了錯」,希望維護自己的形象和存在感。所以,這樣歸因,能夠維持自己「正確」的心理信念。

另一種呢,則是一部分人的情況:他們會把成功視為偶然,而把失敗歸因於自己。

他們的內心活動是:做成了,那是我運氣好;沒做成?看吧,我就知道,我這個人就是什麼都做不好……

這是一種嚴重缺乏自信的表現。很多時候,它也是導致抑鬱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實,無論哪一種,本質上,它們都存在歸因的錯誤:沒有正確分清事物的內因和外因,而是任由自己的「不當信念」驅使,產生錯誤的結論。

所以,當你遇到任何問題、障礙,乃至失敗時,不妨先想一想:

  • 哪些因素是內因,是我的疏忽、誤判和能力不足?
  • 哪些因素是外因,是環境、他人、客觀條件限制的?
  • 我可以如何復盤,來避免同樣的錯誤?

通過這樣的分析,你才能真正找到問題所在,避免落入「抬高自己」或「自我貶損」的陷阱中。

4. 逆向思考

什麼是逆向思考呢?就是,當你遇到排斥的事物時,不妨反過來想一想:

  • 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

僅僅轉變一下思維方式,很多時候,就能完全改變你的心態和視角。

舉個例子:家裡要裝修,你可能要畫戶型圖、做效果圖,可能要跑多家裝修公司,要看方案,跑市場,買材料,甚至去工地現場蹲點 —— 這一整套流程下來,非常麻煩,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種折磨。

但你是否可以這樣思考:

1)我每多花一分鐘的心力,就能讓最終效果更貼近我心目中的新家;

2)熟悉這些流程、細節,以後如果有朋友要裝修,我就能教給她了;

3)甚至,我是否可以把各種細節記錄下來,加上我自己的總結歸納,寫一篇文章,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幫助他們避開各種坑。

……

這麼一想,你就會覺得,你所付出的時間、精力,並不是白白浪費掉的,它們始終會轉變成回報。

我在 測一測你的「反慣性」有多強 中提到過:反慣性的人,哪怕是調離熟悉的崗位、改變熟悉的方法,都不會感到困擾。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能夠用「逆向思考」看待事物。

全新的東西,固然是一個挑戰,但同時,也是拓展我的視野,讓我試驗新方法、新思路的方式,豐富我的生命體驗。

保持著這樣的信念,你就不會輕易為各種瑣事、難題所困擾 —— 你甚至都不會覺得「麻煩」。

因為,一切的麻煩,反過來看,都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L先生說」


推薦閱讀:

雙魚座心理學
反催婚心理學指南.doc
直覺真的靠譜嗎?
想要證明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情緒管理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TAG:焦慮 | 自卑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