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想再拖! 拖!拖!

我真的不想再拖! 拖!拖!

這周又在焦慮中過去了,雖說休息了兩天,但是休息的兩天里還是沉浸在那些早已應該動手卻還未完成的事項中,沒有行動,只有焦慮和拖延,想想人生還有幾十年啊,天天這麼過該有多痛苦!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這樣的經歷?

萬事皆有因,拖延的形成也一定是有原因的,其中大部分的原因就來自於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我深信一句話,「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的父母都會把你變成跟他們一模一樣的人」。不信你回想一下,無論你有多討厭你父母,他們的行為模式還是會深深地刻到你的身上,遺傳的也好、後天影響的也好,在你做每一個決定的時候,即使非常違反你的本心,你還會不自覺地用父母帶給你的思維模式做決定,很多情況下甚至是無意識的。

拖延也是這樣,你到底是怎麼成為一個拖延者的?難道有人從一出娘胎就是個拖延者嗎?不可否認每個人的天分不一樣,你的天分加上後天所受的培養才造就了今天的你。有些家庭的親子關係非常融洽,有些則不然。如果親子關係不夠協調,那這個環境長大的孩子多少會感到自己有缺陷,甚至是沒有權力去追求他們自己的興趣和目標,這就讓拖延問題趁虛而入。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兒,父母都非常嚴厲,望子成龍嘛大家都可以理解,他們最經常給這個小男孩兒說的就是:「你就不能考個第一名?」小男孩兒每次聽帶這句話都很壓抑還稍微帶點內疚,壓抑是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惹來更嚴厲的話語,營造更壓抑的氣氛,內疚是因為他會想:「我為什麼考不到第一名呢?」。慢慢長大了,殘存的那點內疚也不存在了,因為小男孩兒的父母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打麻將上,時不常的還在家裡支個麻將場,這就有點不講理了,做父母的天天在打麻將,散場了卻斥責孩子考不了第一名,這本身就是個很搞笑的命題。不否認世上有那些可以自我教育的天才,可其他大多數人還是需要教的、需要一個耐心的教育過程。

看到這的時候您可能已經想到了,那個小男孩就是我。我過了好長時間才想明白,我小時候為什麼學習不好,長大了喜歡拖延,其實跟成長的經歷息息相關。現在我改變了很多,拖延好多了,研究生也早畢業了,很難的執業考試我也能考出很高的分數。回頭看去,我總結當時的心理就是:「我渴望我的父母能理解我,考第一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知道我學習的動力不大。他們說我不爭氣、沒上進心。他們諷刺我、斥責我,但是一點都幫不到我。」

這樣的成長環境造成了我的與拖延,為了克服拖延,我做了很多努力,首先就是要認清是什麼導致了我的拖延。根據美國心理學家Jane.B.Burka和Lenora M.Yuen的著作《拖延心理學》的研究,五種家庭傾向是造成拖延的來源。

一、施壓傾向

在以個人成就為取向的家庭中,施壓傾向是很明顯的。有時候這種情況發生在成就很大的家庭,他們自然期望孩子也能成就一番事業,有時則是父母對自己的生活和地位不滿意,所以把建功立業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己飛不高,下個蛋讓蛋使勁飛。在這種家庭里,只有你考了第一名,才會得到讚賞。還行是不可接受的,必須是完美才行;錯誤是不可原諒的。

表現平凡是遠遠不夠的,有時這種信息是以支持的形式來傳遞的:「我們要求你是因為你有這個能力,要是沒這個能力我們也不會這麼對你!」聽到這種好像很有道理的讚揚往往會讓一個孩子迷惑不解。我能,但是該怎麼能呢?要是不能是不是真的是我的能力有問題?最終的結果是這個孩子覺得他無法勝任。

同時,兄弟姐妹和外部壓力也在施壓的環節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你在家裡感受到壓力,其焦點和可能在於你做的,而不是你的身份。如果你在家裡是否被接受跟你是否有成就聯繫在一起,那你就會去拖著不去冒這樣的險,因為這總比在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後卻一事無成的好。

二、懷疑傾向

當懷疑佔據主導時,他傳遞的信息是:「你不具備那些必備的條件。」懷疑可以以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你驕傲什麼呀?這只不過是一場考試而已」,或者通過漠視的態度,以間接的形式表現出來。只有當孩子所做的事情引起大人的興趣時,大人才會鼓勵孩子,這讓孩子無法在自己的興趣基礎上建立信心。那些自己的生活一團糟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別指望比父母強。當父母收到孩子不斷進步這一事實威脅時,他們就會吹毛求疵,責備孩子。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會懷疑父母有問題,反而會對自己產生懷疑。

例如曾經有個小男孩,剛上初一,小學時成績不太好,第一次考試考了個第十五名,算是進步了,其中政治還考了個滿分,100分!那天拿著政治的卷子回家,小男孩兒心裡有了久違的安全感,心裡想,我就算得不到表揚,拿個100分的卷子回去,總不會在挨嚷了吧?事實證明小孩子還是太天真了,他媽拿著卷子,皺著眉頭看了一會說:「你把卷子的最後一道題再給我背一遍!」(PS:最後一道論述題答案做多)。小男孩兒無奈只好背了一遍當然不可能跟標準答案一模一樣。背完後媽媽淡淡的說了一句:「你這套卷子最多能得95分。」說完後放下卷子就去忙自己的事了,小男孩兒愣了半天,收起卷子做作業,心裡想著我背的確實跟標準答案不一樣,其實我只是個95分的水平。

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的人往往認為:無論大小,任何失敗都意味著所有的懷疑都是真的。但他們常常忽略了一點:一次兩次失敗,哪怕是一百次失敗,都不會讓人永久性的變成一個壞的、不值得愛的或者無能的人。

三、控制傾向

對孩子的生活指手畫腳,越俎代庖。父母可以為孩子決定所有的事——做什麼、穿什麼、怎麼做、報什麼專業、幹什麼工作、跟誰交朋友、去什麼老婆(找什麼女婿)等,他們要孩子不容置疑的去執行自己所謂的建議。做父母的往往沒有意識到他們在控制孩子,相反,他們感到是在保護孩子,為孩子好,或者用自己的人生智慧防止孩子出錯。有些父母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的很多,他們有權利去控制孩子。你應該好好學習什麼都不想、你不應該早戀、你應該不在床上吃東西、你應該放學了早早回家等。一個孩子如果接受沒完沒了的說教,他就會感到他沒有權利擁有一個獨自的自我。

有時候父母可能會爆發,父母的憤怒跟孩子的言行沒有任何關係,而是跟父母這一天過得如何有關,無論原因是什麼,憤怒還是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這回摧毀孩子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心,直接反抗會惹來更強烈的爆發,於是他們就會拖延。

四、依附傾向

他們不鼓勵家庭成員去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而提倡依賴和牽絆。父母不僅是孩子獲得支持和鼓勵的源泉,而且還成了孩子賴以生存的生命線,似乎他們的孩子必須被保護,被關照,這樣才能長大成人。還有一種極度虛榮的家長,他們視面子為生命,極為害怕孩子給他們丟臉,什麼事都親力親為,不讓孩子染指。不管原因如何,獲得這麼多幫助的孩子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現他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也不能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當你迴避那些可能破壞你家庭關係的活動時,拖延可能有助於你繼續依附在自己的家庭上。或者,當你為自己的獨立感而掙扎時,當你想要在你跟其他人之間製造距離、避免糾葛是,拖延也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五、疏遠傾向

在有些家庭中,家庭成員缺乏身體愛撫和情感關聯,沒有共同的興趣,也沒有安全感。家裡的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會表達感情;有誰煩惱了,大家只當沒注意,而且會看不起表達煩惱的人。他們住在同一屋檐下,但是卻互相不了解,他們很少向家人求助,也不會主動幫助家人。

有些父母跟孩子很疏遠,從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即使陪伴,大部分也是無效甚至有「副作用」的陪伴,孩子們總是會感到孤立無助,自己解決問題。無論是家庭作業,工作煩惱,專業選擇,家裡沒有人會沒有人會給孩子提供幫助。當遇到麻煩時,孩子必須自己設法面對挫折和失望。

在未來的工作中,獨自工作會引起一種空虛感,那種孤獨地痛苦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效率。如果沒有人對一個孩子的思想和見解感興趣,那麼在以後的生活中他或許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誰會在乎呢?所以一些需要獨立完成的工作就會被以拖延的方式迴避掉。

這五種家庭模式是造成人拖延的最主要的原因,不知道看著篇文章的你占幾條呢?在下不才,五條全占,有沒有很威風?我居然還能找到老婆並且還活著,是不是感覺我該去買張彩票了?在此對我的老婆大人致以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你能忍受我並改造我,真是個了不起的女性!

拖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對抗拖延這件事上拖延才可怕。我對拖延宣戰!雖然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還是會暴露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我相信只要能堅持下去,終有一天我會把拖延從我的選項里完全刪除,在以後的文章里也會和各位看官繼續討論研究,希望可以和同「好」共勉,這個「好」其實不好,儘快改了才不會把工作和生活搞得一團糟。


推薦閱讀:

心理學家 優越感是婚姻關係中的毒藥
其實我們都可以活得更精彩 ——心理學中的經典60句 (轉)
整理《拖延心理學》
21歲生日的前一天,我被診斷出患了輕度抑鬱
當孩子有情緒時,你可以說這三句話!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